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銀行的防禦性自救 科技振興能否掀起行業驚天巨變?

銀行的防禦性自救 科技振興能否掀起行業驚天巨變?

「你不再是當年的你,我也難再是過往的我。」

當矗立互聯網金融潮頭若干年後的BATJ表示褪去金融光環,回撤到技術本源時(相關報道見《財經》2018年第9期「BATJ『去金融化』虛實」),沉悶幾年的傳統商業銀行開始「大象」轉身,扛起「科技大旗」。

今年4月,國內首家由國有大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揭牌,成為銀行業內第一家真正以金融科技命名的新型公司。

5月,民生銀行旗下民生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註冊資本2億元,由總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牛新莊挂帥。

6月,北京銀行成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在行業內率先發布支持前沿技術企業的金融服務方案。

……

對於傳統商業銀行們而言,金融科技領域的重裝上陣剛剛開始。

「金融科技不是『獨角獸』的專利,我們傳統銀行一定會在科技領域打一個大的翻身仗。」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今年在業績發布會上說出了眾多銀行家的心聲。

五年前,電商平台遵循本能的產業鏈邏輯,開創出支付寶、餘額寶等驚世產品,深深觸動了銀行的「乳酪」;五年後,金融強監管之下,金融科技公司回歸科技本源,商業銀行則開始紛紛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展開了一場科技振興。

某股份制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向《財經》記者表示,社會網路化催生銀行改善服務手段,提供與之相匹配的服務,包括手機移動客戶端、大數據、雲計算,從這意義上講,銀行科技加碼是服務以及內在需要。

「對技術理解越深越透,金融創新的場景就越寬越廣。」某大行信科部總工程師向《財經》記者表示。與此同時,農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銀行科技能力比較薄弱,帶動了金融基礎業務能力輸出的需求。

這種需求的存在使得上述銀行系科技公司,在成立之初都帶上了「科技輸出」的功能定位,這似乎與現有的金融科技公司(BATJ)「回歸科技,向金融機構輸出技術」形成必然的競爭。

上述大行信科部總工程師表示,銀行目前的科技轉型都是向雲計算、大數據轉型,金融科技公司擁有的雲可以提供服務,但是這些服務大多是歸屬基礎設施層面,中小銀行金融機構需要的不光是底層技術服務,還有上層應用服務,在應用服務上銀行則更有優勢。

不過,包括監管、機構在內的多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人士似乎都不太看好銀行的科技輸出,一方面源於市場的盤子有限,科技公司難以快速盈利;另一方面,相比原有的金融科技公司,銀行的技術水平較之落後至少3年-5年。

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BATJ具備的IT能力是銀行不具備的,但是BATJ的身份決定了它們不會在金融穩定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這為銀行輸出科技提供了市場基礎。」

銀行的科技振興是否會有驚天之變需要時間來檢驗。

不過,已有的科技銀行已經給市場帶來驚嘆。科技立本的微眾銀行在2017年營收達到67.48億元,營收同比增幅達到175.54%;凈利潤為14.48億元,較2016年增漲261.1%。

「我第一次看到微眾銀行的業績都驚呆了,竟然可以實現這麼高速增長!」某國際諮詢公司人士坦言。

某銀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向《財經》記者表示,銀行涉及國計民生,不能偏離主業,在科技投入上,大小銀行策略不同,找准差異化後,細分領域能夠做到極致。

科技「翻身仗」

「金融科技不是『獨角獸』的專利,我們傳統銀行一定會在科技領域打一個大的翻身仗。」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今年在業績發布會上說出了眾多銀行家的心聲。

在這場翻身仗中,中行明確每年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少於上年度集團營業收入的1%;三年至五年內集團內科技背景人才佔比將提升到10%,重點培養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客戶體驗師、互聯網安全專家等數字化人才。

中行的目標明確而多元,手機銀行要成為同業領先的綜合金融移動門戶;建成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三大基礎技術平台;以智能應用改造原有業務體系,建設智能渠道、智能客戶管理、智能投顧、智能消費金融、智能運營和智能風控六大產品體系。

