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銀河等六位女性談女性的力量,她說性別刻板印象已過時了

李銀河等六位女性談女性的力量,她說性別刻板印象已過時了

7月29日,《星空演講》第四期在北京開講,在這場以「女性的力量」為主題的演講中,姚晨、李銀河、辛芷蕾、惠若琪、梁鴻、孟美岐六位不同領域的演講者進行了分享。

左起:辛芷蕾、梁鴻、姚晨、李銀河、惠若琪、孟美岐

學者李銀河:要堅決拒絕把男女兩性氣質截然對立的做法

李銀河以最近大家熱議的「現在的年輕男演員越來越娘」這個話題入手,她認為,現在關於「男不男、女不女」的討論是一種「中性化焦慮」。

「傳統社會大多對男女兩性的氣質做出嚴格區分,比如男人應該陽剛,女人應該陰柔;男人應該瀟洒,女人應該婉約等等,而實際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李銀河說。

她談道,性別刻板印象主要有五種表現,簡言之分別為「感性和理性」「自然和文化」「把哺育性同女性聯繫在一起」「攻擊性的問題」「關於公領域和私領域的劃分」。具體表現為比如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天生是富於感性的,男性應當天生是富於理性的;女性是更接近自然的,男性更接近文化;女性更加勝任關於生養、育兒等職業;男人更有攻擊性,所以應噹噹領導,女人是柔順的,更服從的,所以應當適合做輔助男人的工作以及公領域是男人的領地,私領域是女人待的地方。男人掙錢養家,女人相夫教子,做家庭婦女。

而李銀河認為這一整套關於男女兩性的刻板印象並不是由男女兩性的生理決定的,而完全是由文化和社會建構起來的,所以它是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而改變的。李銀河提出,性別刻板印象是對豐富多彩的人性的壓迫,不但是對女性的壓迫,也是對男性的壓迫。性別刻板印象的直接的後果就是使人們誤以為某種性別就必須是某種樣子,這種刻板印象就給許多人帶來了不必要的壓力和痛苦。

「我們要堅決拒絕把男女兩性的氣質截然對立起來的作法,要強調男女這兩種性別特徵的非自然化、非穩定化,每個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們不應當用一個固定的模子去塑造男人,塑造女人。在當今世界,性別刻板印象已經顯得越來越過時了,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現象在大量湧現。我們應當克服傳統的中性化焦慮,為社會性彆氣質規範的多元化感到歡欣鼓舞,希望聽到我這個講演的男人和女人,不要按照那一套僵硬的性別刻板印象去約束、去規訓或者去塑造自己的個性和人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徵,能夠坦然地做自己,讓自己活得自由。」李銀河說。

孟美歧

選秀者孟美岐:我希望別人說孟美歧是一個認真、勤奮、踏實的人

剛通過節目《創造101》出道的孟美歧說,從她出道到現在的一個月零六天中,她被問到最多的就是「拿了第一名是什麼樣的感覺」。「我只能說,是種懵圈的感覺。或者說像在坐過山車一樣刺激,但有的時候又覺得不過是一直在做的事情被更多人看到了而已。」孟美歧說。

孟美歧15歲開始當練習生,每天有8個小時的舞蹈課,沒有空調,不能休息,也不讓喝水。為了控制體重,她幾乎每一天都在吃雞胸肉。 其實除了訓練本身的辛苦,更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就是殘酷的淘汰,那個時候每一個月都會有一次月末評價,如果不合格就要捲鋪蓋走人。「我拿了這個第一名之後,這段經歷好像突然之間就濃墨重彩了起來,大概在很多人看來,一個人的成功背後,一定得有點悲慘的東西來平衡,不然誰都想成功,幹嘛要給你呢。」

孟美歧覺得在《創造101》的經歷對她而言也是一種突破,「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在這個隊伍里,我們不會抹平每個人的特點,我們綻放著更美好更真實的樣子,我覺得這是少女偶像團體最可愛的地方。我就是一個特別普通的90後女孩。從我知道喜歡幹什麼這件事有認識開始,我就只知道我喜歡唱歌和跳舞。」

孟美歧也坦然,在收到的所有的褒獎中,她最喜歡的是,孟美岐是一個認真、勤奮、踏實的人。

梁鴻

作家梁鴻:多一些柔軟和疼痛

作家梁鴻談道,之所以寫作《中國在梁庄》和《出梁庄記》以及《梁光正的光》這樣的關於梁庄故事,是因為她想念家鄉的人,想念她離開梁庄時,那個撲閃著大眼睛跟她說「老師,再過三年就可以吃到樹上的蘋果了,你吃完再走」的小女孩。「它們變為一種渴望,一種巨大的內在的驅動力,召喚我不斷重返那片土地,去尋找一些東西。」

梁鴻講了自己五奶奶的故事,她十一歲的孫子在河中淹死了,可是她的這種痛苦卻無處訴說,「我每一次講這個故事我都難以控制,五奶奶這個普通家庭的故事幾乎承載了中國現代化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的所有問題和痛苦,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環境污染,農民工進城打工,等等。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詞語,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樣的一個父母在深夜的訴說,那樣的女性,那樣的母親,這是非常非常個人的一個巨大的痛苦,所以我覺得對現代性的追求給鄉村的帶來的不單單是文明、進步,在某種意義上,它可能也夾雜著某種暴力和掠奪。」

