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益民:精雕細刻匠人心

商益民:精雕細刻匠人心

從19歲那年跟著師傅陳林軍修復老傢具起,商益民似乎就此與雕刻結下了不解之緣。

師傅的木雕手藝來自於經驗和時間的積累。同樣,他告誡弟子:每一件從你手中修復的老物件,都要經得起時間的審視。

彼時的商益民,似乎還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在此之前,他對雕刻、修復等手藝,沒有過絲毫接觸,更談不上基礎。要說有的話,也只能是自小就喜歡的畫畫。

對繪畫的興趣,倒像是天生的。就算沒有老師,沒有專業的訓練,他依然能用簡陋的材料,將人物、動物、風景畫得栩栩如生。

而這種繪畫的天賦,也的確成為他日後從事各種雕刻藝術的基礎。

在跟隨師傅學藝一段時間後,他被師傅派到上海,為客戶進行古玩、古舊傢具的修復。沒有過多的叮囑,師傅對他的信任就藏在放手之間。

他也的確喜愛這門手藝。能用手的,絕不用機器。日復一日的堅持,是對技藝的不斷磨礪。

修復考驗的是技術,更是耐心。坐不得冷板凳的人,也就失去了這份資格。

遇上特別難的,他也會急躁,這時他就會放下手中的活兒,出去走走,回來又是不一樣的狀態。

古舊傢具修復是把傳統文化、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起來的,一項技術性、藝術性很強的工作,古舊傢具的類別不同,修復方法也不同,因此要綜合掌握多方面的知識,結合科學的措施靈活運用。

從事修復,讓他對老傢具榫卯結構的嚴謹、豐富和做工的考究有了清楚的認識。每一件「毛貨」都有不同的「毛病」,而每一次修復都是一次學習。

那種成就感,常令他暗自歡喜。

在古傢具修復過程中,圈內有著「修舊如舊」的說法。每件舊傢具上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多種舊的痕迹,這些痕迹是伴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留下來的。修復前,先要熟悉所修傢具的年代、背景,盡量保證使用原來的材料和傳統工藝,按原來的大小去修復,達到恢復原汁原味的目的。

這種舊的意味令他陶醉。也常令他有一種穿越歷史與文化的快感,介質就是自己的一雙手。

遺憾的是,與師傅的緣分僅有十年。師傅去世後,商益民輾轉到廣西,因為靠近越南,紅木、根材之類非常多,他將重心放在了根雕、木雕上,又學會了石雕、玉雕手藝。 「藝術都是相通的,無論是木雕還是石雕、玉雕……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重要的是在設計雕刻作品時是不是給予了作品靈魂。」

此後近十年的時間,他憑著手藝一邊遊歷一邊工作,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收穫的是技藝的日漸成熟。

紅木館

不惑之年,商益民回到嵊州,入駐文創園。

在文創園,他有兩塊「陣地」,一是雕刻館,二是紅木館。

紅木館取名為「匠心紅木藝術館」,數百平方的展廳里,布置著琳琅滿目、線條流暢、造型精緻的紅木傢具樣品,有廳堂、書房、卧室等系列,紅木天然的香味也撲面而來。據他介紹,這裡的每件紅木產品,均是由自己或指導工匠師畫圖製作,精雕細作,型制美觀,而且全部採用傳統入榫工藝,注重雕刻工藝。

「每一件傢具的製作都遵從型、藝、材、韻的標準。」「型」是指古典傢具的形狀和造型;「藝」是指傢具的製作工藝,包括傢具的內部榫卯結構、拼板接縫、雕花打磨等;而「材」是指使用的木材,色澤搭配均勻,紋路統一;「韻」是在型、藝、材三點符合的基礎上,使紅木在曲直方圓之間生出無限韻味。

他說,我是以「做藝術品的心態製作紅木傢具」。裡面陳列的每一件紅木傢具,在他看來,都是對中國傳統工藝製作技藝的堅守。

為此,在選料方面,他堅持採用小葉紫檀、寮國大紅酸枝、白酸枝、緬甸花梨等高檔木材為原料,所有木料嚴格挑選;在製作方面,他尋訪老手藝人,堅持傳統工藝,全部是採用手工製作,包括手工雕花、打磨等。雖然紅木館成立時間不長,卻收到上海、北京等地的多份高檔訂單。

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首先自己喜歡才行,有興趣,才能主動去探索、去實踐,才能全心投入,不受外來誘惑的影響。

要想真正掌握一門手藝,把它學精,把東西做好,保持內心的純粹是非常重要的。

商益民說,他的雕刻已不局限於材質,除了玉雕、根雕、石雕、木雕之外, 他還涉足骨雕、竹雕、核雕等等,只要能用於雕刻的材料,他都進行嘗試。他說,每種材質有每種材質的特色,只要找准個性、題材,都能出彩。

在他的作品中,意韻比所謂的技法更重要。主要體現在雕與刻的寫意手法中。「我的創作速度是別人的三倍,同樣一件作品,別人或許需要幾天時間,我卻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他說,雕刻手法的快速、凌厲,來自於成竹在胸的自信,以及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地體現其創作意圖。

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了純熟的表現。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並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刀法。對一個匠人而言,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

商益民有不少徒弟,很多都自立門戶,發展得很不錯。說起對弟子們的關鍵一課,他說是捏泥巴。「從創作手法上來說,捏泥巴是『加法』,材料一點一點疊加形成最終的造型。雕刻則是『純減法』,每下一刀就少一點,且再沒有了回頭補上的可能。」所以動刀前,必須胸有成竹,無論是頭腦中的設計,還是手指尖的技藝都要有十足的把握,否則便是枉費了材料。

很多時候,創作是一時興起,而不是為創作而創作。一塊黃花梨材料在他身邊放了很長時間,總是想不好最佳的題材。忽而一天夜裡,夢中醒來,突然有了想法,匆匆起身,就此創作成一個觀音,頗為滿意。

藝術總是源於生活。商益民的作品也是如此,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是隨手雕來,然而細品之下卻味道醇厚,無論是生活中的所見、所感,還是腦海中的一個念頭,書中的一句話,都可以成為作品的精髓,成為與觀者共鳴的點。

以他的石雕作品系列《羅漢》為例,打破一貫傳統的彌勒、羅漢造型,以半邊臉刻畫善、半面臉刻畫惡的獨特手法,打造亦魔亦道的別具一格的造型,令人耳目一新。他說這種創意來源於生活,每個人都具有兩面性:正與邪,善與惡,勇敢與懦弱,光明與黑暗,成功與失敗……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與反面的自己作鬥爭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害怕和猶豫的時候,但內心的責任、正義、善良和對生命的熱愛總會為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種選擇,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想看更多本地新聞,敬請關注「今日嵊州」

嵊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出品

編輯:陳漢新

責編:史華東

審核:王敏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嵊州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嵊州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