對於科技重要性認知較早的是招商銀行,其行長田惠宇曾直言,「唯一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和顛覆銀行商業模式的只會是科技。」

常規IT成本投入之外,招行在2017年核定上年稅前利潤的1%專門成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基金,同時計劃2018年將該基金提高到上年營業收入的1%(22.1億元),並且表態「如果需要,未來投入力度還可以加大」。

光大銀行董事長李曉鵬也表示,在科技創新方面,光大銀行從今年開始每年拿出凈利潤的2%投入科技創新。

某股份制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向《財經》記者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銀行自身科技建設分兩個部分,一個是科技原生態建設,二是科技的網路化服務。IT系統、大數據應用、雲計算,都屬於基礎能力建設,這些被運用最好的則是微信和支付寶。

銀行利用物理網點以及ATM機器已經提供了一輪服務,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銀行必須要重新調用新的服務手段,上述電子銀行部總經理表示,如果服務不好客戶,獲客能力下降進而影響負債能力,銀行生存就會出現問題。

在科技的內需推動下,過去一年裡,商業銀行出現網點和櫃檯人員增速普遍放緩。五大行尤其明顯。已經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建行、農行、工行和交行員工人數合計減少2.9萬人。其中,建行和農行的櫃面人員分別減少了7264人和9189人。

隨著銀行資源不斷向科技領域傾斜,業內人士預計網點的優化與櫃員的減少還將持續,並且這種調整將逐漸深入到銀行的各個業務條線。

以中行為例,2017年該行手機銀行的交易額10.97萬億元,同比增長60%,已成為個人客戶最為活躍的線上交易渠道;電子渠道對網點業務的替代率則為94.19%;金融超市交易規模同比增長128%;智能櫃檯網點覆蓋率則是80%。

某股份制銀行部門副總向《財經》記者表示,銀行向科技轉型,有市場競爭和客戶服務的需要。原有的銀行以條線、產品為主,現在大部分銀行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化,唯有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加上移動客戶端、超輕型移動客戶端,才能給客戶提供想要的服務。

不言而喻,當下銀行的科技振興,其背後帶有明顯的防禦性自救的戰略意義。若想要保住賺錢的傳統業務,銀行就需要通過金融科技迎合客戶行為方式的轉變,並進一步保有客戶黏度。

科技公司突圍

在這一輪加碼科技中,最引人注目的點是銀行開始成立獨立的金融科技公司,並標榜「科技輸出」。

今年4月,首家由國有大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建行旗下的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揭牌,註冊資本16億元。建信金融科技由建設銀行體系內直屬的7家開發中心和1家研發中心整體轉制而來,初期規模3000人左右。在職能定位上,建信金融科技以服務建設銀行集團及所屬子公司為主,同時開展科技創新能力輸出。

隨後,民生銀行旗下民生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註冊資本2億元(由民生置業有限公司全資認繳),該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牛新莊挂帥。民生科技的定位,除了主要服務於自身和業務夥伴,同樣計劃提供科技輸出。

中行陳四清也曾表示,「將到社會上用高薪去聘請很多科技人才,然後引入投行的機制,打造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商業銀行相融合。」

銀行系科技公司並非起於今年,2015年末,平安旗下的平安金融壹賬通成立,專註於為中小金融機構科技賦能。

同一年末,興業銀行旗下興業數金成立,作為一家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的數字金融企業,興業數金頗受金融業以及金融科技企業關注,其持股結構為:興業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1%,員工持股平台持股19%,高偉達軟體、深圳市金證科技、福建新大陸雲商分別持股10%。

興業數金業務模式主要體現在:通過搭建平台、運營平台的方式持有信息資產,為中小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信息雲服務,包括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外包、金融業務流程外包、金融知識流程外包、應用軟體開發和運營服務、系統集成服務等。

