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壹柒·行-新加坡——獅城發現之旅

壹柒·行-新加坡——獅城發現之旅

對於建築、規劃、景觀學子來說,新加坡是一個必去的城市。

作為現代城市發展與建築設計的典型案例,我們所知道的新加坡擁有優秀的城市規劃、高度發達的交通系統、傑出的建築設計、精緻的城市景觀及綠化……帶著嚮往與期待,我和朋友一同踏上了新加坡之旅。

飛機上看到的日出 圖片來自彬彬白

新加坡沒有讓人失望。

新加坡樟宜機場

下了飛機進入樟宜機場,柔軟的地毯讓人在四個小時飛行後感到舒適,新加坡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溫暖的,而非硬邦邦的冰冷。機場內部的設計十分人性化,旅客們或坐或躺,或是睡覺或是喝咖啡聊天,想起自己在白雲機場困頓無比卻找不到一個地方可以睡覺、唯一的鐘點休息室還要求3小時以上才能入住,便覺氣憤不已。作為設計者兼使用者,我對「以人為本」又有了深刻的感知。除此之外,機場內的景觀也是十分精緻,綠意盎然掃去一身疲憊。

可以安然入睡的躺椅圖片來自彬彬白

精緻的景觀小品圖片來自彬彬白

交通

機場帶來的舒適並不是意外,因為新加坡的交通系統是全方面的快速高效人性化。

完善的地鐵系統已是大城市的標配,並不足以讓人大加誇耀。我要讚美的是新加坡的道路不會讓人迷失,我們總是可以很快速地找到正確的道路到達目的地;街道上的遮雨系統設置的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人流較大的過街通道上、公共建築入口前、公交站和街旁建築之間這類關鍵地方,雨天出行輕鬆不少;過街路口沒有很多的台階,平緩的設計更有利於殘障人士出行,小孩不容易摔倒。

遮雨棚圖片來自彬彬白

城市街道圖片來自彬彬白

順便說一下市區內交通,新加坡地鐵費用較公交車高,推薦積極利用公交車。我們在新加坡的四天沒有遇到過堵車,公交車很快、價格便宜,並且往往能比地鐵更接近目的地,省下不少力氣,雙層巴士還能上到第二層欣賞城市街景。

雙層巴士上拍攝的新加坡街景圖片來自彬彬白

專業意識作祟,旅行總是無意中沾染了調研的色彩。雖然我無數次地思考——這個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幾乎不存在腹地的城市國家是如何實現經濟騰飛成為世界城市?答案顯然不只是工業化和全球化這麼簡單,然而,這個問題並不屬於這篇文該解決的範疇。

地標

那麼,作為遊客,新加坡又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狹小的國土面積和高度的現代化使遊客利用多元交通方式快速來往於各目的地之間成為易事,地標性的濱海灣、魚尾獅公園、聖淘沙島、烏節路和牛車水等均有無數的遊客打卡拍照。

魚尾獅圖片來自彬彬白

夕陽下的金沙圖片來自彬彬白

夜晚濱海灣花園的天空樹圖片來自彬彬白

牛車水大廈圖片來自彬彬白

烏節路上的義安城圖片來自彬彬白

除了這些標誌性地點,新加坡值得探索的,遠遠不止於此。同行的建築系朋友,就帶著我開啟了一場「新加坡建築之旅」。

The Concourse

第一個驚喜來得很快——在走向住宿的路上,朋友發現保羅魯道夫的作品The Concourse 就在距住宿200米遠處。她說這座大樓是1994年的作品,原本沒計劃專門探訪,沒想到卻如此有緣。

我對建築不怎麼懂,但也被吸引了目光——白色的牆面、八邊形的平面以及隱隱可見的綠植,階梯狀的體量和偏移的地板層同時存在。無法發表專業的評論,只能說讓人不自覺得舉起手機咔咔拍照。

在街口看到保羅魯道夫的作品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部分細節圖圖片來自彬彬白

DUO Twin Towers

第二個驚喜是朋友計劃探訪的DUO Twin Towers 也正好在住宿附近。我們收拾完行李,穿過哈芝巷,就接近DUO了。

一眼可看完the concourse、DUO、the gateway圖片來自彬彬白

哈芝巷圖片來自彬彬白

隔著街區看圖片來自彬彬白

近處平視圖片來自彬彬白

仰視圖片來自彬彬白

DUO雙景坊由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政府聯合開發,奧雷·舍人事務所設計完成,於2018年竣工。據網路搜索介紹,該項目象徵了城市間的和諧共生,初衷是將城市中歷史形成的差異地帶連接起來。覆蓋在弧形立面外的是蜂窩網狀遮陽系統,建築內擁有多個公共空間。

灰空間圖片來自彬彬白

景觀小品圖片來自彬彬白

十分巧妙的是,我們在街頭的時候注意到DUO旁邊的看起來薄得像紙的建築,搜索後發現竟然是貝聿銘大師1990年設計的作品。這組名為The Gateway(新門廣場)的建築因其鋒利的尖角被戲稱為「刀片樓」。在UNO的庭園中間,兩組建築正好形成對景,精妙得只得嘆服建築師們強大的設計能力。

