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相可盈:探索自我,探索世界,活出精彩

相可盈:探索自我,探索世界,活出精彩

探索自我,探索世界,活出精彩

作者:相可盈

大家好,今天很榮幸來到瑾槐書堂,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成長的感悟與在海外的經歷。首先我想簡單介紹下自己。我叫相可盈,2012年畢業於一中國際部,高中畢業後獲得了全額獎學金到日本東京大學學習環境科學。大學畢業後由歐盟伊拉斯謨獎學金資助,前往丹麥奧爾堡大學學習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

可能大家從我的海外經歷可以看出,我選擇了一條不同於大部分學生前往英美加的留學之路。這樣的選擇離不開兩個原因:一部分來自我由從小由閱讀開始對於不同文化產生的興趣和了解,另一部分來源於我的父母對於我的影響和對我個人選擇的尊重。從小時候開始我就熱愛閱讀各類外國文學書籍,我的啟蒙讀物除了三國演義、唐詩三百首這類我國文化的經典,也包括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這類國外的兒童讀物。西方兒童文學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於自由和愛的教育,潛移默化地讓我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與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閱讀的範圍也變得更廣,從通俗讀物到名著經典都有所涉獵,媒介也從書籍擴展到了音樂電影電視。從數量來說,無論書本還是多媒體作品,我接觸的量都不算多,但我會花時間對於我喜歡的、感興趣的作品作比較仔細的了解並且反覆閱讀或者觀看,再和其他作品進行比較。從我的體驗來講,「比較」是一種能夠迅速加深理解、並全面深入挖掘作品價值的方法。以小說作為例子,從文字的角度出發,這種比較可以是語言風格的比較,敘述方式的比較,人物塑造的比較;從內容背後傳達的主要精神出發,可以是文化的比較,可以是字裡行間透露的作者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比較。支持這種比較的其實是一種多思考、多問為什麼的學習精神:為什麼同一個題材會有不同的呈現,帶來不同的意義,如果是因為作者本身的經歷,那為什麼這種經歷導致了這樣的想法,而我能從中借鑒什麼樣的經驗?或者是因為不同的文化,那為什麼一種文化會孕育這樣一種世界觀?推而廣之,這種學習理解的方法不僅局限於文化,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對於我們擁有寬大包容的胸懷、開放性的思維和頭腦有所幫助。回到自己身上,我經常會對於身邊不起眼的事物的思考、對於不同文化社會的敏感,可能與這樣熱衷於分析比較、然後嘗試以小見大的習慣分不開,而對於多文化作品的欣賞實際上在我幼年的時候就開啟了我從抽象意義上週遊世界的旅程。

當然,如果說興趣是做出選擇的內在驅動力,同時還需要其他許多機遇和條件才能促成我能在實際選擇當中遵從內心的聲音。有合適的機遇一部分是運氣,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資訊收集的能力。資訊收集有兩個重點,即廣度和深度。拿海外留學做一個例子,在開始階段邁出的關鍵一步是對於學校的選擇,這也是我在一中國際部學習的時候申請輔導老師們反覆強調的一點。除了老師們給的許多建議和資料,我和父母一起也會自己進行調查搜索,和東京大學的這個機會也是在堅持不懈的尋找新機遇的過程中相遇的。除了撒大網以外,迅速理解不同學校傳遞出關於自身教學模式、理念、風格的信息能更好地為選擇提供實在的依據。除了大量了解在校生、畢業生對於一所學校的評價以外,從學校網站頁面的設計、校訓的表達、課程的設置和宣傳等等很多細節其實也能表達出學校的一種氣質。擇校當然不僅僅是關於學校,也是基於擇校者對於自己的一個理解和定位。自我認識是一個看似簡單的任務,我卻覺得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窮盡一生都不一定能完成的任務。會有一部分「天選之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對自己想要什麼有非常堅定、清晰的概念,並願意為之長期地付出、努力;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經歷不斷積累。如果經歷比較單一,會局限自身能力的發揮,甚至導致一種錯誤的自我定位。因此在年少的時候勇敢一些,多經歷一些,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往往會為自己釋放的潛能感到驚喜。對於信息的敏感、對於自我認知重視這兩點都來自我母親的教育和影響。她本人是一個對新鮮事物保持高度敏感和好奇的人,同時她也總是強調,無論成功失敗,都是一種經歷,關鍵要保持一種樂於從中學習的心態。當然,從尋找機遇,到做出選擇,再到把握機會,每一步背後都是努力與心血,同時還需要運氣。我很幸運地、能夠另闢蹊徑地選擇一條與周圍人不同的路,離不開我的家庭和學校的支持。但如果由於客觀的原因而需要暫時作出妥協,我覺得也不是壞事。首先這也會是一個探索自我的機會,因為偶然性有時會促使我們發現新的自己;其次,我覺得如果足夠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它一定會來到你身邊,或早或晚、或者以一種不同的形式,關鍵是要足夠想要。所以說到底,探索更多可能性、更好地認識自己,然後形成並且堅定自己的想法是貫穿人生的極為重要的事情。