官方資料稱,興業數金為國內最大商業銀行信息系統建設與運維服務商之一,近十年科技輸出經驗,超過700家合作銀行,連接網點4.36萬個。

「興業數金更多偏向硬體、私有雲託管,這個未來可替代性非常大,還是要在自己的專業性上下功夫。」上述金融科技公司高管直言。

進入2016年,招商雲創和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先後成立。作為招商銀行的全資子公司,招商雲創將該行IT系統運行經驗和金融IT解決方案對同業開放。它將自身定義為「一個公有雲,並且是一個符合監管的金融雲」。

2016年12月,光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今年3月,光大董事長李曉鵬傳遞光大集團和銀行未來金融科技的投入和發展的信號,「搭建一個平台,由光大科技公司統籌產品創新」。

「對大型商業銀行來說,資金和人才都不缺,迫切需要的是體制機制上的轉變,那麼金融科技子公司便是一個新的嘗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財經》記者。多位行業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主要是基於機制轉變的考慮。

突破體制機制限制的一個重要層面,是人才招聘。銀行內部有編製的限制,而科技又對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一位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除了人和流程的因素,還有市場因素。成立科技子公司,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對於銀行來說,一方面便於補充科技力量,另一方面便於在內部孵化創新項目,在具體業務對接上提高對市場的反應速度。

「各家銀行一直存在一個問題,科技和業務兩條線融合得不太好。」上述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另一方面,單獨成立科技公司,也便於與互聯網公司以及同業合作。「銀行與技術公司的合作目前存在好多障礙,有了子公司,與技術公司合作操作起來要方便很多。」上述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部分銀行成立科技子公司還有資本上的考慮。「未來引入股權投資、自己做對外投資的平台,去做外部孵化創新等,這些都有可能。」上述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主動求變背後,也有宏觀環境下的被動應對。互聯網金融浪潮之下,傳統的盈利模式式微,銀行危機感深重。據安永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上市銀行2017年回顧及未來展望》報告顯示,受監管強化、金融體系去槓桿等因素影響,2017年上市銀行資產增速進一步放緩,存款增長壓力持續上升,同業資產降幅明顯。

「金融展業的渠道、獲客渠道都在變,如果不去改變的話壓力還是很大。」上述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內部人士說。

雖然銀行單獨成立科技子公司,打破了原本銀行科技部門是成本中心的模式,讓其有單獨盈利的能力,但業內並不認為這是基於營收的考慮。

「對於金融科技公司來說,一年盈利10個億就很了不起了,但對於銀行動輒上千億的盈利是小巫見大巫。」上述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內部人士說。在他看來,金融和科技融合大勢所趨之下,科技被提高到整體戰略層面。用科技改變渠道、積累數據,為銀行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才是真正目的。

「通過科技輸出提供底層服務,待系統搭建起來後,通過服務第三方,積累數據、獲得渠道;上層再做支付結算、財富管理、同業等,這樣業務合作理所當然就更順暢了。」上述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這種戰略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市場未給出答案。「金融科技子公司其實只是一種探索,效果怎樣還得以觀後效。」上述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CF40資深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表示,要真正認識到金融科技對銀行轉型的重要性,進行組織變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我覺得可以延伸看,「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組織的地方,就有內耗。」張承惠表示,越大的組織,內耗可能越大。所以組織的變革,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是僅僅設一個金融科技部門或是買一個金融科技公司就夠了,這裡面要有文化的融合、資源重新的調整。如果僅僅買一個金融科技公司,很可能會成為後台的服務機構,不能成為價值創造中心。所以內部的組織架構的重構和資源的調整很重要。

得科技者得零售

不論是加強自身的科技系統建設還是成立獨立的科技子公司輸出科技,業內人士均認為,商業銀行這一波科技發力的終極目標都直指零售業務。

「原有的二八定律在科技手段下被拉長了,已經變成了八二定律。」上述電子銀行部總經理表示。

通過發力科技,招商銀行進一步鞏固了零售之王的行業地位。截至去年末,該行零售客戶數突破1億戶,招商銀行APP、掌上生活APP用戶數合計過億,月活用戶超4500萬戶。

平安銀行自2016年開始也全面向零售銀行轉型,全力打造智能化零售銀行。數據顯示,去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營業收入466.92億元、同比增長41.72%,在全行營業收入中佔比為44.14%;零售業務凈利潤156.79億元、同比增長68.32%,在全行凈利潤中佔比為67.62%。

