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雲門宗與曹洞宗手段的局限性

雲門宗與曹洞宗手段的局限性

雲門宗與曹洞宗手段的局限性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於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三)雲門宗

雲門宗有頓斷,然而,卻少直指,是故學人,於其頓斷之下,只得一時廓然,難入自性本然。雲門禪師有「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的公案,云:

(雲門)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師(雲門)云:「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1]

雲門禪師如此說,若是遇上個膽小的佛教徒,豈不被嚇傻了?正於傻時,一念也無,這便是頓斷。頓斷之時,而無直指,使人錯過了開悟的機緣。

雲門禪師如此說,若是遇上個護教如命的人,定會引起學人的憤怒,當下把雲門打倒,且警告曰:從今往後,不許你再謗佛!

若不是對雲門禪師有十分信心的人,雲門禪師的這種「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又有什麼用呢?後人無膽量,只贊他雲門報佛恩,卻無人出來掀翻雲門,以報佛恩。

「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是何義?若不藉此公案,指示眾生,令諸眾生,悉皆受益,豈能堪稱報佛恩?雲門打殺之說,只是殺人刀,不是活人劍,埋沒世尊,直至如今,雲門之過,不也甚乎?

問:「世尊初生」是何義?「唯我獨尊」又是何義?

世尊初生,觸緣而悟也,當下證真也。周行十方,步步蓮花,丈夫之相也,自性妙相也。「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直指此我,直指此心,令人自見也。此後的四十九年說法,只是說這個「唯我獨尊」的「我」,除此以外,更無別說。

我是誰?切不可向八十年前生、八十年後滅的色身上認取,此我是不生不滅的妙明真心,此我是本自清凈的自性法身。「唯我獨尊」,不是釋迦獨尊,他人皆賤,而是這個妙明真心獨尊,而是這個自性法身獨尊。此心此我,是一代時教的宗眼。四十九年說法,只為眾生識得這個。

再看雲門禪師的禪機問答:

問:「如何是向上一路?」

師云:「九九八十一。」

問:「如何是學人自己?」

師云:「遊山玩水。」

進云:「如何是和尚自己?」

師云:「賴遇維那不在。」

問:「如何是教主?」

師云:「太無禮生。」[2]

雲門禪師的答話,句句無理路,皆無思量處,可謂頓斷妄想。可是,頓斷無力,方法不當,惹得學人,東問西問,結果,這個問答,則成了個問東答西、問南答北的鬥嘴遊戲,哪有什麼頓斷妄想的作用?既無頓斷妄想的作用,又無直指人心的開示,這樣的問答,有什麼作用?

(四)曹洞宗

曹洞宗的禪師,咬文嚼字,隱晦暗含,名相繁多,分析細密,惹得學人思想妄動。思想上想得通,便沾沾自喜。所以,曹洞門下,難以出離思想的窠臼。總在思想里,總在意識里,便不能脫去根塵,證悟實相。所以,曹洞宗的法脈,難以延續,歷經四傳,到了大陽警玄(948-1027)圓寂,也沒有一個開悟的弟子,接續大陽警玄的法脈,所以,大陽警玄委託臨濟宗的禪師——浮山法遠,令其代覓一位傳法的人。

二十年之後,浮山法遠令自己的得法弟子投子義青,接續大陽警玄的法脈,使得曹洞宗得以延續。所以,後來的曹洞宗,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曹洞宗,而是臨濟宗接續了的曹洞宗。

試看洞山禪師的五位君臣頌: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里蓮,宛然自有衝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摺合還歸炭里坐。[3]

洞山禪師的這首頌,從未悟前的境界,到徹悟後的境界,已經說得清清楚楚。然而,洞山禪師的開示,禪意隱晦,所以,未見性的人,乃至見性未徹的人,那是透不過去的。不但透不過去,還會生出許多妄想,障礙悟門。

再看曹山禪師的開示:

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凈,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辯明。

君為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4]

理是這個理,事是這個事,然而,就學人來說,依照這樣的文字而參禪問道,則出不了意識思維,脫不開顛倒妄想。

五家禪中,唯有臨濟宗,頓斷與直指,同時並舉。黃檗與臨濟,是臨濟宗的開山祖師。試看黃檗祖師的開示: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又云:「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5]

這樣的開示,直指人心,乾淨利落,痛快無比。若有一人,既不念經,也不念佛,既不念咒,也不修一切法,他只閱讀、體會黃檗禪師的《傳心法要》《宛陵錄》,及《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仔細參究,仔細體會,今日不明,明天接著參,今年不明,明年接著參。如此參究,如此體會,不經多時,便能當下見性。見性之後,再看經典,則經典中所說的事,皆是自家心中的事,是故經云:「見於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如觀掌中阿摩勒果。」[6]心外無佛,心外無土,心外無一切。十方凈土,無量佛剎,無量莊嚴,一切神通,一切微妙,一切變化,儘是諸人心中的事。見自己心中的事,猶如觀掌自己手掌中的物。



[1]《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二。《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五六〇頁中。

[2]《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五四五頁下。

[3]《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五二五頁下。

[4]《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五三六頁下。

[5]《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二七〇頁下。

[6]《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大正藏》第十二冊,第無四五頁中。

雲門宗與曹洞宗手段的局限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修行人不攀緣
「大師「滿天飛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