「今天我們也正處於這樣一個重要節點上。和當年祖母的遭遇一樣,五奶奶的悲傷、眼淚從來沒有被重視過,一位年輕母親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夠說出她對自己孩子刻骨的思念,而這些都被看作是發展中必然要被犧牲的部分。那個小姑娘眼睛裡的情感,那種純真,那種柔軟,也被看作只是抒情時刻,或者只屬於過去的、我們成長必須喪失的東西。」梁鴻說。

梁鴻認為應該少一點堅硬,多一點柔軟和疼痛。有疼痛才有尊重,有尊重才有敬畏,有敬畏,才可能以一種善感而平等的心去面對他人和這個時代。

辛芷蕾

藝人辛芷蕾:把慾望和野心寫在臉上的女演員

辛芷蕾說,自己去年因為一檔節目叫《演員的誕生》被更多人認識,同時她也「收穫」了一個有意思的標籤「把慾望和野心寫在臉上的女演員」。

辛芷蕾認為,作為一個人,一個平等的生命,每個人都有追逐的權力,如今她對一些東西的追逐的確是事出有因。她分享道,自己小時候是被姥姥和姥爺養大的,有一年她姥爺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來北京治療,「那個時候我就特別想帶我姥爺去吃一頓烤鴨,可那個時候我剛到北京,生活費很少,只有兩千塊錢,結果那頓飯我們誰都沒有吃好,因為我姥爺知道我沒有錢,他不捨得點菜。我爸爸在去世之前大概癱瘓了有五年的時間,有一天我爸爸跟我說,我特別想要一個電腦,結果我因為拮据也沒給他買。現在爸爸不在了,我每年只能給他燒那種紙做的電腦,所以我希望自己有錢。我承認對金錢有慾望,因為我希望自己永遠都不要再因為一頓飯,因為一個電腦去後悔,去自責。」

「又說到慾望這個詞,不知足、不安分、不好養不是錯的,不安於現狀,不甘於平庸也不是錯的,你可以相夫教子,安貧樂道,你也可以志存高遠地去拼搏奮鬥,但是一定不要欺騙自己,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到底什麼才是自己真實的慾望。我認為慾望不丟人,丟人的是你明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還告訴你自己你不想要,然後去嫉妒、嘲笑別人的慾望和別人的成功,我覺得這個是錯的。所以我認為慾望不是一個貶義詞,它也可以被寫成理想。無關男女,都有權力為自己的理想去執著,去奮鬥,去咬緊牙關堅持到底。所以我為自己擁有一張充滿慾望的臉而感到驕傲。」

姚晨

演員姚晨:一個中年女演員的尬與惑

「過去五年里,我生了兩個孩子,錯過了很多好導演的好項目,等再回到職場中時,我的事業已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不過,生娃是我當時的人生選擇。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人生選擇。選擇你能承擔的,承擔你所選擇的。」姚晨回望過去的五年生活說道。

在姚晨看來,年輕的時候,「紅」好像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來不及反應,瞬間就飛上了天。人無法選擇時代,但會被時代選擇。回望那時,感覺自己就像搭上了一輛順風車,飛馳向前。可是面對時代的急速變化,鋪天蓋地的大數據擠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姚晨坦言自己被困在原地,不知何去何從。

「年輕時總說自己熱愛表演,其實頂多算喜愛。在認清了這個職業的真相之後,依然對它保持著初戀般的熱情,守候在它身旁,這時才有資格說,我真的熱愛。當我領悟到這一點,那些綁縛我的枷鎖瞬間粉碎了,我重獲自由。」這是她對於演藝事業的熱愛,她想更加主動地去創造角色,這也是她去年開設電影公司的原因之一。演講中姚晨分享了自己悟出的一個道理:「成功只是偶發事件,失敗才是人生常態。生活就像一場科學實驗,需要在不斷試錯中調整方向。回望這一路,我的方向一直沒有改變。」

「後半生最想努力做到的,是對自己的心完全誠實。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努力地活成社會希望的樣子,我們被各種身份標籤所定義,卻唯獨迷失了最真實的自己。」姚晨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寫道。

運動員惠若琪:體育不僅僅是對身體的塑造,更是對精神的塑造

惠若琪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分享從業餘球員到專業球員再到國家運動員這一路走來,體育精神帶給她的力量與收穫。

「現在回頭想一想,我自認為身上擁有這些還不錯的品質,其實都是我運動員生涯帶給我的,而今天我就是想跟大家分享這份感覺,現在我退役了,當時養成的很多習慣依然影響著我現在的生活。目前我就讀的博士學位是體育人文社會學,就讀這個專業,讓我的觀察和思考都比從前更進了一步,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我以前所認識的那些體育有了改觀,體育不僅僅是對人類的身體進行塑造,更對人類的精神進行塑造。」惠若琪說。

作為從體育中受益的人,惠若琪深切地感受到體育精神的力量,也希望把這份力量傳遞給更多的人。她發起了惠若琪女排發展基金,希望讓大家多多關注運動,關注體育教育,希望能給能給孩子帶來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堅強不屈的精神狀態。「現在的我,希望通過體育教育來帶動更多的人、更多的孩子參與其中,讓每一個人能和我一樣,發掘自己那一份不服輸的倔強。讓我們的身心都能夠足夠堅強。而我們強,則中國強。」惠若琪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軍工領域「大老虎」孫波落馬,任職船舶領域國企高層多年
降薪1300萬美元加盟勇士,28歲的考辛斯在想什麼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