「可以看出,科技布局較早的銀行,其零售業務的利潤率顯著高於平均水平。」某銀行人士表示。

科技立本的微眾銀行數據更具有說服力。2017年,微眾銀行營收達到67.48億元,營收同比增幅達到175.54%;凈利潤為14.48億元,較2016年增漲261.1%。在已經公布的2017年業績報的4家首批民營銀行中,僅微眾銀行凈利潤規模過10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微眾銀行之所以能實現利潤的迅速增長,與該行的「零售」屬性有很大關係,該行凈息差高達7.02%。

安永分析報告顯示,「大零售」戰略推動了零售業務的迅速發展,上市銀行零售業務貢獻度有所上升。2017年度零售業務稅前利潤占銀行整體稅前利潤的比重為39.02%,較2016年33.42%增長了5.60個百分點。零售業務營業收入占銀行整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7.56%,較2016年的35.80%增長了1.76個百分點,收入結構持續優化。

此外,將自身定位為開放的高科技平台的光大雲繳費平台也是科技推動零售業發展比較好的案例。該平台在下游接項目,在上游輸出給幾億客戶,不到幾十人的團隊在去年的流量已經達1.46億活躍客戶,交易額將近1000億元。

上述電子銀行部總經理表示,「銀行向科技轉型的重點就是便民服務和普惠金融,便民和普惠金融需要超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客戶識別能力,隨時在線的超小額服務。」業內人士認為,大部分股份制、大行早就向這方面轉了,無非它不像傳統科技企業轉得那麼快。

不過,大行和小行在科技發力上存在諸多差別。上述交易銀行部總經理表示,大銀行從財力和人力上較小銀行具有優勢,而且從大行目前的布局速度來看,也是緊跟步伐的。小銀行發力更快一些,但是定位各有特色。

「前階段以工商銀行為代表的科技發力,我覺得一點都不慢,一點也沒有落後。」某股份制銀行部門總經理表示。

某銀行副行長表示,數字化帶給銀行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單作業成本從上千降低到以「元」計價,未來還可能繼續下降;將不良精準控制到小數點後面;處理效率可以秒計算;融資金額降到「百元」。

「如何把金融的服務真正放在不同的、但有流量和人流的場景當中,把它嵌入進去。這就是新經濟時代,金融科技2.0時代,各家銀行都需要把握的機遇。」微眾銀行副行長馬智濤在上海外灘峰會上坦言。

某股份制銀行行長表示,銀行金融科技處在一個瓶頸期,也是一個轉折期。瓶頸期主要體現在,業務發展主要局限在支付、理財產品、保險產品銷售以及小微金融,基本沒有跨出這麼一個範圍。

「金融科技的2.0時代應該是什麼樣的?我認為應該是金融主導、而不是科技帶領。」上述銀行行長表示,科技要為金融實現金融價值服務,但是不能把金融科技的「快」當作金融的全部。此外,銀行有點把科技當目的了,為實現科技的功能、需要,取消了金融本身該有的東西,這是造成諸多風險的原因。

另一個問題,科技金融的發展和監管工作沒有相銜接,處於脫節狀態,是造成目前瓶頸的主要原因。銀行接下來對科技金融的應用,關鍵是內部管理和運營。內部管理不僅是操作流程的問題,還有資產負債管理。此外,監管本身要科技化,要把你自己武裝起來,也要將監管的系統和銀行的系統連接起來。

科技輸出之艱

幾乎每一家銀行系科技公司,都不滿足自給自足,而是懷揣著技術輸出的藍圖。

某股份制銀行行長向《財經》記者表示,銀行和科技公司此前合作存在諸多防備,是銀行科技輸出的重要原因。銀行科技輸出不一定沒有優勢,但是銀行不會指望科技公司盈利。銀行科技輸出反映一個問題,未來社會分工一定會越來越細。

