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中山為中國選了三個首都,唯遷都於此才能稱霸亞洲

孫中山為中國選了三個首都,唯遷都於此才能稱霸亞洲

一個國家的首都關係著國家的興亡,尤其在古代,帝王對於首都的選址非常重視。自從秦朝一統中原以後,關中地區成為中原王朝首都所在地,此後數千年,西安和洛陽長期佔據著中原王朝的首都位置,因此西安有著十三朝古都之稱。縱觀中國古代王朝變遷的歷史,有兩個重要的特點:

第一、古代首都分布北多南少。

就以中國的八大古都為例,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其中有6個位於北方,只有南京和杭州位於南方。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都城大都分布在北方呢?

其實這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關係,在古代最先開發的是長江以北地區,黃河流域作為華夏文明的起源地,長期是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中心,而長江以南在歷史上長期被視作蠻荒之地。其後,隨著北方人口的逐步南遷,南方得到開發,經濟中心開始向南轉移,南方首都才逐步增多。

第二、都城變遷有自西向東的趨勢。

在唐朝及以前,中國都城長期分布在關中地區和河南的洛陽,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對交通條件的依賴,關中及中原地區難以支撐城市和人口的發展,長安和洛陽逐步衰落,而東部漕運的發展使交通條件大為改善,經濟重心逐步東移。而都城作為一國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中心,也隨著東移。

到了近代,隨著大清王朝的覆滅,中華民國建立,那麼對於中國將首都定在哪裡成為當時討論的熱門話題。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選都理論,根據中國謀略的不同,將武昌、西安、伊犁三個城市預設為中國可以遷都的地點。孫中山認為:「故以此三都者,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視其規摹遠近而已。」

第一、天下通衢之地——武昌

孫中山認為,武漢「揚靈於大江,東趨寶山,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雄,鐵道既布,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侯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武昌既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又是當時的經濟重鎮,這裡交通便利,有長江連接東西航運,有鐵路連接南北運輸,因此武昌被孫中山認為是定都的首選之地。

第二、中國地圖的中心位置——西安。

西安是三個城市中最靠近中國中心的,以西安為都城,則便於加強對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的統轄,而選擇武昌則距離這些地區較遠,不利於管轄。雖然關中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沒有武昌富庶,但是也有關中平原作為基礎,出於國家管理的政治角度考慮,把西安作為首都也未嘗不可。

第三、亞洲的中心——伊犁。

伊犁位於亞洲的腹地——中國新疆的西北部,孫中山認為定都西安有助於經營新疆、西藏、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但是要想稱霸亞洲,實現亞洲共主,那就要定都伊犁。在古代,中原王朝曾經中亞地區納入版圖,但是由於中亞地區距離都城較遠,往往不能長久統治,如果將都城設在伊犁,那麼中國就可以「謀大洲」,成為亞洲的共主。

雖然,孫中山的理論設想不錯,但是由於現實條件所限,伊犁經濟條件落後,其自然環境也難以承載過多的人口,難以支持起作為中國首都所需的經濟實力。況且伊犁深處西北內陸,對外、對內交通聯繫極為不便,難以擔負統領中國及亞洲的重任。

所以,孫中山雖然提出三個首都的設想,但是孫中山認為最佳選擇還是武昌。武昌起義以後,由湖北軍政府代行臨時軍政府職能,這也說明孫中山有意將定都武昌。然而當時武昌深受清軍威脅,而革命黨人的政治基礎在東南沿海,定都之爭懸而未決。但是,隨著江浙聯軍攻佔南京之後,臨時政府將首都遷往南京,於是南京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都。

孫中山將武昌、西安和伊犁三個城市作為當時中國首都備選城市,更多地是從地理位置和管轄半徑的角度來考慮,但是作為一國之都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很多,包括經濟、政治、交通、地理位置、軍事、文化、歷史等,所以中國最終都沒有選擇以上三個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銘蘇先生 的精彩文章:

美國為何不同伊朗進行首腦會晤,以實現伊朗完全去核化?

TAG:銘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