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繼江:紀實攝影在當下必須存在

郭繼江:紀實攝影在當下必須存在

攝影圖片與聲音、文字等傳播媒介本質的區別在於真實。但在濾鏡美顏流行的時代,似乎很難讓人感受真實這兩字的力量。回顧過去的一段時期,以真實為準則的紀實攝影傳遞出的力量和在推動社會進步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郭繼江從2003年起在南方都市報工作15年,從事過攝影和文字記者兩種崗位,對於攝影、南都,都具有一定的發言權。

郭繼江

500px主頁

又名郭聽漁,南方都市報原首席攝影記者。

曾獲人民攝影金鏡頭傑出圖片專題獎、騰訊年度最佳報道攝影師。

1994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

2003年進入南方都市報視覺中心,11次獲得南都新聞攝影獎金、銀、銅獎。

2015年轉文字記者,獲得文字類別南都新聞獎——人物報道金獎,是南方都市報開辦至今唯一獲得過攝影及文字單項金獎的記者。

2018年獲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郭繼江500px社區上的作品

Q:您是如何成為攝影記者的?

作為70後,我感覺自己還是挺幸運的,我母親年輕時就是一名職業攝影師,在70年代初,相機是奢侈品。我還記得,我母親每次外出拍攝,都一定要帶上我們兄弟倆,這段經歷,讓攝影深深植入我們的內心,就如攝影家安德烈?科特茲所說「我天生就有這種本能」,母親從娘胎就帶給了我們攝影的本能。這種本能在之後的日子助我考上廣州美術學院,讓我在色彩和構圖上有了提升,在美院我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海鷗相機。但真正進入職業攝影師行業還經歷了無數的波折,在此之前,我做過民間工藝設計師、酒吧設計師。後來的一個偶然機會進入了一家民辦的小報,開始了記者這個行業,當時小報只有3名員工,我是被作為美編招入,但之後我一人包攬了文字記者、評論員、攝影記者,至此就踏上了攝影這條路。

2003年,南方都市報招聘攝影記者,我應聘成功,才真正從事職業攝影記者工作。

(以下圖片除單獨標註外,均來自 郭繼江/南方都市報/視覺中國)

2004年9月27日,佛山,被現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

2007年11月14日,佛山,公安抓獲色情表演團伙。

Q:早期您在南方都市報工作是什麼狀態?

2003年,我進入南方都市報時不久就被分配到佛山市,負責突發新聞的拍攝。2000年左右正逢佛山的經濟轉型,街頭刑事案件頻發,剛剛成立的南方都市報佛山新聞部是當地媒體的標杆,和公安政府部門都關係密切,很多新聞突發事件都可以現場報道。

我還記得曾經有一天拍攝10多宗新聞突發事件的記錄,每天如打了雞血般奔波在路上,毫無疲勞感。每天醒來,工作都在黑與白、善與惡之間輪換,曾幾何時,也認為自己的未來就是在這樣的工作中終老。

後來,我的很多作品都引起了市民的爭議,這些作品都充斥和傳遞灰暗的色調,但我認同攝影家伊莫金·坎寧安(Imogen Cunningham)的人生觀:「我不妨礙任何人,也不嫉妒任何人,我相信工作,我不是一個浪漫地闡釋個人觀點的人。」

2008年3月11日,被抓獲的盜竊嫌疑人。

2008年10月9日,佛山,被抓獲的黑幫團伙。

2009年6月23日,佛山街頭,被抓獲的詐騙團伙。

我相信,攝影最大的力量在於它的真實性,我在按下快門後,就會去思考更積極的東西。

利比亞戰爭

2011年9月23日,利比亞拜尼沃利德,戰鬥前的反對派士兵。

2011年9月22日,利比亞的黎波里卡扎菲故居,反對派士兵。

2011年9月24日,利比亞米蘇拉塔,受傷的反對派士兵。

Q:什麼契機使您去利比亞採訪拍攝?具體說說在利比亞看到和經歷的?