另外,從監管角度來說,金融機構的業務跑到金融科技公司雲上,監管也有一些擔心,畢竟不在監管範圍之內,目前真正將銀行業務放到雲上的很少。這也為銀行系科技公司的科技輸出提供了註腳。

多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銀行系金融科技人士對於銀行輸出科技表達了信心,他們認為,科技是不斷更新換代的,在更新換代中不斷形成差異化的市場競爭格局。在上述幾家銀行系科技公司中,平安金融壹賬通則被個別金融科技人士看好。

金融壹賬通前身為深圳平安金融科技諮詢有限公司,經過幾年發展,已經形成從銷售、風控、產品、服務到運營領域五大智能服務產品。截至2017年底,其先後為超過450家銀行、2200家非銀機構夥伴提供一站式金融科技解決方案,零售客戶端的使用量過10億人次,機構端的交易量超12萬億。

但對於銀行系科技公司的技術輸出,業界也並非全然看好。

某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向《財經》記者表示,做科技需要自主可控,從下面的軟體層、操作層往上走,至少要在自己的體系內用到一定規模證明沒有問題,第二步才是輸出給金融機構。長遠來看,銀行現在的技術並不足以支撐未來的場景。

即便技術輸出的藍圖可行,卻也未必立竿見影。

上述金融科技公司高管表示,金融科技是分層的,最下一層的布局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10年-15年,這需要很大投入,再往上層面,比如智慧銀行等,銀行可根據自己不同層面做專,沒有先進性的企業最後都會被歷史淘汰。但是做專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

而在商業銀行舉起科技大旗的同時,BATJ(指百度金融、螞蟻金服、騰訊金融、京東金融)紛紛提出「去金融化」,強調未來戰略發展以技術為核心、服務於金融企業,並與工農中建四大行紛紛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雙方戰略布局焦點同樣匯聚在了金融科技上,皆把技術輸出定為業務範疇。

「不論是獨立的BATJ,還是與銀行簽訂的戰略合作,對於目前市場上的銀行系科技公司都勢必構成威脅。」某業內觀察者表示。

「BATJ具備的IT能力或者平台解決能力是銀行所不具備的,至少比銀行領先三年到五年,所以它們給金融機構提供科技系統,銀行調用就行了,客觀上來講不會產生直面的競爭,而是合作的關係。」上述電子銀行部總經理表示,但是,通過扶持,金融科技公司的能力變得更強,某種意義上也把銀行科技創新能力扶持的更弱一些。

所以,銀行進行科技輸出不僅僅是科技輸出,還有維護和加強自己科技能力的初衷。只是,銀行系科技公司在科技輸出這條路上想必不會走的一帆風順。

某接近監管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銀行向中小金融機構輸出科技的態勢不會長久,在中小金融機構沒有能力的時候,銀行系科技公司可以為其提供服務,但是市場千變萬化,隨著中小銀行科技水平能力提升,這些公司的業務就會受到影響,而且,中小銀行的盤子有限。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在科技輸出路上,人才最為關鍵,而傳統銀行系下的科技公司多由母行派人掌舵,傳統的思維依然很難改變。

2016年4月,有「20年的大將軍」之稱的工商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侯本旗離任,後加入中國平安(59.410,-0.29,-0.49%)。2015年12月,建設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黃浩加入螞蟻金服,上述兩位可謂國有大行人才流失的典型代表。其中,侯本旗就曾批評傳統商業銀行思維還停留在網點時代。

「人才的流失反映傳統銀行很難留住創新型人才。」某銀行人士坦言。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銀行業一直是科技的積極推動者和踐行者,招商銀行已經將自身定義為金融科技公司;國際上,高盛和摩根大通也在更早宣稱自己是科技企業。

可以肯定的是,在布局科技路上,銀行因優勢不同終將會形成差異化定位。

上述電子銀行部總經理表示,「有的銀行將定位對公業務上,有的銀行定位財富管理上,有的銀行進入了轉型定位科技輸出上,還有的銀行則會做網路貸款、小微金融、消費金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上海、浙江、安徽互金協會聯合發聲,要求P2P平台下架不合規產品
或許,以後再也沒有跑路平台了……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