除了成長的一些感悟之外,我也想要聊一聊具體的在日本和丹麥的體驗,從小的方面來講,希望能給對於這兩個國家的文化生活感興趣的朋友作為了解和參考,從大的方面來講,也是拿自己為例子呈現一下出國這件事情能給人帶來怎樣的改變。

首先聊一聊日本。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讀過《菊與刀》這本書。這本半個世紀前寫成的書我覺得其中有許多看法和我對日本的印象是比較一致的。 受它啟發,我精簡了兩組日本的矛盾的特點:文雅好美而兇狠黷武,謙遜善學而保守頑固。而這四個特點又源自三個關鍵詞,這三個詞我覺得是日本許多文化及社會現象的根源:完美主義,島國心態,等級關係。接下來我會試著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展現這四個特點,並嘗試用這三個關鍵詞解釋這些特點是如何產生的。

首先是文雅好美,著重講的是日本的美學意識。黑川雅之寫過一本書,叫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用「微、並、氣、間、秘、素、假、破」總結了日本的美學,我想重點討論一下「微」、「秘」、「素」、「假」這幾個能夠突出日本美學理念的特點。「微」指的是對於細節的重視。可能去過的朋友會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如果留心觀察一下的話,會發現在很多細節上面日本人都花了一些心思,去製造美。比如說在許多地方有彩繪的窨井蓋,上面會表上地名,畫上一些當地有代表性的景點或者事物,有的還清晰地表明了這個窨井的用途,比如這個是消防,還有的是雨水、污水、電信等等,所以美的同時兼具了實用性。還有一些細微之處的人性化設計也會讓人印象深刻。比如日本的馬桶會有包括清洗、調解水溫等各種各樣的功能。還有牆壁上的感應按鈕可以用來播放流水的聲音,這樣能夠掩蓋上廁所帶來的一些尷尬的聲音。在微小的、甚至不被注意的地方也做到極致,是日本文化中完美主義的一種體現。「秘」注重的是用隱藏來表達。日本國寶級水墨畫松林圖可以作為一個明顯的例子。比起表達一個清晰的主題或者中心思想,這幅畫著重刻畫的是一種氛圍,一種意境,一種世界觀,以一種不作主張的退一步的形式,讓觀眾走進作者的世界,然後自己去體驗,去感悟。我覺得這種藝術理念並不是日本特有的,中國很多水墨畫也運用了這樣的手法,所以我們在文化上還是有許多共通之處的。「秘」這個概念運用到建築里是利用明暗對比構造出一種神秘和寧靜的感覺。谷崎潤一郎寫的《陰翳禮讚》就是這種美學思想的反映,即如果一切一覽無遺就使人失去了想要探索的一種期待,進而變得乏味。「素」指的是本色之美,而「假」通「借」的意思,指的是順勢而為。藏在這兩個字背後的是一種對自然的謙卑、與敬畏。這方面可以聯繫到日本受眾最廣的宗教神道教,神道教是萬物有靈論,把自然界各種動植物奉為神祗。如果去東京遊覽,我非常推薦明治神宮,它有點像一個充滿參天大樹的巨大公園,是在鬧市中心的一片寧靜聖潔之地。在這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美景,浸淫其中,遊客能全身心感受自然的美與變化,也能感受到自然的能量與氣場對於人類自身的心情、心境、慾念產生的近乎宗教般的影響。

