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朱德外孫這樣講述

「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朱德外孫這樣講述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劉建

【我和軍隊的不解之緣】

他們的故事

穿過戰火硝煙

直抵人心

他們的風骨

經過歲月沉澱

歷久彌新

他們是老一輩將帥和革命者

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巍峨豐碑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反映新時代強軍事業的新氣象新風貌新作為,值此八一建軍節,中國軍網聯合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井岡紅軍人物研究分會推出「初心與坐標」主題系列報道,陸續邀請老紅軍後代講述父輩往事,期待您的關注!

「初心與坐標」主題系列報道之一

「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這是毛主席對朱德的評價

在家人眼中朱老總又是什麼樣子呢

請聽朱德外孫劉建的講述——

「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爺爺在入黨以前就已經是滇軍名將了,為了接受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他毅然拋棄了優厚待遇,追尋共產黨歐洲支部,後經周恩來介紹入黨。

爺爺和毛主席始終在一起戰鬥,在井岡山他們擺脫了內部的悲觀失望情緒,共同確立了游擊戰的戰法和16字訣。1929年4月5日,以毛澤東和朱德為主要負責人的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在紅軍第四軍前委給中共中央的信中,將紅軍游擊戰的作戰原則正式地概括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帶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將其稱為16字訣。

「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這是毛主席對爺爺的評價。毛澤東在和陳毅同志談到長征途中同張國燾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作鬥爭的時候,曾深情地說,朱總司令當時是臨大劫而不辱。

毛主席與朱德在陝西寶安縣合影。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集中主力北上抗日,張國燾則主張向青海、新疆或川康等邊陲地區重建基地,中央肯定了北上的方針。紅軍當時分為左右兩路軍,左路軍就由爺爺和張國燾率領。

在長征中,張國燾玩弄兩面手法,同時私立中央,表面上同意黨中央的路線,實際上按兵不動,堅持錯誤路線,他堅持南下,又把四方面軍帶回去了。當時,爺爺對此堅決反對,張國燾對爺爺也進行了殘酷的鬥爭和迫害,比如他撤走爺爺的警衛班,殺了爺爺的馬匹。

當時康奶奶知道這個情況以後非常生氣,就要去找張國燾說理,爺爺拉住她勸慰: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忍耐,什麼話都不要說!後來,爺爺對此解釋說:當時如果不忍耐,和張國燾鬧翻了,那麼只能是紅軍受損失,我需要行使我總司令的權利!張國燾也希望我走,但我不能走,因為我是總司令,我是黨中央任命的,我必須把這支部隊帶回去北上抗日,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和要求去辦。

爺爺始終用他博大的胸懷團結每個同志,不去計較個人得失。爺爺始終維護黨中央的團結,最終將紅軍部隊帶到了延安,並且參加了抗日戰爭,直至取得勝利。

我認為爺爺對革命事業有五心:第一是永葆恆心,堅決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不斷探索、不懈奮鬥;第二是竭盡忠心,為黨和人民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第三是充滿著熱心,對社會主義的建設任勞任怨;第四是滿懷著愛心,對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甚至奉獻自己的一生;第五是保持公心,恪守原則,堅持革命到底的一生。

爺爺總說人要有志氣,沒有志氣的話一件事情是做不到底的,更做不出成績來,年輕人就應該有那麼一股勁和一種精神把工作做好。

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上作軍事報告。

1976年元月8日,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消息傳來,猶如晴天霹靂,爺爺當時兩眼望著天花板,熱淚盈眶,他對親人和身邊工作人員說,周總理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是個真正的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待向周總理遺體告別的時候,工作人員怕爺爺過度傷心,健康狀況出問題,勸他不要去參加遺體告別式,但爺爺堅持讓我媽媽扶著他去。到了北京醫院,他左手扶著手杖,舉起顫抖的右手向周總理遺體敬了一個莊嚴的、最後告別的軍禮。

