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嘲笑中國缺少創新的矽谷教父,可能要來搶奪中國創企了

曾嘲笑中國缺少創新的矽谷教父,可能要來搶奪中國創企了

隨著中國優秀的創新企業越來越多,同時商業模式越來越不同於矽谷,這可能成為蒂爾計劃押注中國的原因之一。

本文共計2810字,閱讀時間4分鐘。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原創

記者 / 閆麗嬌

編輯 / 蘇琦

有消息稱,PayPal創始人、Facebook首位外部投資者、矽谷著名風投家彼得·蒂爾(Peter Thiel),正在考慮以直接組建一支基金或通過合作的形式,針對中國創業公司制定投資計劃,押注未來中國科技勢力將有可能攪動世界經濟。

雖然蒂爾的發言人否認了他目前正在組建基金,也未開展任何合作,但近幾年來,蒂爾經常前往中國,並認為接下來10年全球創新將發生在矽谷之外的地方,而中國恰是他看好的。

如果消息屬實,彼得·蒂爾是否還能在中國押中下一個Facebook?未來,又否能再次印證蒂爾的獨到眼光?

不僅小扎要來中國

他的投資人可能也要來了

美國當地時間7月25日,Facebook發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總營收為132.31億美元,增速較去年同期明顯放緩,且低於華爾街分析師預計的平均值。有分析認為,這是導致Facebook股價在當天暴跌20%的原因。

Facebook首席財務官David Wehner在財報發布後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預判,下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營收增速將繼續下滑。早在2016年,他就曾對增速放緩表示過自己的憂慮。

財報顯示,Facebook面臨的增速放緩可能由多個原因導致,比如廣告收入增速和用戶增長幅度均有所下降。由此看出,這家備受數據泄露困擾的全球知名互聯網公司正在尋找下一個營收增長點,並圍繞社交這一核心積極開拓全球市場。目前Facebook擁有20億用戶,但扎克伯格強調,全球60億人都將是潛在用戶。

就在前不久,Facebook在杭州註冊子公司的消息曝出,雖然次日凌晨,名為「臉書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就已無法查詢,但小扎從十年前就開始準備進軍中國的計劃很大程度上不會就此擱淺。

巧合的是,據彭博社報道,Facebook最早期的投資人彼得·蒂爾,也正在考慮針對中國企業的投資計劃,包括直接組建一支基金或通過合作的形式。

雖然這一報道隨後遭到了蒂爾發言人的否認,但這位矽谷「傳奇」VC和小扎一樣,曾公開表示過對中國的興趣。

2017年的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未來投資倡議峰會)上,蒂爾明確指出,過去的10到15年里,美國甚至整個世界的IT技術都集中在矽谷,但未來10年的增長點,將有可能發生矽谷以外的地方。而過去幾年,矽谷以外最受關注的地方就是中國,並且已有眾多引人注目的公司出現。

另一個有趣的事情也佐證了這一點。被譽為「互聯網女皇」的Mary Meeker在今年發布的《互聯網趨勢報告》中表示,5年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美國佔了9家,而2018年的這一數據,儘管美國有11家上榜,但中國已經由2家變為了9家。

這似乎也在釋放一些信號,隨著創新中心的位移,這位據稱擁有33億美元凈資產、管理著6家風投機構的資本大鱷,可能要來中國尋找未來10年、足以攪動世界經濟的獨角獸了。

矽谷逆向投資者:不走尋常路

彼得·蒂爾如果已經開始瞄準中國企業,那他可能真的要推翻自己早年間的一些言論了。

在2015年出版的暢銷書《從0到1》中,蒂爾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社會的「悲觀」:中國企業缺乏創新。這可能和當時的商業環境有關。

《從0到1》中文版出版於2015年1月,記錄了蒂爾2012年在斯坦福大學授課時的一些言論。6年前,那批如今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企業還沒讓外界看到。

隨著中國獨角獸越來越多,同時商業模式越來越不同於矽谷,這可能成為蒂爾計劃押注中國的原因之一。

但這樣的「打臉」並不是個例,正是由於他的矛盾而又任性的個性,使得他被稱為高明的逆向投資者。

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做為「最能代表矽谷精神」的企業家之一,蒂爾選擇站隊特朗普,並捐贈125萬美元,與整個矽谷對立。

