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狄仁傑明明是武則天一黨,什麼時候變成復唐的關鍵人物了

文史宴:狄仁傑明明是武則天一黨,什麼時候變成復唐的關鍵人物了

文/馮亞民

狄仁傑歷來被視為在武則天朝興復李唐的關鍵人物,電視劇一般也如此渲染。但實情是否如此則有待商榷。在政治氣氛極度恐怖的武朝,如果跟武則天的意圖悖逆,其後果是不可設想的,狄仁傑的那些復唐措施其實是為武則天著想,因此才被武則天接受。青年學者馮亞民抽絲剝繭,帶您探尋武朝的真相。

文史宴:狄仁傑明明是武則天一黨,什麼時候變成復唐的關鍵人物了

請輸入標題 bcdef

本文歡迎轉載。

在民間傳說中,狄仁傑一般被視作斷案高手和大唐復興的關鍵人物,在清代成書的《狄公案》和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的《狄仁傑斷案傳奇》中,狄仁傑成功破解一個又一個疑案,在西方也被認為是「神探」;說狄仁傑是李唐復興的關鍵人物,主要是因為狄仁傑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堅定的支持立李顯而反對武承嗣,更有甚者,因為政變的主要參與者張柬之是狄仁傑所提拔的緣故,把神龍元年的政變也看成狄仁傑生前的安排。

民間傳說在當代影視作品得到進一步發展,在《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的斷案能力更是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在電視劇中狄仁傑甚至還策划了很多維護太子的行動。一個忠心李唐,忍辱負重,擁有極高智慧的長者形象躍然紙上。

文史宴:狄仁傑明明是武則天一黨,什麼時候變成復唐的關鍵人物了

《神探狄仁傑》第一部還是很經典的

民間傳說當然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有其史料依據,其實早在唐代,在《舊唐書》卷八十九《狄仁傑傳》中,唐人便有「柬之果能興復中宗,蓋仁傑之推薦也」之語,考慮到《舊唐書》的成書年代,這大概是在中晚唐形成的一種普遍看法。

然而仔細辨析史料,會發現事情並不簡單,把狄仁傑視作復興李唐反對武周的忠貞大臣,並沒有充足的證據。

武周革唐命得以成功有兩個重要步驟,一是武氏得以立為皇后,這是武氏走向權力最高峰的關鍵一步,初唐承北朝遺風,皇后有參政的前例;二是武氏降皇帝李旦為「皇嗣」,自己登基為武周皇帝。

廢王皇后立武氏的過程中,反對最激烈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留給高宗李治的顧命大臣褚遂良,陳寅恪先生以為武周革唐命是山東和關隴之間的政治鬥爭,褚遂良大業末隨父親褚亮遷居隴右,《舊唐書·褚亮傳》中說:「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可見褚遂良並非關隴集團人物,而是江左士族,而當時公認的關隴集團元勛長孫無忌在立武氏為皇后的過程中並沒有激烈反對。

廢王立武應該是想要掌權的新皇高宗李治與太宗李世民留下的顧命大臣之間權力鬥爭,沒有證據表明此時武氏已經擁有很大的權力了,武氏逐漸掌權是在當了皇后之後。對這一問題看的最清楚的是經歷過武周時代的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廢王皇后之後,受寵的武惠妃和楊貴妃,都沒有被立為皇后,這造就了玄宗朝高層政治的穩定。

在武氏當皇帝的過程中,反對的人中並沒有狄仁傑,反對武氏的主要有裴炎和劉禕之等人,《舊唐書》中記載了他們的事迹:

時太后侄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及追王父祖,太后將許之。炎進諫曰:「皇太后天下之母,聖德臨朝,當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禰,以示自私。且獨不見呂氏之敗乎?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太后曰:「呂氏之王,權在生人;今者追尊,事歸前代。存歿殊跡,豈可同日而言?」炎曰:「蔓草難圖,漸不可長。殷鑒未遠,當絕其源。」太后不悅而止。

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讓武周皇位的繼承權轉移到武家,裴炎極力反對,以西漢的呂后之敗勸諫武則天,致使「承嗣深憾之」,以至於抑鬱而終。

裴炎被殺,同他主張返政李唐有關,《舊唐書·裴炎傳》中記載:


秋,徐敬業構逆,太后召炎議事。炎奏曰:「皇帝年長,未俾親政,乃致猾豎有詞。若太后返政,則此賊不討而解矣……光宅元年十月,斬炎於都亭驛之前街。

劉禕之的情況也一樣,劉禕之受武則天重用,得以參機中樞,背後卻主張武則天要返政李唐,最後被誣告入獄,《舊唐書·劉禕之傳》有:


禕之嘗竊謂鳳閣舍人賈大隱曰:「太后既能廢昏立明,何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隱密奏其言。則天不悅,謂左右曰:「禕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豈復顧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誣告禕之受歸州都督孫萬榮金,兼與許敬宗妾有私,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

裴炎、劉禕之等人,因為反對武則天傳嗣武承嗣和主張返政李唐而被殺害,這時候狄仁傑並沒有站在反對者的行列中。

文史宴:狄仁傑明明是武則天一黨,什麼時候變成復唐的關鍵人物了

狄仁傑系列電影里奇形怪狀的武則天

有人用《舊唐書·狄仁傑傳》中:「唯仁傑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論證狄仁傑心向李唐。那麼為何主張返政的裴炎等人被武則天殺害,而狄仁傑就沒事呢?其實「返政」是要求武則天把政權返還給李唐,而狄仁傑則是在立嗣問題上主張立李顯為太子,並非要求武則天活著的時候返政。