儘管悲痛的心情難以言喻,那幾天爺爺吃不下也睡不好,但是他仍然執著地投入到國事活動。大家當時都勸他注意身體,他卻說,總理去世了,毛主席的身體也不好,我應該更多地做一些工作。

總理去世以後,爺爺也已是90歲的高齡,他老人家好像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就拚命工作。從1976年2月初到6月26日住院,直到7月6日離開這個世界,5個月的時間,他會見了外賓18次,找人談話3次,他就是這樣來兌現「革命到底」的諾言的。

「我們共產黨離開人民將一事無成」

我1970年底入伍,後來每次回到家裡,爺爺都十分關心部隊的情況,拉著我問這問那,因為他當了一輩子兵,對戰士對部隊特別有感情。

一個班裡農村戰士有幾個,城市戰士有幾個?吃得怎麼樣,一個星期能吃上幾頓細糧?幹部能不能與戰士同甘共苦,你們是怎樣做戰士思想工作的?面對爺爺的問話,我一一作答。爺爺告訴我,要和大家多談話,只有知道戰士們在想什麼,你說的話才能啟發到他們。

爺爺特別告誡我不要當「兵油子」,幹部帶兵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要知兵要愛兵,還要學會做思想轉化工作。爺爺說部隊打仗靠的是戰士衝鋒陷陣,戰鬥勝利要靠官兵一致。

爺爺會打草鞋,長征期間休息的時候他就愛打草鞋,平時爺爺就在馬背上多放幾雙。一次,他看到一個小戰士掉隊,因為鞋壞了,腳被劃傷走不動了,爺爺就從自己的馬背上拿了一雙草鞋給了戰士。爺爺作為軍隊的創建者和領導者,愛兵如子的許多事對我的影響都很大。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大生產運動中,有一天爺爺親自帶領幾名警衛員到南泥灣進行探場,到駐地的時候天色已晚,他們就在兩個破窯洞里搭了個簡易的床鋪,警衛員管開智跟爺爺住在一個窯洞裡頭,並且安排好讓爺爺睡在裡面的床鋪,靠洞口的這個鋪位留給管開智睡。

夜間站崗是幾個人輪班,到了下半夜該管開智站崗的時候,站上一班崗的戰士走到爺爺和管開智住的窯洞,他當時輕輕推了一下睡在洞口鋪位上的人,說了一聲換崗了,然後就回去睡覺了。但是這個戰士並不知道他推醒的並不是管開智,而是爺爺朱德總司令,原來爺爺與管開智臨睡前調換了鋪位。

天亮以後,大家發現爺爺在站崗,都感到很奇怪,就問他,首長怎麼不睡覺?爺爺聽了以後沒有埋怨任何人,也不做任何解釋,只是微笑地說了一句:「你們站崗放哨睡不睡覺?」大家這才明白,走進爺爺住的窯洞里一看,才發現管開智在裡面的鋪位上還沒醒呢。

從這件小事,我也充分體會到了爺爺的愛民情懷。在延安的時候,爺爺就很喜歡孩子,當時有很多烈士和老一代領導人在前線作戰,他們的子女都在延安生活,直到今天他們還很習慣的都在稱呼爺爺為爹爹,奶奶康克清為康媽媽。

特別是陸定一的兒子陸德,他曾經跟我說,他這條命是朱爹爹給的。陸德出生以後他的母親沒有奶水,延安大生產開展以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當時在延安養了奶牛,給中央首長每人供應半磅牛奶。爺爺知道陸德沒有奶吃,就將自己的這份牛奶送給了他。

爺爺通過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深深地懂得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1962年,爺爺在重上井岡山的時候囑咐省委和地委的同志,要經常下去跑跑。他不斷地講,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要經常關心人民,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毛主席思想就是依靠人民的思想,我們共產黨離開人民將一事無成。