2011年,南方都市報全盛時期,幾乎國內、國際的所有熱點新聞都不會缺席。

利比亞戰爭,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衝突,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勢力。

2011年8月底,南方都市報視覺中心決定派我和文字記者王鑾鋒前往利比亞戰地採訪,派我去的原因我想是因為我長期拍攝突發新聞,有處理突發事件的豐富經驗。

任務安排後,報社聯繫了國內知名的保險公司,都一一拒絕我們的保險要求。最後,報社給了每人一筆人民幣,換了美金,就義無反顧地飛往埃及。

我曾經覺得利比亞是一個遙遠的故事,遙不可及,當自己確定要去經歷這場戰爭時,出發前才一門心思買書惡補。

到達埃及後,立馬租車日夜兼程九小時偷渡利比亞,隨後的半個月,我們在戰區的黎波里、蘇爾特、米蘇拉塔、南部城市拜尼沃利德頂著槍林彈雨現場拍攝,每天用海事衛星與廣州總部溝通。

2011年9月23日,利比亞拜尼沃利德,戰鬥前的反對派士兵。

2011年9月24日,利比亞米蘇拉塔,被北約炸毀的坦克。

2011年9月29日,利比亞的黎波里街頭。

在利比亞南部城市拜尼沃利德,我和同事經歷了離導彈落地點50米內的爆炸瞬間。所乘車輛被掀起3米高,掉下後王鑾鋒額頭受傷,我的頸椎暫時失去知覺,回國後體檢才發現兩節頸椎錯位。掛在脖子上一台價值兩萬多元的相機屏幕碎裂,徹底報廢。

回國後,我在文章中寫到:利比亞的真實故事,是一個善變而激進的民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舉奪下暴君的政權。年輕的他們一舉一動也完全承襲了當年卡扎菲「九月革命」的基因,歷史總是在不斷輪迴,周而復始且驚人的相似。27歲奪取政權的卡扎菲怎麼也沒有想到42年之後自己的政權被一群平均年齡不滿25周歲的青年奪取,這是一場充滿激情的革命。追求自由,與貧富無關。有中產者作為後台,一群無所畏懼的年輕人衝鋒陷陣,北約空中協助,一場以自由之名的革命打響,獨裁者自然不堪一擊。這就是我見到的利比亞,一個實實在在的利比亞,當然,我用照片事無巨細地記錄了這一切。

利比亞之行,讓我的人生觀有了根本的改變,思路也更加清晰,會更堅持紀實攝影的拍攝。

2011年9月22日,利比亞的黎波里卡扎菲故居,反對派士兵。

2011年9月29日,利比亞蘇爾特,被卡扎菲士兵打傷的馬。

2011年9月24日,利比亞米蘇拉塔街頭。

2011年9月20日,利比亞拜尼沃利德,拜祭在戰爭中死亡親人的市民。

Q:南都為何能在一個時期內佔據優勢地位? 在南都的工作經歷給您帶來了些什麼?

南都在攝影報道上的獨到之處是遇到了天時地利人和,在恰當的時間聚集了一群視覺拍攝和視覺整合的精英,在紙媒繁榮、政策寬鬆的大環境之下呈現了一段特殊的時代影像。

還記得當年南方都市報視覺中心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50多名風格各異的職業攝影師,在視覺總監王景春的帶領下,依託報紙充足的版面支撐下良性競爭,成就了一個個新聞性強,傳播極廣的攝影作品和自帶流量的知名攝影師。

在南都15年的工作經歷,首先帶來的是職業的工作習慣與舉一反三的思維,這在報道攝影中尤為重要,報道攝影的成敗並不完全在拍攝的過程中,而在於拍攝前的超前思維,那些決定性的瞬間只是為報道攝影添光增彩。

南都視覺中心內部的良性競爭也會為攝影師的進步帶來不可低估的影響,在人人都出好照片的時代,沒有人敢停下拍攝的腳步,後期我雖然轉崗文字記者,但從未停止拍攝。

Q:您拍的當時沒發表的作品,現在有沒有能「解密」的?

