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蜀木門之戰,張郃明知諸葛亮必有埋伏,為什麼還丟掉性命?

魏蜀木門之戰,張郃明知諸葛亮必有埋伏,為什麼還丟掉性命?

(圖說三國·人物解析·第76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嗜血的狼牙)

通讀《三國演義》,我們不難發現,在小說中,每個諸侯麾下,武將和謀士的分工,都非常明確,好像武將只負責聽令行事,以及在戰爭上廝殺,而他們在對陣中使用的計謀,或者作戰的安排,則全部由自己陣營的謀士來決定。然而,如果我們熟讀漢末三國史,便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當時很多名將,都智勇雙全,能夠獨當一面,甚至堪稱智將。例如,水淹七軍的關羽;大擺空營計的趙雲;以八百破十萬,威震逍遙津的張遼,等等。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智將,只不過他比較悲哀罷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悲哀的智將,不是別人,正是與張遼同為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張郃原本是韓馥的麾下,後來袁紹取代韓馥,成為了冀州之主,張郃則成為了袁紹的部將。到了官渡之戰的時候,他則因為謀士郭圖的誣告,臨陣倒戈,成為了曹操的麾下。《三國志》記載,他在平定黃巾起義時,便已出道,如此算來,公元231年,他戰死沙場的時候,己經用兵四十餘年。

而他在這四十餘年間,積累的並不僅是資歷,還有過人的實力,和卓越的戰績。拋開其他不談,漢中之戰,黃忠陣斬夏侯淵之前,劉備原本打算攻打的,是張郃的陣營,然而有黃忠的驍勇,有法正、黃權等人的謀劃,有劉備統籌全局,張郃卻依舊抵禦住了劉備軍的進攻。之後,夏侯淵陣亡,他更是直接被曹軍推舉為了代理主將,從這一出彩的戰績中,其實力可見一斑。不負《三國志》中,「郃識變數,善處營陣,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的評價。而且,除了他之外,又有誰能夠讓蜀軍「自諸葛亮皆憚之」呢?

可是,這樣一位征戰沙場四十餘年,早已威震三國的名將,在公元231年,隨司馬懿抵禦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卻因為司馬懿的錯誤指令,而戰死沙場了。《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一千萬發,矢中郃髀。」

意思是說,當時諸葛亮主動退兵,司馬懿命令張郃去追趕,張郃卻說對方一定有伏兵。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他最終只能前去追趕,然後中箭身亡。很多人認為,司馬懿這是在故意借刀殺人。張郃征戰一生,早已成為了一代名將,可是最終卻被自己的主將,算計而死,實在可悲,算得上當時最悲哀的智將。不過,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張郃在追擊之前,明知諸葛亮定然會設伏,為什麼還會喪命呢?

對於這個問題,小編認為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張郃明白了司馬懿的「苦心」,明白了對方一定要置自己於死地。他知道自己不能逃避這一死,因為如果戰死沙場,還能留一個英烈之名,可是如果他不「配合」司馬懿,等到司馬懿親自動手的時候,他只會死得更慘,甚至連累家小、後人。也就是說,他大約是在,明知有諸葛亮有埋伏的情況下,懷著必死的決心,前去追擊蜀軍,只為了能夠死的體面一些,不連累自己的家人。為曹魏奮戰三十載,最終卻因為這樣的原因,被迫選擇這樣的結局,當時張郃的內心,該有多複雜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劉備心腹愛將,卻坑過劉備,戰過關羽,揚言要取趙雲性命
慈禧太后有個養顏美容秘訣,每天不愛喝水,說出來有些害羞臉紅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