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卻號稱「孤篇蓋全唐」

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卻號稱「孤篇蓋全唐」

張若虛,唐代詩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現只有《全唐詩》中存其詩二首。雖然他只傳下來兩首詩,但其中一首卻號稱「孤篇蓋全唐」,更是因為這首詩,奠定了他在唐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這首詩便是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的《春江花月夜》

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卻號稱「孤篇蓋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一首經典詩作。這首詩沿用了陳隋樂府舊題,描繪出了一幅清麗幽美的春江月夜圖,抒發了遊子和思婦情真意切的離別情緒,並發出了極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這首詩比較長,共計三十六句,每四句換一韻,通篇集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深遠,想像奇特,音節讀起來宛轉悠揚。這首詩最大的意義在於它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並因此而素有「孤篇蓋全唐」的美譽。

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卻號稱「孤篇蓋全唐」

詩的前八句,張若虛勾勒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只見春天的潮水水勢浩蕩,彷彿和大海連在了一起,這時候一輪明月從海上隨著潮水升上來,非常壯觀。江水彎彎曲曲繞過了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傾瀉在花和樹上,就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而在月光的照耀下,這春江的一切都被渡上了一層夢幻的銀輝色。使得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

而面對這樣的一個春江花月夜,詩人免不了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說明了詩人在探索著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秘。究竟在這江邊上是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詩人的眼裡,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人類的存在才是綿延久長的。可見詩人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卻號稱「孤篇蓋全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不知道這江邊的月究竟在等待何人?只能看到月下的江水,奔騰著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人的思緒也在轉變,所謂:「江月有恨,流水無情」,這兩句自然而然地便引出了下半篇男女思的離愁別恨。

從「白雲」一句開始,張若虛著重描寫在這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詩人以「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而接下來的「可憐」八句則是描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之情。詩人把「月」擬人化,來抒發思婦的情,「徘徊」二字最為傳神。總的下來,這幾句生動地表現了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最後只好托明月來遙寄相思之情。

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卻號稱「孤篇蓋全唐」

最後八句則是描寫遊子,其中的落花、流水、殘月均是詩人為了烘托遊子的思歸之情。尾句,這位遊子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裡,不禁思索,到底有幾人能乘月順利回到自己的家鄉?「落月搖情滿江樹」,這月下的情,既是遊子和思婦之間的思念之情,也是詩人自己的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的心裡,令人心醉神迷。

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卻號稱「孤篇蓋全唐」

綜觀張若虛的這首詩,他借樂府舊題譜寫出了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後人傳誦不已,並對後世引起深遠的影響。詩中很多名句也被後世詩人所化用。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

對於張若虛這首詩,歷來被號稱「孤篇蓋全唐」,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評論!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慶余 的精彩文章:

美到令人心碎的一首宋詞,看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很多人只知一句卻不知全文!

TAG:慶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