我當時拍攝發表不了的作品實在太多, 說一個近一點的吧!「中國的性少數派」就是其中一個題材。

在拍攝前,廣州同性戀親友會執行主任阿強告訴我「在同性戀沒有合法化的情況下,廣州的同性戀人數根本無法得到準確數據,但目前廣州有10多家沒有得到職能部門認可的同性戀公益組織,大體也可一窺這個群體的龐大。世界公認數據認為,同性戀佔總人口數的4%—6%,據此推算,中國同性戀人數在5600萬至8400萬之間。國內著名的性學者李銀河也宣稱,中國同性戀群體的規模在7000萬左右。

性少數派的題材在中國媒體圈並不陌生,我對這個題材介入或許比較晚,但真正能夠得到允許拍攝並授權發表的並不多,即使這樣,我之前所在的媒體也諱莫如深。這次在500px首次「解密」發表,也代表我對這個群體的態度吧。

▲「燕子」和「大娘」在為家中養的兩隻貓剪指甲,他們在一起五年時間,互敬互愛,由於雙方家人都還不知道內情,他們也還沒有想清楚什麼時候出櫃。郭繼江供圖。

▲左:「大娘」多才多藝,他給「燕子」畫了兩隻貓的肖像作為禮物。右:兩人的愛巢剛剛裝修,他們搬進去後,和左鄰右里還沒有交往,寬容自由,這就是他們嚮往的大城市生活。郭繼江供圖。

▲陳志超是跨性別者,男式髮型、裹胸、穿男裝。

左:楊潔麗下班很晚,回家後,她親熱地坐在「丈夫」身上。陳志超說自己從小在潮汕長大,很大男子主義。右:在出租屋內,楊潔麗在疊剛晒乾凈的衣服,陳志超趕緊過去幫忙,他們一起聊家庭瑣事,都感覺壓力很大。郭繼江供圖。

▲7月5日晚,廣州市海珠區新港中路,29歲的汕頭人陳志超在等24歲的「妻子」楊潔麗,她們在6月16日剛剛「結婚」,這間40多平方的老屋每月租金2000多元,是她們的愛巢。郭繼江供圖。

▲一個義大利的學生來到陳志超家採訪,中國同性戀家庭的故事也引起國際的關注。郭繼江供圖。

▲「二楞」見到陌生的男性就會顯得很緊張,吸煙是緩解的方式,目前,他已經向兩個姐姐出櫃,但對於父母,作為家中獨子的他還舉棋不定。26歲的山西人「二楞」到廣州三年,目前在廣州市白雲區新市街道一家旅行社工作,他到廣州的原因也是為了逃避,家鄉山西傳統而保守,自己是家中的獨子,肩負著家族傳宗接代的「重任」。郭繼江供圖。

▲「二楞」在廣州認識了他的愛人,他是一名聾啞人,他們在網路結緣,一起旅遊了大半個中國,「二楞」希望和他一路走下去,為此,他還專門製作了兩人的相冊。郭繼江供圖。

▲「二楞」閉門在集體宿舍看書,隔壁的是一名女同事,她並不知道他同志的身份。郭繼江供圖。

▲29歲的重慶人若嵐目前在廣州的一個公益組織工作,她的身份是一名拉拉。她2008年出櫃,母親很支持她。公開表示「我對女兒另一半的唯一要求,是希望她已經出櫃,這樣就不會因為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跟我女兒分手。」 若嵐說「我一直挺為自己的少數派身份感到開心的,性取向是我自身的一部分」。郭繼江供圖。

▲2004年,36歲的江西人「超超」和32歲的廣州人「長生」因為音樂結緣,目前,他們居住在廣州市海珠區龍鳳街道一臨江樓盤內,雙方父母都已經接受了他們的身份,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郭繼江供圖。

▲「長生」給「超超」畫天鵝表達愛意,知道「超超」喜愛音樂,還送了一台鋼琴給他做禮物。郭繼江供圖。

Q:在當前環境下,紀實攝影發生了哪些變化?紀實攝影師如何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您還繼續從事紀實攝影嗎?