看起來像紙片的the gateway圖片來自彬彬白

對景圖片來自彬彬白

璧山公共圖書館

下午我們去到璧山(Bishan Station)繼續探訪建築。

璧山公共圖書館是一個社區級圖書館,由LOOK Architects 設計,竣工於2006年。圖書館體量不大,多個藍綠黃色的玻璃「盒子」從平整的立面懸挑而出,極具魅力。

活潑的圖書館圖片來自彬彬白

進入館內,4層樓幾乎都被閱讀者佔領,我們只好輕悄悄地參觀。建築的平面設計簡單實用;立面上天窗、格架結構和有色玻璃的使用將入射的日光轉變為多種色調與顏色的光線,在圖書館內營造出有趣的光影效果。凸出的玻璃盒子在室內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且私密的空間,大小不一供不同數量的人群使用。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重要的是,館內所有書架的高度均不超過普通成年人身高,比起國內高大不實用的書架,這樣的尺度顯然更人性化,且易於形成極具親和力的空間。

圖片來自彬彬白

Sky Habitat

離地鐵站不遠的天空住宅(Sky Habitat)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建築。該住宅項目由Moshe Safdie設計,於2015年完工。該項目38層高,上層塔樓通過三座橋相連,最上面的橋上設置了一個高空泳池。

建築消解了傳統的塔樓單體,通過公共空間的設計創造社區感;立面由交錯和偏移的陽台組成,每個建築單元都滿足了交叉通風的要求。強烈的階梯形象呼應了山坡的設計理念,建築與植物融合在一起,實現生態、生活的交融。

遺憾的是該住宅禁止非住戶入內,我們只好在外面欣賞拍照然後離開。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Lasalle College Of Arts

朋友本來計劃探訪南洋理工大學和國立大學,由於我太懶被否了,但是我們也去到了幾個大學和學院。比如新加坡管理大學、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Arts)。記憶更深的是拉薩爾藝術學院,新校區就在小印度附近,由RSP建築事務所設計完成,於2007年落成。

這組建築由六棟7層高建築、通過中庭和露天天橋組成形成。外表面是一個「黑箱子」,內表面由許多玻璃格子構成,室內道路和走廊彼此穿插,就像大自然的岩漿流入山谷和峽谷之間,極富創意。

整個學院的佔地面積根本無法和國內大學相提並論,但想想國內的大學規劃與設計,只能說我們需要學習進步的地方還很多。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組屋

然而最大的驚喜來自於新加坡最高組屋Pinnacle Duxton。新加坡的組屋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標,其政策的偉大不言而喻,很多組屋本身的建築設計也是十分精彩。

「達士嶺」組屋位於丹戎巴葛區,近牛車水,由ARC Studio Architecture + Urbanism設計,於2001年竣工。組屋高達50層,容積率超過9,是新加坡最高的超高密度公共住宅開發項目。該項目共有1A-1G 7個單元樓組成,在50層擁有連接全部單元的露天平台。

下雨天在雙層bus上層拍到組屋全景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公共平台的入口位於1G棟、標示為M.A office,把地鐵卡交給售票小哥,並付每人6S$的門票費便可上到50層觀景平台,進出觀景平台前刷一下地鐵卡即可。

這是一個極佳的觀景平台,除了因為被oasis為代表的高層建築群遮擋了濱海灣,繞平台走一圈幾乎能看完新加坡的城市全景。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相比城市建築景觀,我認為南部的臨港工業區更為壯觀,那彷彿是新加坡崛起的縮影,數量巨大的機械、集裝箱與船隻向世人訴說著這個城市國家是如何依靠工業製造與海上貿易成為經濟強地。

圖片來自彬彬白

當然金沙頂樓也是俯瞰城市的絕佳去處,只是人多了些,不過去酒店上喝杯新加坡司令看看夜景也是十分愜意的。

圖片來自彬彬白

Oasis Hotel

從組屋下來,我們就去了附近oasis,紅色的似鳥籠般的外表面纏繞著綠色的藤蔓,在一群藍灰白的冷色建築群中最是吸引目光。我一直覺得灰空間是這些建築設計的重要亮點,這種空間是極其容易產生社會交往的令人感到親切的空間。反觀國內建築,只有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少了灰空間的過渡,整個空間就生硬了很多,顯得不那麼怡人了。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VIVO CITY

商業建築方面,烏節路上ION的建築設計就十分出色。坐落在海邊的vivo city(怡豐城)也是大名鼎鼎的伊東豐雄的作品,觀景平台和公共空間很棒,但商場本身沒太多好逛的。

圖片來自彬彬白

圖片來自彬彬白

新加坡的知名建築還有太多,儘管我們只花了兩天時間刷樓,但仍覺受益匪淺,時刻期待著與新加坡的重逢之旅。

(快速打卡濱海灣的攻略,請點擊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柒會 的精彩文章:

壹柒·行-日本行の京都

TAG:壹柒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