1965年,爺爺看到一本記述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印畫本,覺得很受啟發,便把唐書《資治通鑒》和《隋唐佳話》找來,翻閱其中有關李世民生平業績的記述和評論。經過一番研究,爺爺很有感觸地對人說:李世民告訴他的兒子李治說,百姓就像水一樣,水能載舟航行,也能覆舟落水,這已然是把人民群眾和統治階級的關係看作是對立的水和舟的關係,載與覆的關係,而我們共產黨和人民的關係卻是魚和水的關係。

「我要的是無產階級事業的接班人,

不要孝子賢孫」

我的母親朱敏是朱德的女兒,按照舊禮來講,我應該是朱德的外孫,但是他老人家認為那種里外之分是封建的舊觀念,新社會應該有所改變。他就認為我們都是他的親孫子,沒有孫子和外孫之別,我也就一直叫他爺爺。

1953年夏天,我的母親從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返回自己的祖國,不久之後我就出生了。母親休完產假以後,被分配到北京師範大學任教,當時為了讓母親專心工作,爺爺告訴她:我們國家非常需要建設人才,你所從事的正是培養人才的工作,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正是爹爹對你的期望!

在爺爺身邊至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細節決定成敗。爺爺對晚輩是非常關心的,很少對晚輩發脾氣,但要是犯了錯,那老人家也是絕不留情的。

記得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期末考試得了個59分,爺爺問我考試得了多少分,我說就差一分及格。爺爺聽後就教育我,學習是為了走向社會,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是需要知識和人才的,你這個態度不對,看來你沒有在學習上用心,你這種思想要不得,你現在不認真,將來辦什麼事情都大大咧咧的,就變成了一個廢人。爺爺要求我們,以後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實話實說,有什麼問題他指出來以後,我們也要立即改正過來。

爺爺是佃農出身,當年能夠完成私塾教育,都全靠兄弟姐妹們整日的辛勤勞動,節衣縮食供他讀書。爺爺知恩圖報,解放以後,就讓他家鄉的一些親屬們一家來一個孩子到北京讀書,不是來到這找工作,也不是給安排什麼職務,只是來上學。

當時一下子就來了十多個孩子,大的有十幾歲,小的才幾歲,雖然說爺爺當時的工資不低,但是撫養這麼多的孩子,負擔學費、交通費、生活費後,一個月下來工資也就所剩無幾了,所以爺爺和康克清奶奶一直都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

從1959年開始,國家遇到連續三年的經濟困難,爺爺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在餐桌上也就從此沒有了葷腥。人民群眾吃不飽,爺爺也要求我們必須和人民同甘共苦,後來我就住到學校去了。當時在學校裡頭,每頓飯每人都是一個二兩的黑饅頭和一碗稀飯,菜很少。周日回家的時候,大師傅就拿板油在鍋上蹭一下,然後就把菜倒進去,放點鹽。

爺爺一生光明磊落、襟懷坦蕩,時刻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把一切建樹和業績都歸功於黨,歸功於人民,他從不居功自傲,也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1976年爺爺去世以後,奶奶馬上就向組織報告,要求交車交房子。她說我該享受自己的待遇,該搬到什麼房子住就搬到什麼房子里去,老總的車立即交,工作人員是負責照顧朱老總的,現在朱老總不在了,他們就應該回到自己的原單位。

1992年,在奶奶去世的時候,我媽媽也把這種思想繼承下來,要求將奶奶的住房退給單位,交給組織,並且向當時的中央辦公廳領導寫了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媽媽康克清病逝以後,根據媽媽臨終前的遺囑,我什麼都不要。

這就是嚴格的家風。

1974年,我的一個表弟當時在海軍當兵,他的母親背著爺爺以照顧朱委員長的名義向海軍首長提出將他調到北京工作。爺爺知道以後非常生氣,馬上嚴肅地對他母親說,我要的是無產階級事業的接班人,不要孝子賢孫,哪裡來的還應該回哪裡去!

