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證明沒有宋仁宗就沒有包青天

歷史證明沒有宋仁宗就沒有包青天

原標題:歷史證明沒有宋仁宗就沒有包青天


歷史證明沒有宋仁宗就沒有包青天


他是民間傳說中「狸貓換太子」的主角,也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只因有了他,才會出現黑臉的「包青天」,這個主角就是宋仁宗趙禎。趙禎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初名趙受益,養母太后劉娥,生母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封為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封為壽春郡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公元1018年)進封癉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趙禎繼承帝位,歷史上稱為宋仁宗,時年十三歲。次年,改元天聖。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宋仁宗駕崩於皇宮,享年五十四歲。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史家把宋仁宗在位治理國家的時期,稱為「仁宗盛治」。


年僅十三歲的宋仁宗即皇帝位後,遵照遺詔,尊劉娥皇后為皇太后,由其代行處理軍國事務,即太后劉娥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宋仁宗開始親政。他知人善用,待人寬厚,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他讓百姓休養生息,從而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由此可知,正是因為有了寬厚的宋仁宗的出現,才成全了包拯成為「包青天」。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宋仁宗,就沒有「包青天」。譬如: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宋仁宗的臉上。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


又有一次,包拯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張堯佐過於平庸。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貴妃的伯父,這讓仁宗有點為難,但還是想了辦法,讓張堯佐去當宣徽使(即節度使)。可是,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並帶領七名言官與宋仁宗理論,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七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氣地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堯佐最終也沒能當成節度使。宋仁宗回到後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以上兩個例子,表現出這位仁宗皇帝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這在封建時代,也算是很難得的了。因此,以往歷史學家們稱譽宋仁宗為「守成賢主」。


宋仁宗的善於納諫,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實在是政治清明的產物,而非其他。正因為皇帝的清明,才有了產生「包青天」的政治環境。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譏,還是被噴上一臉唾沫星子,宋仁宗都很清醒、也很民主,他不認為這樣會龍威盡失。凡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時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對提意見者絕不打擊報復,有時甚至會安撫有加。


一個尊重大臣和百姓的皇帝,一般來說是會贏得他的臣民的熱愛的,這個王朝的天,也就會比較清亮。


仁宗一朝不僅出現了包拯,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領導北宋古文運動、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的歐陽修;以及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大文豪蘇東坡。


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大詞人柳三變。柳永好不容易才通過了進士考試。但在宋仁宗看來,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於是,就把柳永的名字給劃掉了,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日後反唇相譏,說自己是「奉旨填詞」。譏諷仁宗的柳三變,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而且填得更加放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氣,還「願歲歲,天仗里常瞻鳳輦」。(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儀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風采,天下百姓都擁戴宋仁宗。)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五十四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莫不哭號。當仁宗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宋仁宗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里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國的君主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嚎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蓋一都虞侯耳!』」此後,遼國歷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就連金國滅北宋後,破壞了所有宋朝皇帝陵寢,但因懾於宋仁宗的威名,唯獨沒有對永昭陵下手,「唯昭陵如故」。


北宋政論家陳師錫這樣懷念「仁宗盛治」:「宋興一百五十餘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曆、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謚號或冠以「仁」。儘管沒有多少人喜歡當戰爭的犧牲品,但人們總願意記住那些會打仗的皇帝,而容易忘記像宋仁宗這樣以「仁」治國的「仁主」。但是,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卻確實需要「仁主」與「仁政」。否則,怎麼會出現「包青天」呢?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趣聞:喀納斯湖有「湖怪」嗎?
南北朝沒有人倫底線的怪異君王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