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城事 | 福州女子不輸男,陸上女神陳靖姑

城事 | 福州女子不輸男,陸上女神陳靖姑

原標題:城事 | 福州女子不輸男,陸上女神陳靖姑



「莆田有媽祖,古田有靖姑。」



媽祖,大家都知道,是海上守護神;而靖姑,指的就是陸上女神,臨水夫人陳靖姑。



陳靖姑又稱臨水夫人、順天聖母、順懿夫人、陳大娘、陳奶娘等是閩台兩地家喻戶曉的民間守護神。


在福建民間信仰中,臨水夫人非常重要的女性神祗,和女神媽祖並駕齊驅,以護胎救產,保赤佑童」為主要神職功能。


臨水夫人與林夫人、李夫人、三十六宮婆、江虎婆、石夾二女、劉氏舍人等神祗共同組成龐大的注生系統。信俗涉及生育、生產、生活、禁忌、演藝、占卜等方面,其中,生育習俗方面影響最顯著、最為人所熟知。


祈子習俗


《藤山志》載:


「元宵前,家家祭祖,相傳是日為塔亭臨水奶誕辰,女子出嫁數年未育者,多有入廟求嗣。禱祝畢,取其神前一枝花歸,謂之「請花』。」沒有生育的婦女可以到廟中祭拜,向臨水夫人祈子,欲生男孩者請白花回家,欲生女孩則請紅花。


臨盆禮俗


舊時, 婦女臨產時

將臨水夫人小像或是香火請至產房,以庇佑生產。若順利生產,則需答謝神恩並將神像送回宮廟(俗稱「迴鑾」)


養育習俗


收驚是其中之一


,嬰兒初降人世容易被大聲響、新事物驚嚇而魂魄離體,收驚用以安撫受驚的嬰兒。再者,是請奶過關,過關主要是一種為16歲以下兒童舉行的保平安和禳災儀式。一般,福州地區兒童多在3691216歲做過關。


此外還有寄名(或稱認契母)、請天狗、喚魂、行粲斗禮等養育習俗。


成年禮儀


《福州府志》載:


「民間則男女年16,延巫設醮,告成人於神,謂之做出幼。」


這些內涵深厚、形式豐富的信俗均凝練自臨水夫人信仰源遠流長的歷史。


從「巫女」到「神女」


關於陳靖姑的身世民間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萬曆年間《搜神記》中記載:


順懿夫人,唐大曆中,閩古田縣有陳氏女者,生而穎異,能先事言,有無輒驗。嬉戲每剪鳶蝶之類,喉之以水,即飛舞上下,嚙木為尺許木馬,呼呵以令其行止,一如其令飲食遇喜,升斗輒盡,或辟穀數日,自若也。人咸異之,父母亦不能禁。未字而歿,附童子言事,鄉人以水旱禍福求之,言無不驗。遂立廟祀焉。宋封順懿夫人,代多靈跡,今八閩人多祀之者。


從這裡看,陳靖姑是古田縣人,並且生來就有靈異之術,而在她去世之後,才有應驗鄉人水旱禍福的神力。


而在《古田縣誌》中,有明確記載臨水夫人出生於一個「世巫」家庭:神姓陳,世巫,祖玉,父昌,母葛氏……嫁劉杞,懷身數月,會大旱,祈雨響應,術神而身已告殞矣國。


生前為巫女;為百姓祈雨,又懷有身孕而殞命,這樣的一個形象也與當時閩越社會好巫術的傳統有關。


福建地區,崇神祀鬼的風氣由來已久,民間信仰神靈眾多,人們以為多祭拜一位神靈就多一份庇佑。


明代《八閩通志》有言:


閩俗好巫尚鬼,祠廟寄閭閻、山野,在在有之。


《廈門志》稱:

吳越好鬼,由來已久。近更惑於釋、道。一禿也,而師之、父之。一尼也,而姑之、母之。於是邪怪交作,石獅無離而稱爺,大樹無故而立祀,木偶漂拾,古柩嘶風,猜神疑仙,一唱百和。酒肉香紙,男、婦狂趨。平日捫一錢汗出三日,食不下咽。獨齋僧建剎、泥佛作醮,傾囊倒篋,罔敢吝嗇。


清代詩人查慎行在《福州太守毀淫祠》歌中更是惟妙惟肖地寫出人們對民間信仰的熱情:


