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謠言為什麼滅不盡,辟不完

謠言為什麼滅不盡,辟不完

近日發布的《2017年食品謠言治理報告》顯示,微信已經成了食品謠言主要的傳播地。

「微波爐加熱食物會產生致癌物」「櫻桃核有毒,5顆毒倒成年人」「小龍蝦生活在污水裡,專吃生活垃圾」這些讓人心驚的謠言時不時就會出現在朋友圈。那麼為什麼這些謠言會有市場,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並積極傳播呢?讓我們剝繭抽絲,看看信謠傳謠背後的心理吧。

大腦偏好負面信息讓人容易信謠

謠言總是以負面嚇人的方式出現,為什麼人們更容易相信負面的信息呢?這是因為大腦的負面偏好,大腦對負面信息的關注更敏感、印象更深刻、情緒喚起也更多,比如「經常吃街邊烤紅薯會致癌,已證實有5人死亡」和「多吃紅薯有助於延年益壽」,從本能反應來說,哪個更讓你關心呢?自然是前者。神經學的研究表明,大腦對壞刺激的反應比對好刺激更強烈,而且留下的痕迹更深。

北愛荷華大學心理學教授海倫·哈頓說:「這是具有進化意義的,如何躲開猛虎的知識要比發現一片野花地的新聞重要得多。」 對危險更警惕的人,比對危險反應遲鈍的人生存概率更高,於是偏好負面信息,就成了進化優勢,通過繁衍代代相傳。所以,那些危及生命安全類的信息,很快就會聚集大批信眾。

懶得思考的人傾向於看什麼信什麼

斯坦福大學商學教授柴普·希斯指出:「大腦的構造機能決定了我們更容易記住具體、感性的信息。」而謠言的內容通常具有細節生動、故事逼真、畫面形象的特點,能快速俘獲懶得思考的受眾。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報道,一項針對3000多人的實驗顯示,一個人是否相信假新聞,取決於抵抗「思維捷徑」的能力。思維捷徑是指大腦的自動化思維,包括本能反應、常識、刻板印象等,這些自動化思維能幫助人類簡化複雜信息、節約認知資源、快速應對環境,具有進化意義。

但對於複雜情況,只用自動化思維是不夠的,還需要用更高級的邏輯思維去對抗思維惰性。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心理學試驗,測試每名志願者抵抗思維捷徑的能力,結果顯示,勤於反思、較少依賴思維捷徑的人更擅長分辨真假新聞,不太願意反思的人則傾向於看到什麼都相信。所以我們看到信謠傳謠者,多集中在不願獨立思考的人群。

通過傳謠的方式緩解恐慌和焦慮

人們樂此不疲傳播關於食品健康類的謠言,是因為人們與生俱來的死亡恐懼,那些威脅到生命安全的信息,很容易帶來大眾的恐慌情緒。比如「玩具不消毒讓孩子容易腦癱」這類貼合生活的謠言通過觸目驚心的標題激發大眾的恐慌和焦慮,根據情緒驅動行為的心理機制,人們必須做點什麼來緩解這些負面情緒,於是人們通過散布謠言讓更多的人知道,獲得一種「我不是一個人面對恐慌」的群體支持感,用傳謠的方式消解恐慌感。

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從事謠言傳播機制研究的專家尼古拉斯·迪方佐解釋說,人們散播謠言,另一方面還是想把那些嚇人而又不確定的情況搞清楚。當我們鬱積了強烈情緒時,必須要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出口,找到一個解釋。通過傳謠看別人如何反應,相互交換信息以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能讓人們獲得控制感,以此應對不安。

謠言因為擊中人性弱點、滿足人性的某些需要,很難杜絕。但面對謠言,我們要察覺自己的本能反應、勤于思考,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保持獨立批判精神,不信謠不傳謠。(楊劍蘭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小偷1個月盜竊20多起每次都給失主留錢:掙錢不容易
中國女生遭黑人無故暴打 警方卻直接放走施暴者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