爺爺當時還把海軍的首長請到家裡,詳細地詢問調動的經過以後說,還是讓他回到基層去鍛煉,我這裡有組織照顧,用不著他。在爺爺的堅決要求下,組織上將其調回到海軍某部基層單位工作。當時調令下來以後正是農曆除夕,這個孩子當時想在北京過春節,和他媽媽團聚幾天再去報到,爺爺聽了他的想法以後堅決反對,說一個解放軍戰士必須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必須提高革命組織紀律性,還是到部隊去過春節吧,大年三十也要走,和同志們一起過春節更有意義。後來,表弟就在年三十離開了北京。

20世紀50年代時,有一天供應站進來了又大又鮮的對蝦,爺爺的廚師想給爺爺換換口味,就買了幾斤精細烹好,中午吃飯時送到飯桌上。爺爺見到多了盤對蝦,就問這是從哪裡弄來的,多少錢一斤。那個時候要吃一頓對蝦是相當奢侈的,廚師如實做了回答,爺爺聽了以後就說,鄧師傅,對蝦是好吃,可是你知道一頓對蝦到國外就能換回好多噸鋼材嗎?我們國家窮,缺鋼材,少吃一口有啥關係,出口換鋼材更要緊。以後記住,再有對蝦你就不要給我買了,買了我也不吃。

「我就是個當兵的」

1966年,在天安門城樓上,一位義大利記者問爺爺想在身後留下什麼樣的名譽,爺爺聽後只是淡淡地說,一個合格的老兵足矣。爺爺生前曾多次說過,他就是一個當兵的。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爺爺始終以普通一兵和勞動人民中的普通一員的姿態出現,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本色。

爺爺從小什麼農活都干過,在戰爭年代,只要環境允許,他就在房前屋後開荒種菜,這是他長期養成的一個習慣。爺爺是種菜高手,他不僅倡導延安的大生產運動,率先垂範,在困難時期,還帶領身邊工作人員和晚輩們在中南海住所的空地上開出一片片菜園,茄子、白菜、辣椒、西紅柿,樣樣都有。康奶奶就在工作之餘幫助爺爺管理菜地,鋤草、施肥、灌水。

為了解決當時糧食不足的問題,爺爺還帶領我們採摘野菜,回來就和糧食拌在一起,做成菜窩窩吃。每個休息日,爺爺奶奶總會把所有工作人員請來,大家一塊吃,嘗嘗鮮。

朱毛井岡山會師以後,萬餘人在山上,糧食不夠,就要從茨坪挑糧食上來,挑糧的路程最難走的一段大概有3.25公里左右,爺爺就在戰鬥間隙,堅持和戰士一起挑糧食,戰士覺得爺爺作為軍長年紀也大了,白天要指揮戰鬥,晚上還要研究工作,很辛苦,就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不讓他挑糧食。誰知道第二天爺爺發現扁擔不見了,就自己砍了一根竹子又做了根新扁擔,並且在上面寫上朱德自用。

當年八路軍總司令部在山西省武鄉縣,有一次爺爺看見一個老漢推碾子推不動就過去幫他,兩個人一邊推一邊拉家常,推完了爺爺又幫他把糧食送到家裡。老人請他喝水還要留他吃飯,爺爺都婉謝。老漢問他是什麼官,姓什麼。爺爺說我就是個當兵的,你叫我老朱吧。後來,那個老漢才弄清楚,他竟是八路軍的朱總司令。

老一代將帥們和革命者們,他們經過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把我們的國家建立起來,使中國人民站起來。現在,我們仍然要繼續沿著老一代鋪平的道路、指明的方向,發揮我們的餘熱!

作者簡介

劉建,朱德外孫,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井岡紅軍人物研究分會常務副會長。

感謝

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井岡紅軍人物研究分會

的大力支持與協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最能引起「一道杠」共鳴的那些瞬間
徒步行軍穿越「死亡之谷」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