八閩風俗尤信巫,社鼠城狐就私昵……家家殺牛磔羊豕,舉國奔走如風狂。迎神送神解神怒,會掠金錢十萬戶。旗旄夾道鹵簿馳,官長行來不避路……。


這樣「好巫尚鬼」的地方大傳統使得陳靖姑生前死後「顯靈」事迹得以流傳,加以祭祀。逐漸在歷史流傳中由地方「巫女」變為「神女」。



古代的女巫主要職能不僅局限在呼風喚雨,召喚神靈等方面,她們還具有接生,收驚等與婦女小孩相關的知識經驗。


建寧府徐清叟子婦懷孕,十有七月不產,舉家憂懼,忽一婦人踵門,自言姓陳,專醫難產,徐喜,留之,以事告陳婦。曰:「此易耳。令徐別治有樓之室,樓中心鑿一竅,樓下周圍用板釘壁,置產婦於樓,陳婦同居焉。陳令備數仆持杖樓下,候有物墮地即捶死之。陳婦以產婦吹呵按摩,但見產一小蛇,長尺餘,自竅而下,群仆捶殺之。產婦平安,全家舉手相慶,重以禮物謝之,俱不受,但需手帕一事,令其親書「徐某贈救產陳氏」數字。陳曰:「某居福州古田縣某處,左右鄰某人,異日若蒙青目,萬幸。」辭別出門,忽已不見,心常疑異之。後徐知福州,憶其事,遣人尋訪所居,鄰舍雲:此間止有陳夫人廟,常化身於世,救治難產。」細視之,則徐所題之手帕縣於像前。人歸以報,徐為請於朝,增加封號,宏其廟宇。凡有祈求男嗣及婦人難產,禱之立應,至今香火尤盛。


陳靖姑死後顯靈救助產婦的傳說


◆南宋嘉定年間,身為福州知府的徐清叟將此事上奏朝廷,陳靖姑信仰從民間地方信仰提升至國家層面,宋淳祐年間,陳靖姑開始受國家敕封為「順懿夫人」,進入朝廷祀典,成為萬人膜拜的人間正神。


◆明朝時期,臨水夫人信仰已經相當興盛,福州、古田成為了信仰中心。這一時期臨水夫人的相關傳說就是臨水洞斬蛇,據《福州府志》相關記載順懿廟,古田縣治東三十里,地名臨水。女神陳氏,生唐大曆初,家世巫硯,嫁劉杞,年二十四水有白蛇洞,中產巨蛇,時吐氣為疫癘。日,有朱衣人執劍索白蛇而斬之,鄉人詰其姓名,:「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忽不見,亟往下渡詢之,乃之其為神的。這則傳說由閭山教一手打造,見於明代臨水夫人信仰的廣泛傳播,這一女神很快得到了閭山教的重視,陳靖姑在原來出生靈異與保胎護嬰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斬白蛇」的神力,陳靖姑從些由民間的女巫形象轉變為閭山教中的道教女神,在以福建為中心的信仰圈內形成了閭山「夫人教」。

◆至清乾嘉之際,福州刻印的一部文學作品《閩都別記》汲取各方誌為素材,在統一臨水夫人傳奇故事上不僅奠定了後世臨水夫人傳說的基礎,更為其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故事主要描述了陳靖姑生平事迹:陳靖姑生於唐天佑元年(904)正月十五日,3歲能朝觀音圖行拜禮,歲開始接受儒學,自幼由父母做主與古田劉杞定親,16歲抗婚離家出走入間山學法,學成下山時師父叮囑其24歲不動法器;回家割肉醫救父母並嫁給了劉杞;出嫁後為民除害,斬蛇除妖、效力閩王,獲賞三十六宮娥:24歲時恰逢福建大旱,此時其有孕在身不宜施法,無奈脫胎藏於娘家隻身去祈雨,遭長坑鬼、白蛇施計竊食家中胎兒而重創掉入閩江,幸得母鴨救助,祈雨成功卻為除二妖身死古田臨水洞前。死後回闔山學習,屢顯救產扶胎、保赤佑童之靈。



陳靖姑斬蛇



女神」斬蛇


「斬蛇」是福建地區流傳最為廣泛的民間故事類型,深深根植於閩越民眾的社會生活中,其中「斬蛇」故事最早可追溯於晉代干寶《搜神記》中「李寄斬蛇」傳說故事,至元代《湖海新聞夷堅志》中「神產救蛇」出現了陳靖姑斬蛇的原初記載,再至明代無根子《海遊記》、清代里人何求《閩都別記》、《臨水平妖傳》及福建傀儡戲《夫人戲》形成了「斬蛇事迹」貫穿始終的陳靖姑信仰傳說。在這一流傳中,陳靖姑的形象也經歷了一個由「巫女」走向「神女」的演變。


在閩越斬蛇敘事中,無論是「李寄」還是「陳靖姑」她們都是以女性的身份進行斬蛇的,又是以「斬蛇」功成而貴為「越後」或這敕封為國家神靈。


這是為什麼呢?也許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也許可以從久遠前的歷史碎片中尋找那隻字片語所記載流傳的答案;


在古代中原民俗中,周代開始便具有「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男性拋頭露面,下地種田,外出經商;女性隱居深,操持家務,養蠶織布。但在南方稻作區域女性也有下地種田或外出經商的社會風俗,「豫章、新安、永嘉、建安等郡衣冠人有數婦,暴面於道,尋道爭分銖,以給其夫輿馬、衣資。及舉孝廉,更娶富者,一切皆給。」在中原士大夫看來,南方女性露面街頭,從事耕作,外出經商是一種非常不雅觀的行為。元代大儒陳普寫了一首《古田女》的詩,強烈抨擊了南方婦女外出勞作的社會風俗:


