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P2P爆雷,炸倒鄰家便利店

P2P爆雷,炸倒鄰家便利店

攝影:張弘

善林金融的主要管理者被批捕,為苦撐兩年的鄰家帶來了致命一擊。

/

文 |《中國企業家》記者謝芸子

編輯 |徐曇

8月1日,位於北京廣渠門、車公庄等多地的鄰家便利店突然大面積關門。《中國企業家》試圖聯繫鄰家便利店及相關人士無果。

據天眼查顯示,「北京鄰里家便利店連鎖有限公司」與該公司大股東「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公司狀態一欄仍為「在業」。而鄰家的微信公眾號最新更新日期為7月30日。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雜誌,「整個公司已經停擺」。截至目前,鄰家便利店CEO王磊向媒體(36kr旗下《零售老闆內參》)做出的僅有回應是「一言難盡」,並表示「真的很難受」。

8月1日晚上,社交媒體上流出一份告知函稱,鄰家便利店在北京市場展店超過168家,從8月1日起,陸續停止店鋪營業。原因是背後唯一出資方因故受到上海警方調查,導致公司基本賬戶與一般賬戶被銀行凍結。

有消息告訴《中國企業家》,鄰家的最大投資方為「某P2P」公司,而這一消息也在後期得到證實。

4月24日,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善林金融法定代表人周伯雲等8人被批捕。而據界面新聞報道,鄰家與善林金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文中稱: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的大股東為「高通盛融財富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而高通盛融恰恰是善林金融創始人周伯雲投資的公司之一。

而在此前,高通盛融高層與善林金融相關人士就曾參與鄰家門店的剪綵儀式,自媒體「互金見聞」更是爆料,在善林金融內部,鄰家被視為兄弟企業是眾所周知的,甚至善林金融的員工拓展客戶時,都會以「老闆不只做金融,還投資鄰家便利店等實體經濟」來為平台背景加分。

致命一擊

這不是鄰家便利店第一次爆出負面消息。

天眼查顯示,鄰家便利店所屬公司為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該公司註冊時間為2015年5月5日。

2015年7月,原北京7-ELEVEn高管王紫帶著近30位管理層集體離職,另起爐灶、創立了鄰家便利店品牌,並在一年內,迅速將門店開到60家。

走進鄰家不難發現,貼心的服務不亞於傳統的日系便利店,彼時,鄰家曾計劃一年內在北京開設門店200餘家,並覆蓋全國一線城市。可以說,此時的鄰家是業內討論最多的一匹黑馬,更有媒體曾報道,鄰家的風頭足以令在京的便利店翹楚——「7-ELEVEn」心悸。

不過好景不長,2016年10月,王紫帶領部分員工再度離開了鄰家,並加入由斑馬投資創立的便利蜂。也就是在此時,剛成立不久的上海鄰家也面臨大撤退,5家門店全面關閉,此時鄰家方稱「要主攻北京市場」,但實際上,北京的便利店市場十餘年仍不成氣候。

業內普遍認為,王紫當年獨立門戶的原因,正是導致鄰家「崩盤」的主要原因。

此外,作為鄰家的最大投資方的P2P公司雖資金流量較大,但資金的短期回報率較高,對於上游投資方來說,長期虧損的便利店生意本就不是一筆好買賣,而P2P市場向來魚龍混雜,可以說,善林金融的主要管理者被批捕,為苦撐兩年的鄰家帶來了致命一擊。

單就便利店業務本身來看,鄰家在2018年年初已正式開放了加盟業務,雖僅限於北京地區,但這無疑加快了鄰家的開店速度,而在4月份,鄰家的門店數量已達160家。也就在此時,媒體更是對鄰家自主研發的鮮食產品、以及其加入門店的「娃娃機」、「提供免費雨傘」等衍生服務進行了報道。

「對於區域便利店來說,盈利的平衡點一般在200-300間左右」,某行業從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這個關口往往是最脆弱的時候,企業後盾出現問題,功虧一窺並不奇怪。」

實力與耐心

然而不能否定的是,在家樂福、華聯超市等大型商超不斷傳來關店消息的同時,中國的便利店市場需求的確在進一步擴大,更多的資本玩家也開始湧入。

睿信諮詢曾給出這樣一組數據:美國3.2億人共有15萬家便利店,2133人擁有一家便利店;日本1.2億人共有5萬家便利店,24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中國目前13.8億人,以此推算中國的便利店至少應該有60萬家門店。而目前,中國只有10萬家便利店,未來會有6倍的增長空間。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組數據或許忽略了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要素——城鎮化,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遠遠低於日本與美國。也就是說,縱使有龐大的人口,中國也不一定擁有足以讓便利店健康發展的市場。然而在北、上、廣等一線或新一線城市,高昂的房租與人力成本、24小時營業,也很難使得便利店在短期內實現盈利。

縱觀這些年中國便利店的發展歷史,也不難發現,不管是本土品牌、還是傳統的日式品牌,都處於喊口號的狀態。而隨著電商巨頭的進入,口號更是飆升到日開千家、日開萬家的局面。

但更多業內人士認為,對於便利店行業,早就應該潑潑冷水,縱使對於鄰家來說,「倒下」更多的原因來自於自身。「鄰家便利店的虧損一直也很嚴重,股東出事之後,一直沒有新的資本進入」。

所有玩家都必須直面這個行業「彎腰撿鋼鏰兒」的事實,而中國的便利店市場何其複雜。

某知情人士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在他看來,同樣的案例很快還會發生。成功的資本,一半是實力、一半是耐心。

「這麼多年,我看到的曇花一現的品牌太多了,而這個行業也並沒有什麼秘訣,要麼資本特別有耐心、要麼操盤者非常有企業家精神,能夠善用資源,平衡好花錢和賺錢的節奏。」

實際上包括鄰家在內,所有的便利店從業者都在摸索著中國市場的脈搏、探索適合中國各級市場發展的便利店模式。與此同時,資本和技術的介入,從線下到線上,也的確為傳統便利單行業增添了更多可能。而伴隨著消費升級,人們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樣化,場景化與碎片化的消費需求需要被滿足,規模效應也會逐漸遞減。

值班編輯:張弘

審校:高歡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企業家雜誌 的精彩文章:

神策數據:打造數據界的「海底撈」
人工智慧如何賦能實體經濟?

TAG:中國企業家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