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日本的美學,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日本美學體現了日本人的完美主義,既要在形式上完美,做到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又要在內涵上完美,當你被形式吸引想要探究它背後的思想的時候你會發現許多成型的理論與研究。這種完美主義有負面的一面,即為對整體、宏觀的認識欠缺,也使得日本文化和精神格局過小、過於狹隘;但是積極的一面是嚴謹以及極度自律。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是比較浮躁的,以追名逐利的心態為主導,缺乏這種鑽研的、律己的、堅持的態度,也缺乏一種理想主義的精神,為一些名利之外的事情進行長久的付出。日本在對美的研究方面花的功夫是我重點講美學的第二個原因。我覺得日本非常重視對於美學的系統化和理論化,並且宣傳渠道兼具了學術著作和通俗易懂的多媒體作品,這些努力使得日本美學越來越有名氣。中國的美學其實更加歷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包括我自己卻對自己國家的美學知之甚少,反而對日本的一些設計、建築方面了解更多,一方面可能因為我們的文化里對於意境其實有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看法,覺得闡釋太多太具象化反而破壞了這種意境;另一方面也其實是對自己的文化不夠重視。這裡要提到日本的島國心態的積極的一面,就是在面積小、資源少的情況下對自己有的東西非常的珍惜,就算是再小點資源也會用心地呈現,盡最大可能展現它的美;而國內地大物博,但也不夠珍惜、重視我們自己擁有的資源還有文化,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

提到日本也不能不說到它在戰爭中給許多國家特別是中國帶來的深重傷害。日本作為一個資源稀缺的島國,要擴張領土的野心非常強,同時在戰時利用武士道精神要求士兵效忠天皇的洗腦,導致了強烈的軍國主義思想指導下的殘暴行徑。對於歷史,我覺得一定要了解並且牢記,但不能止步於此。曾經的恥辱與冤屈是一個學習並知己知彼的動力,師夷長技以制夷,我覺得既然我們的文明歷經戰火洗禮依然長存至今,一定有它獨特的內涵,而曾經的光榮和失敗都是我們進步的教材與動力。

這種善於學習的精神也是日本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啟示。學習,可以始於模仿,但如果終於模仿,最終只會淪為山寨。日本的模仿,強於極致追求,勇於創新,善於包裝,將外來飲食比如咖喱進行本土化最終成為日本料理、索尼公司從買技術到成為世界一流的創新型電子公司、樂於接受外來節日並加入日本特有的儀式感等等,都是他們學習精神的體現。但同時,在於日本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骨子裡仍然存在一種排外的心態。他們對於異文化的接納是建立在不改變本國文化核心的基礎上的,因此對於平等、自由這種非常根本的精神的學習我覺得不及中國,尤其是在比較進步的人群中,我們在這方面更加樂於學習、改變;而日本由於其保守、頑固的等級制度和社會觀念,使得它的文化在這方面固守與自己的許多理念,比如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也比如上尊下卑、長幼秩序、按部就班的等級制度。