昔年過饒州,一事獨唏嗟,清川俗婦人,以晝不以夜。上流濯垢膩,下流汲歸舍,供佛與事尊,共用如啖蔗。朝昏賣魚蝦,晴雨親耕稼,樵採與負戴,戚與夫並駕。流汗事豈非?失禮事可訝!我時適逆旅,一見為汗下。欲言不可得,況敢加譏罵,靜惟天下事,無邊可悲吒。一從文王沒,聲教不逾華,巴蜀與閩粵,至今愧華夏。男不耕稼穡,女不專桑拓,內外悉如男,遇合多自嫁。雲山恣歌謠,湯池任騰籍,插花作牙儈,城市稱雄霸。梳頭半列肆,笑語皆機詐,新奇弄濃妝,會合持物價。愚夫與庸奴,低頭受凌跨,吾閩自如此,他方我何暇?福州縣十三,予幸窮崖下,十里近郭縣,此俗獨未化。一日來古田,拔秧適初夏,青裙半絞扎,水泥和撥迓。事事亦不惡,位分無假借,三王二帝年,人倫密無罅。冀方古當塗,灃水今滬灞,見惡如豺狼,嗜禮如膾炙。固無期桑中,亦無舞台榭,一國皆若狂,一年惟有蠟。盛年事耕織,斑白可休暇,習見宜如常,驟異良以乍。勸君但勤值,茲事宜永謝,倘能用吾言,雞豚願同社。」

這首詩概括了古代福建女性下地耕作、外出經商,為了家庭,不惜拋頭露面的社會生活習俗。然而,直至明清時期,閩越各地仍然保留了這種傳統習俗。


明何喬遠《閩書》載:


泉州府「婦女芒履負擔,與男子雜作。」


清道光《福建通志》記載:


福州府「人勤於治生,田則夫婦並作。」


民國《莆田縣誌》載:


興化府女性承擔男子之鎖事「他邑國民責任皆男子負之,惟莆則男婦並重。田野婦女皆能躬耕,深山婦女皆能樵採。沿海婦女皆能捕魚,家喻戶曉,不煩督促,此全國所未見也。」


《臨汀匯考》記載:


汀州女性勤勞之能「閩中風俗之險,至於婦女務勤勞,無若永定者。每日戛至鍋蓐食,披衣衽,抹花帕罩髻,少長,什伍為侶,樵採一二十里林莽崖谷間,造夕陽銜山,各荷薪芻而返。雖衿紳儒士家不仗婢僕。凡負販、春汲、種作、縫紉之事胥自任焉。婦女不能佐子夫食成立者,群起非笑之。」


從以上這些史料可以說明:自古以來,閩越社會的女性具有廣泛參與田間勞作山中樵採、沿海捕魚、外岀經商及在家庭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傳統習俗。早期的閩越地區,被中原人士視為「蠻荒」之地,生存條件極其惡劣,「早期的閩越地區是一個男少女多的地方,這裡的男子身體較弱,早天較多。」陶元珍在《山越人之體格》中提到:「江南卑濕,丈夫早天」,佐證了閩越男性早天的歷史事實。在男女比例失調的社會狀況下,女性為了家庭生活必須自願承擔更多的社會勞動,甚至在勞作力度上要超越男性,這也就形成了與中原文化迥異的「女主外,男主內」的文化傳統。

因此女性具有了雙面性的身份,一為祭祀大蛇的祭品;二為斬蛇的女性英雄。從祭品的身份看,男少女多的人口現狀決定了閩越社會以「女性」祭祀大蛇,討好大蛇;而從斬蛇的角度看,女性斬殺大蛇不是一種偶然性現象,而是對閩越女性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從事社會生產活動的普遍反映。而閩越普通女性形象正是陳靖姑「生前」形象的基礎。



臨水夫人這位由人而巫而神,終至成為道教女神,其形成過程也是歷代君臣士民從各自立場與利益出發,對她不斷進行改造、完善的過程,她已經不再是唐代古田農村普通的道姑,她不僅成為主罩一方的多能神靈,並且成為民間真善美的女神;她已經不再是歷史上的某個人,而是歷史長河積澱下來的一種文化意象,在社會環境的時代變遷中,逐漸成為了符合民眾現實訴求的世俗化神靈形象。


還記得童年的那些遊戲嗎?


編輯排版 | 喵小姐


素材來源 | 臨水平妖傳,管窺臨水夫人陳靖姑文化內涵;圖源 | 網路

我們虎糾女子不輸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小魚網 的精彩文章:

這個家族曾一手掌握福州命脈,與漢代皇族同源!

TAG:福州小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