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官窯奢靡、民窯渙散 / 扼腕長嘆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中國瓷器在世界上的壟斷地位和影響力,於17世紀末達到了頂峰,然後便漸漸開始衰退,雖然在18世紀和19世紀里,中國瓷器的出口量依然不低。

這其中的原因:包括中國的改朝換代和日本、歐洲瓷器的後來居上。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色繪藤棚文大盤

江戶時代?18世紀

九州國立博物館

1644年,明朝滅亡。長期的戰亂使得中國的瓷器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也苦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人們,因為他們沒有了貨源。

根據當時東印度公司和荷蘭總部的通信記載,他們靠存貨又艱難地支撐了15年,終於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於是,東印度公司決定尋找新的貨源。他們來到了日本的長崎。

要是再早50年,日本根本製造不出歐洲所要的瓷器,但是這個時候卻不同了,幸運的天平開始向日本人傾斜。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色繪月梅圖茶壺

江戶時代 17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瓷器在很長時間裡,只有中國出產。

到了唐代,青瓷的製造技術首先傳到了朝鮮,後來又傳到了越南,直到17世紀初期,世界上也只有這三個國家能夠製造瓷器,而朝鮮和越南的瓷器只是自用,在世界市場上沒有任何份額。

雖然瓷器早在唐朝就傳到了日本,日本今天茶道所用的器具,和宋朝的青瓷還很相似,但是日本並不會製造瓷器,而是要從中國和朝鮮進口。

從日本人的收藏來看,他們似乎對早期朝鮮製造的瓷器情有獨鍾,在日本京都的大德寺,保存著一個迄今為止最貴重的瓷器朝鮮伊多瓷器茶碗,估價為9500萬美元。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柿釉金銀彩牡丹紋碗

定窯

傳朝鮮出土

東京國立博物館

日本人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未能製作出瓷器,但是他們對瓷器製作技術垂涎已久。到了明朝末年,他們的機會終於來了。

1590年,日本軍閥(大名)豐臣秀吉打敗其他軍閥,成為了幕府將軍,統一了日本。僅僅兩年後,1592年,即明萬曆年,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史稱:萬曆朝鮮之役。

和歷次朝鮮戰爭一樣,無力抵抗侵略的朝鮮向宗主國中國求援。明萬曆皇帝派李如松等人率軍援朝。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侵略軍被中朝聯軍打得慘敗,而豐臣秀吉也因此一病不起,很快便去世了,他的後裔和部將後來被德川家康打敗並滅族。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色繪牡丹圖水罐

但是,豐臣秀吉發動的侵朝戰爭也不是一點收穫都沒有,他們想方設法從朝鮮俘獲了大約一千名瓷器製造工匠,並把他們全部帶回日本。

與此同時,朝鮮的瓷器製造業毀於一旦。

這些工匠來到日本後,被迫為日本製造瓷器,從此,瓷器製造技術傳到了日本。在日本九州的伊萬里,有一座紀念這些朝鮮工匠的紀念碑,講述了瓷器製造技術如何從朝鮮傳到日本的過程。

九州的諸侯們要求從朝鮮掠來的工匠,開始燒制瓷器。朝鮮的瓷工李參平在日本最早燒制出瓷器,被奉為日本瓷器的始祖(陶祖李參平)。他花了20年時間,在九州各地尋找適合製作瓷器的黏土,最後他在有田町發現了高嶺土。

1616年,瓷器製造在日本終於拉開了序幕,靠的是中國的瓷器燒制技術和朝鮮的陶工。

日本人把瓷器製作的工序分得很細,經過短短30年的努力,日本瓷器的質量,已經達到了歐洲商人們的要求。

東印度公司向日本有田町訂購的第一批瓷器,就多達65000件。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色繪花鳥紋大深缽

伊萬里(柿右衛門樣式)

日本早期的瓷器大多是仿製中國的,比如今天還能看到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的二手市場上,出售江戶時代印有「大明成化年制」標記的仿品。可能是因為在那個時期,成化鬥彩瓷器深受日本人的喜愛。

有田町的瓷器也不例外,它早期大量仿製中國的青花瓷,然後銷往歐洲。但是,和他們仿製其他產品的過程一樣,日本人很快從仿製進入到創新階段。

根據《日本中世紀和早期近代生活》 一書介紹,有田町的瓷工酒井田柿右衛門,在17世紀中期便發明了後來非常著名的赤繪瓷器。

赤繪瓷器是一種全新的瓷器,有時要使用多種顏料,但是新穎之處在於它採用了一種特殊的赤色顏料。這種顏料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亞鐵,但加工工序非常複雜,完美的赤色顏料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加工出來。

赤繪瓷器艷麗的色彩與白瓷潔白的胎質形成鮮明的對比,非常漂亮。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色繪釘隱

京都國立博物館

這是使用種種不同的顏料,利用彩繪燒造的技術,模仿象嵌七寶的釘隱(用來隱藏打釘痕迹的金具)的陶瓷作品。作者據傳是仁清,即野野村清右衛門,是活躍於17世紀後半的京燒陶工,也是集彩繪燒造技法之大成的人物。

這項發明對世界瓷器發展的影響,雖然比不上使用鈷藍顏料的青花瓷,但是卻改變了歐洲人對瓷器的品味,並且反過來影響了中國的瓷器製造。

赤繪瓷器從它誕生開始,就受到歐洲人的歡迎,並且很快風靡歐洲,成為日本瓷器的象徵。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酒井田柿右衛門製造的赤繪瓷器

雖然到了康熙後期和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的製造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民窯和外貿瓷的品質,卻沒有任何進步。

西方人評價中國清代的瓷器,認為清代瓷器的質量有粗有細,盒類瓷器多變形,不平整,撇口碗的口沿有極小的凸起邊,盤塌底嚴重;同是碗、盤,也有厚薄之分;釉質白中閃青。而青花顏色有濃艷閃紫的,或藍中泛灰的;繪畫普遍比較潦草。

這樣的結果是,從17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期,中國瓷器在歐洲銷量雖有所上升,但是與日本瓷器相比,中國瓷器已經不佔優勢了。

除了品質上的差異外,中國瓷器也失去了品牌的優勢,很多出口都屬於訂單加工。

而同期日本九州出品打著「有田燒」標誌的各種赤繪瓷器,則是歐洲人心目中的名牌,一些商人為了降低成本,甚至向中國定製赤繪瓷器的仿製品,他們把「有田燒」的赤繪瓷器交給中國商人,讓他們照樣子仿製。

到了18世紀初,大量中國出品的赤繪瓷器銷到了歐洲。這時,中國雖然還沒有淪為瓷器製造的二流國家,但是,壟斷世界瓷器市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制瓷業被日本趕超,就在清三代

黃釉綉繪梅樹花紋大瓶

明治25年(1892)

東京國立博物館

內容摘自:得到app·《吳軍的谷歌方法論》課程

別忘了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物華天寶-重要私人舊藏古董珍玩專場(八)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近期熱文鏈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古玉未解謎:奇形怪狀玉牙璧和璇璣玉衡
逛地攤兒上癮,這病得治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