對於有想要去日本留學的朋友,我想簡單聊一下日本的G30項目。G30是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09年開展的由13所大學參與的英文授課項目,針對群體是日文水平不足以用日文進行課業學習的留學生。東京大學的英文授課項目名為PEAK項目,四年課程全部在駒場校區展開。PEAK項目有兩種專業可供選擇:理科方面為環境科學,文科方面為東亞文化研究。借鑒美國的文理學院的教學模式,PEAK項目以小班教育為主,前兩年為通識教育,無論哪個專業都要求學生廣泛學習文理科的各類基礎課程,比如理科生也需要進修文學課程,而對於文科生數學、編程入門等也為必修課程;大三大四學生需要選擇專攻方向,比如環境科學課程細分了環境管理與政策、能源與資源、城市規劃等專攻,學生側重學習不同專攻所要求的必修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優點是學習面廣,並且有兩年時間讓學生探索自己的學術興趣;缺點是在專業方面教學不夠深入,但個人學習的深度也取決於每個人自己學習的能力和意願,因為自主學習的空間尤其在大三大四是很大的。課業之餘學校也安排了許多讓留學生深入了解日本社會的活動,比如組織參觀日本的小學,與日本家庭結對子定期拜訪,相撲、能樂等日本傳統表演的欣賞等等。除此以外,日本大學有非常多學生組織的社團和興趣小組,不同在於前者組織嚴密、對於學生參與度要求很高,後者氛圍相對輕鬆,對參與度要求較低。我在大二期間加入了合氣道社團,通過大量練習與社團內日本學生的交往,更深刻地體驗到了日本的社團文化與人際關係,並且迅速提高了日語技能。PEAK項目另一特點在於學生的構成:多數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而少部分為希望接受英語授課的日本學生;同時男女比例較為均衡,而這在女生數量不到全體的四分之一的東京大學是一個特例。因此相比日語授課的系統,這個項目強調國際化體驗,而融入一個國際化的集體本身也是一個既有挑戰性又非常有趣的過程。如果有對日本文化社會感興趣但還沒有掌握日語的朋友,這個項目是一個可供參考的選擇。

因為在丹麥的時間比較短,了解也不夠深入,只能略微說一下它的平等、簡單和環保這三個特點。平等體現在男女平等,例如父母共享育兒休假,也體現在沒有明顯的地位等級的區分,在學校和職場,無論對學生老師、上司下屬都是直呼其名,不帶任何頭銜。他們的生活非常簡單,從居住、工作、娛樂環境的設計到管理、操作、行政流程的安排,都是以簡便、實用、高效為主旨,毫無矯飾,也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作為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學生,丹麥的環保是一個很大的命題;環保已經不僅僅體現在創新的科技、合理的城市規劃,更是深入人心的一種生活理念。在丹麥對於這方面的學習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環保作為一門跨學科專業的必要性,因為必定只有從軟實力和硬實力同時入手、兼顧各個行業領域、調動政府企業民眾等各方力量才有可能全面推動可持續發展,而國內這方面的情況依然任重道遠。我希望自己能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為國內環保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從垃圾分類、節水節電、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等等小事做起,關注環境保護。

在丹麥學習的機會是由歐盟主辦的伊拉斯謨聯合碩士項目提供的。這個項目有上百種課程可供不同專業的同學進行選擇,每個課程都由兩所以上不同歐盟國家的大學聯辦,旨在將歐洲大學的教育推廣以惠及全世界。伊拉斯謨項目提供不同名目的獎學金,其中來自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可申請全額獎學金,包括學費免除和生活津貼。這個項目的最大特色在於兩年的碩士課程中學生一般能夠前往至少兩個國家進行學習。我所選擇的城市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提供前往丹麥、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的四所大學的機會,甚至還有前往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的交流機會。學生的構成也非常國際化,就我的同學而言,有來自亞洲、歐洲、南美洲等各國的學生,背景也囊括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到已工作多年的中年人,非常具有多樣性。因為伊拉斯謨項目下每種課程的設計都不盡相同,所以討論課程細節並不具備多少參考價值,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兩年中需要對在不同國家的學習生活進行適應、與不同背景的同學打交道是非常鍛煉人的自理、交際和適應能力的。

以上我自己的經歷其實涵蓋了我在文化、歷史、宗教、環境、社會等等許多方面的一些感悟;這些感悟令我從橫向向外拓展了見識、拓寬了知識面,向內更好地理解了自身文化本源,從縱向向上提高了看待問題的高度,向下加深了對自我的探索。對我來說,這些收穫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所在。也願與在座各位共勉,在今後的人生中,永遠擦亮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永不停下向前探索的腳步,活出一份獨特的精彩!

sdf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瑾槐書堂 的精彩文章:

聽《錢賓四先生的國際視野初探》幾點感受

TAG:瑾槐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