作為一名持續拍攝了20多年的紀實攝影師,在拍攝中實在經歷了太多的阻礙,紀實攝影有其反映社會現實的特殊性,因此,要體現社會的真實一面,大多題材總與倡導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紀實攝影師的行動、思維與判斷力總會面臨諸多的困擾與阻撓。之前,那些無形的手還可以躲避或者繞過,優秀作品仍可衝破阻力破筍而出,而現在整個紀實攝影被強行推向一個方向,大多數優秀的紀實攝影師在這股強大的外力下停滯不前。

一些優秀的紀實攝影師抱團取暖,拍攝的題材也繞過了哪些可能觸及「紅線」的題材,毫無亮點。更為嚴重的是,那些曾經包容紀實攝影師的知名紙媒在經濟的壓力之下,開始自我審查。收入低下及題材的匱乏,導致大批優秀的紀實攝影師流失。

這還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部分經濟實力雄厚,能夠供養紀實攝影師的新媒體普遍認為,紀實攝影是年輕人的世界,這導致正值盛年的優秀紀實攝影師離開紙媒後無法延續自己的職業。形成紀實攝影的斷層,再也見不到優秀作品百花齊放的局面。

紀實攝影的式微與調查報道的衰落總是會捆綁在一起,沒有例外。

但歷史告訴我們,紀實攝影環境最壞的時代並不是紀實攝影師最無助的時代,相反,在這個歷史節點,遵循自己的內心,或許是可以拍攝到傳世經典的作品。

因此,紀實攝影必須存在,有思想的紀實攝影師也必須存在。還好,長期的職業習慣,紀實攝影已經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還有這麼多有興趣的題材,我還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Q:您多年的從業經歷和技能積累有什麼樣的理解、感觸能與大家分享?

還是要說說攝影家安德烈?科特茲,在他90歲那年,時任紐約市長亞伯拉罕?比姆表彰他,在致辭中說道「安德烈?科特茲永遠不老,在90歲之際,他仍在繼續拍攝他鐘愛的這座城市的肖像」作為堅持拍攝了20多年的職業攝影師,我覺得可以持之以恆地拍攝一點都不容易,我見過很多的攝影師,他們只是把攝影作為飯碗,只是被動拿起相機,並非真正熱愛攝影。在中國,有太多的攝影師靠一張作品成名,然後靠一張作品行走江湖。

▲安德烈?科特茲肖像。Anthony Barboza/視覺中國

前幾天(2018年7月21日)在長沙見到了阮義忠先生,他也表達了對長期堅持在一線攝影師的敬佩,並希望在第三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設立攝影終身成就獎,表彰那些一直堅持拍攝的攝影師。

另外,攝影並不是堅持就可以成功的,攝影是設備與思維的結合,正如美國攝影師曼?雷所說「攝影只有萬分之一的人可以成功,這需要時間和毅力,一定程度的激情,一定程度的狂熱」

攝影與文學,或者說文字密不可分,一個每次拍攝都需要帶上文字記者的紀實攝影師談不上是一個好的攝影師,在我看來,拍攝與文字的分離,其實也是對自己作品的不忠。

Q:離開南都後您做了些什麼?今後有什麼打算?

美國攝影家史密斯在拍攝25年結束自己攝影生涯時說過,「我覺得在一個人職業生涯結束的時候比在開始的時候更容易說出來。因為經濟原因——養家糊口,一個人的生活是被某種行為制約的。」

還好,當前環境也有其特殊性,傳統嚴肅媒體式微,自媒體卻空前發達,這無形中減輕了職業攝影師離開職業生涯的孤獨感,大家可以在網路中尋找自身的價值。

我的一組作品剛剛入選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在頒獎現場,我發現了我的很多同行,曾經的紙媒知名攝影師呂廷川、王攀、劉嵩,他們都是剛從媒體辭職,走上了自由謀生的道路。和我一樣,老天給了紙媒攝影師紮實的拍攝技能,用這個技能養家糊口還是非常輕鬆的。由於對紀實攝影的真愛,我會屏蔽那些混淆視聽的元素,繼續真實記錄這個時代我身邊的點點滴滴。

當然,我更希望的是,能夠在這個思維最成熟、最活躍的年齡,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全身心投入到紀實拍攝中,在現今的環境,這種理想狀態想想就好。

今後,我們都不可預知。

互聯網造就了信息爆炸,新的訊息每天撲面而來,公眾在這樣的環境中極易被「麻醉」而忽略真正的問題。紀實攝影就像一台檢查儀器,能讓我們知道社會生了什麼病。

視覺無處不在|視覺服務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CG影像 的精彩文章:

TAG:VCG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