在該傳中還有一句話: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頊、李昭德皆有匡複讜言,則天無復辟意。

吉頊和李昭德主張立李顯為太子,吉頊的事迹記在《舊唐書》卷一八六上《酷吏傳》中有記載:


思禮乃引鳳閣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孫元通、天官侍郎劉奇、石抱忠、鳳閣舍人王處、來庭、主簿柳璆、給事中周潘、涇州刺史王勔、監察御史王助、司議郎路敬淳、司門員外郎劉慎之、右司員外郎宇文全志等三十六家,微有忤意者,必構之,楚毒百端,以成其獄。皆海內賢士名家,天下冤之,親故連累竄逐者千餘人。頊由是擢拜右肅政台中丞,日見恩遇。

可見吉頊是一個專事構陷他人的酷吏,這是武周政權的一大特色,總不能說酷吏也站在李唐王朝這一邊吧?為什麼吉頊等人主張立中宗為太子呢?

武則天稱帝後,降李旦為「皇嗣」,皇嗣雖然不是皇太子,但也不是一般的諸王,《舊唐書·中宗睿宗》中說:「降帝為皇嗣,令依舊名輪,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只是名稱變了,依然住在東宮,具儀還是按照皇太子的規格,這其實是武則天為自己身後的「血食」考慮。

血食是鬼神享受牲牢的祭祀,《國語·齊語》中有: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不血食就是身後無人祭祀的意思,李昭德在勸武則天立李顯時就說:「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則天皇不血食矣。」這段話直接斷絕了武承嗣當太子的機會,李顯因而得以被武則天立為太子。

武則天之所以聽得進去狄仁傑等人意見,恰恰是因為他們的話是站在武則天的立場來看問題的。裴炎等人因為要求「返政」而被殺害,狄仁傑等人主張從血食的角度傳位給武則天的親兒子李顯,被武則天接納,甚至更加信任他們,可見單從狄仁傑主張立李顯為太子,並不能推論出狄仁傑心向李唐。

第二個問題是神龍元年的政變是狄仁傑死後布置的「一盤棋」嗎?

這個問題關鍵是理清為什麼會發生政變?張柬之是狄仁傑舉薦不假,但要說狄仁傑生前與張柬之密謀歸政李唐,為什麼在裴炎等人主張返政的時候,狄仁傑沒有表示支持呢?認為狄仁傑死後,張柬之不忘之前的密謀,策劃政變,實在難以信服於人。

而且,當時李顯已經被立為太子了,承繼大統是遲早的事,幹嘛要冒風險參加政變,於情於理說不清。

文史宴:狄仁傑明明是武則天一黨,什麼時候變成復唐的關鍵人物了

狄仁傑其實是武則天的忠臣

這次政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除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這兩個人是武則天的男寵,因為是男人且可以隨時進入內宮,得以掌握中樞大權,權勢之大,以至於形成了以「二張」兄弟為首的政治團體。

當時還有另一個政治集團,經過聯姻形成的武則天兒子們和武則天娘家之間複雜的政治聯盟,比如武攸暨娶了太平公主,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娶了李顯的女兒永泰公主。

《舊唐書·重潤傳》記載了政變前四年的一件事:


大足元年,為人所構,與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竊議張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宮中,則天令杖殺。

李重潤是太子李顯的兒子,他和妹妹、妹夫秘密反對「二張」兄弟,事情敗露被武則天杖殺,可見當時李武政治聯盟中已經出現反對「二張」的跡象了。

武則天當時已經七十多歲,沒有精力執掌朝政,使得「二張」兄弟把握中樞大權,黨同伐異,甚至威脅到了李武聯盟中的核心人物,導致李重潤和武延基被殺。

對待皇親國戚尚且如此,對待外臣就更加肆無忌憚了,《舊唐書》卷七十八《二張傳》說:

又御史大夫魏元忠嘗奏二張之罪,易之懼不自安,乃誣奏元忠與司禮丞高戩云:"天子老矣,當挾太子為耐久朋。"則天曰:"汝何以知之?"易之曰:"鳳閣舍人張說為證。"翌日,則天召元忠及說廷詰之,皆妄。則天尚以二張之故,逐元忠為高要尉,張說長流欽州。長安二年,易之贓賂事發,為御史台所劾下獄,兄司府少卿昌儀、司禮少卿同休皆貶黜。及則天卧疾長生院,宰臣希得進見,唯易之兄弟侍側,恐禍變及己,乃引用朋黨,陰為之備。

外臣如魏元忠、張說者被貶,人皆不安,而且宰相這個時候都見不到武則天,「二張」兄弟則聚集朋黨陰謀圖變,這恐怕才是神龍元年政變的真正背景。

文史宴:狄仁傑明明是武則天一黨,什麼時候變成復唐的關鍵人物了

神龍政變的目標是他而非武則天

既然是被迫發動政變,也就說明狄仁傑並沒有和神龍政變有絲毫關聯,或許是因為狄仁傑在中宗得以立為太子的事上有功勞,再加之狄仁傑本身在武周朝勤勉政事,又廣泛提拔新人,導致桃李滿天下,這些都為狄仁傑換來了極佳的聲譽,以至於到中晚唐時認為狄仁傑是復興李唐的關鍵人物。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文史宴:崇禎的執政水平究竟如何,明亡與他有多大關係?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