類似一場風險投資,最終蒂爾成為矽谷為數不多的押中者,但他並不盲目擁簇。在大選結束後的一次演講中,蒂爾提到他投票給特朗普,並不代表自己同意他的行為。

他表示,一個政治的局外人成了主要政黨的總統候選人,史無前例。但促使最終結果發生的,是美國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人,一味試圖忽視當下社會處境艱難的事實。「許多成功人士不願承認這一點,因為這會讓他們的成功受到質疑。無論這次大選看起來多麼瘋狂,與我們國家的現狀比起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對政局的獨特判斷,蒂爾對成功企業的認知也與常人不同。

他把對壟斷的推崇擺上了檯面。「開創公司或投資公司,都應該以實現壟斷為目標。」他以谷歌為例,雖然谷歌不會談及壟斷,且這個戰略被隱藏了起來。所以,他也有一個怪癖,不投資谷歌出來的創業者。因為他覺得,谷歌內部的人其實並不清楚谷歌真正成功的核心在於壟斷。

在他看來,不管是Facebook、谷歌還是微軟,他們的商業模式都只能成功一次。複製者們的模仿公式永遠不能得出同一種結果。他曾這樣描述:「偉大的企業,要有勇氣去碰別人想不到的領域,去開創幾乎沒人贊同的觀點。」

他也反對創業者們趕「時髦」,2015年,在他來中國的一次演講中,蒂爾直言不諱地說:「如果你聽到大數據、雲計算,能跑多遠就跑多遠,多半都是騙人的。」不知道3年後,他是否改變了對大數據的看法,但可以確定的是,他自己投了如今大火的區塊鏈賽道。

據CNBC報道,今年7月,這位反對「隨大流」的投資人和中國企業比特大陸,共同參與了區塊鏈初創公司Block.one的最新一輪融資。

將已有的事物重新組合好也是一種創新

如果說只靠不按常理出牌,蒂爾當然無法成為知名的「矽谷獨角獸收割機」。

他的標誌性項目確實來自於那些無人問津的、看起來難「啃」的領域,比如治療癌症、對抗衰老。「不被看好」的終極版,應該算是Space X了。

作為投資人,蒂爾及其喜歡反思,勤於解決投資困惑。比如,為什麼會錯失很多機會?

Facebook成立的前三年,只是一款哈佛校園的社交軟體,價值被嚴重低估。直到2000年向公眾開放後,投資人才意識到了他的價值。當年,蒂爾投資了50萬,後來自動轉換為Facebook的股份。2012年,Facebook上市,蒂爾收穫2000倍回報。

儘管如此,在最開始對Facebook的判斷中還是存在盲點,他復盤,很多投資標的在最初很難判斷其價值。雖然他自己強調公司要有壟斷性,但投資人之間卻處處存在不可避免的競爭。面對這種情況,當競爭者達到十個以上,他就選擇退出。

另外,一些結構性盲點即投資機構的固有模式,也有可能導致投資失利。比如,當機構投出一個成功模式時,很可能按照這個模式去套接下來的每一個項目,這在中國的投資機構里並不少見。

作為「OG」級(original generation,先驅者一代)的投資人,蒂爾思維十分敏銳,他明白:認知未來是他的謀生之道,對創新的推崇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投資邏輯。

這位鬼馬投資人也給出了關於創新可以採取的幾種形式:矽谷比較常見的產品思路是,建立一個初代產品然後逐漸迭代。另一種方法是找到一個好的突破點,想方設法成功,但這點比較難。還有一種,是他領悟的「蘋果」模式。

「蘋果手機的每個部件都不是新的,是已經存在的,但喬布斯把他們以正確的方式組合起來,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從用戶角度看十分有用的智能手機。」由此看出,複雜的協調也是一種創新。

2015年,他曾斷言,中國正處於一個創新的臨界點。對於中國來說,未來幾十年要想取得進步,不僅要自我驅動創新,還需要肩負引導全球創新的責任。

不知道在這裡,他是否還能發掘到一些看似「獨特」卻將會被印證的變化。

尋找中國創客小程序上線啦!

輕戳

,輕鬆讀懂創投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找中國創客 的精彩文章:

ofo和滴滴談判近尾聲收購價格一再降低;中國人壽違反反洗錢規定
數字錢包暗戰:兩年猛增百家,九成或將死亡

TAG:尋找中國創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