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脈小鎮//文港:宰相故里 華夏筆都

文脈小鎮//文港:宰相故里 華夏筆都

「沿河兩宰相,十里三狀元」,說的是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這個地處贛撫平原的小鎮因毛筆而聞名遐邇,被譽為「華夏筆都」;這裡,曾見證了北宋詞人晏殊的成長。

才飲撫河水 又見珠玉詞

登臨武夷山巔,極目贛東大地,蒼茫翠野之間,唯見峰巒疊嶂、河網縱橫,其間一水為「軸」,匯納百川,湍急似箭。這便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撫河。撫河在贛東大地不知流淌了多少個春秋,接納了眾多支流,猶如賢者不拒門客,形成了龐大的流域水系,哺育了一方魚米之鄉,守護著古老而靈秀的神童故里。

撫河風光 圖/文港鎮政府

來自山間的才子,其文墨難免枯瘦嶙峋;來自水鄉的墨客,其文墨難免婉轉多情;依山傍水而生的高士,其文墨大多兼有山的磅礴與水的靈動。文港便是這樣一處鍾靈毓秀之地,生長於此地的晏氏便是這樣集宏志與情調於一身的家族。

登臨武夷思朱子,既飲撫水念同叔。風流已作煙波去,小園香徑再難出。晏殊(字同叔),撫河水化開了他的一方寶墨,他也給了撫河、文港和贛鄱大地以雋永情懷。

井因人盛

生於風光靈秀之處、書香門第之家,晏殊從小聰明好學,年方七歲就能提筆作詩,有「神童」之稱。此事一出,連晏家門口的古井也跟著出了名,成了神童古井。神童古井相傳為晏殊的父親晏固所鑿,井水水質甘醇、清爽可口、冬暖夏涼,長年泉涌而不竭,煮茶無垢。據傳,喝這井水的人,會變得敏慧聰明、健康長壽。

景德元年,「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次年,14歲的晏殊和來自各地的數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晏殊毫不膽怯,提筆一揮而就,很快完成了答卷,得到了宋真宗的賞識。年少得志成就了他日後的仕途,儘管算不得多麼順風順水,卻也官至宰相,光宗耀祖。他雖身居高位,卻平易近人、唯賢是舉,范仲淹、孔道輔、宋庠、宋祁、王安石等均出其門下;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經他栽培和引薦,都得到了當時朝廷的重用。

而神童古井的名氣也因此與日俱增,很多人慕名而去,只為求一瓢井水。如今,井水已非當年的井水,但神童的嬉笑聲彷彿還在回蕩著。

撫河邊的晏殊故里 圖/林嘉寶

袞綉宗祠

晏氏家廟和晏殊神童古井是晏殊故里保存下來的兩處歷史文物,千百年來見證著晏氏家族的興旺和發展。比起神童古井,晏氏家廟名聲似乎更大些,它坐落在撫河邊的小山村——沙河村裡,幾經修繕,歷經千年。

晏氏家廟是典型的以磚木結構為主體的江南建築。大門口原有醒目的對聯:「籠內參岑收富范,門前桃李重歐蘇。」這指的是晏殊的得意門生,當朝名相富弼、范仲淹、歐陽修、蘇頌。家廟的院落中間有個天井,井通天宇,上接納日月雨露,下通透惠風瑞氣。

晏殊官至宰相,長伴君側,況且號為神童。他七歲誦出的《題所居道旁白塔詩》「白塔青松古道西,塔高松矮不能齊,時人莫訝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這四句就寫在家廟的長窗隔扇上。在家廟的諸多匾額中,「袞綉堂」這塊大匾可說是諸匾之冠,「袞衣綉裳,世俗以為榮」。

如今,我們見到的晏氏家廟是晚清修葺的,它保留了多少宋代原始風貌已不可考,但時移世易,風骨猶存。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無形地鐫刻著晏氏家族的傳奇故事。

詞壇風流

一生著詞萬餘首,而今僅存《珠玉詞》。縱覽晏殊詞,可見其鍾愛的詞牌是「踏莎行」「蝶戀花」「浣溪沙」「破陣子」和「採桑子」。晏殊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人們最為熟悉的詞句,莫過於「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與「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宰相詞人晏殊 圖片來源網路 侵刪

晏殊詞也時常談及「鶯啼燕語」與「小閣重簾」,偶發「細草愁煙」「時光催老」之悲聲,他卻素來「看不上」柳永寄情花草間的「放浪之流」。相傳柳永科舉無望,曾求拜於晏殊門下。晏殊用一句「殊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慵拈伴伊坐」回絕了柳永。可見其雖是一個「太平宰相」,卻並非坐食厚祿之徒。

晏殊的性格特點與為官之道皆體現在其詩詞作品中。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如其閑雅之情調、曠達之懷抱。他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艷情而不纖佻,寫景重其精神,能將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敘寫中,在傷春怨別之情緒內,表現出一種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銳感之中透露出一種圓融曠達之理性。《珠玉詞》妙如珠璣、千古流傳。而後,其子晏幾道承父詞風,以「二晏父子」為代表的諸多贛鄱文豪揮毫潑墨,終有了今日的撫河之靈、文港之名與江西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書寫之鄉 文人故里

「沿河兩宰相,十里三狀元」,說的是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這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名鎮,是北宋宰相、著名詞人晏殊的故里,是臨川文化、撫河文化的發祥地和詩詞歌賦浸染的禮儀之鄉;這裡文風昌盛數百年,孕育和影響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他們的經典傳世之作燦若星河、光照千秋。文港還是一座「書寫」歷史的千年古鎮,因制筆、市筆歷史悠久而被譽為「華夏筆都」「中國毛筆之鄉」「中國毛筆文化之鄉」和「中國楹聯之鄉」。

文港鎮制筆歷史長達1600多年。2017年,毛筆產量7.6億支,產值20.13億元,毛筆銷售佔全國75%的市場份額,成為聞名遐邇的「華夏筆都」。文港在外經銷毛筆的人數1.2萬,毛筆銷售窗口5100多個,幾乎遍及全國所有縣級城市,並遠銷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

文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港筆的品牌,是靠著一代又一代文港人的奮鬥才鑄就的。

從南昌市區驅車前往文港鎮,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當「筆庄」「制筆廠」等字眼頻繁出現在道路兩旁時,就意味著距離文港越來越近了。在文港鎮,連路邊的路燈都是毛筆的造型。文港鎮大大小小几十個村莊都有製作和銷售毛筆的傳統,最為出色的當屬出過周虎臣、鄒紫光閣兩支歷史名筆的周坊村和前塘村。其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還是周坊村,周氏家族變遷和毛筆文化淵源密切,這裡是中國唯一的毛筆文化傳統村落,是了解文港製筆文化不得不來的地方。

周坊村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古村,青石黛瓦的古建築,屋上磚雕、樑上木雕、窗上花雕隨處可見,那題寫「科甲第」「汝南世家」「澤承豐鎬」「愛蓮遺範」「岐山聳翠」等額扁的老屋,見證了周坊周氏家族毛筆製作技藝由中原傳入,並一脈傳承千餘年的歷史。

大大小小的毛筆手工作坊 圖/林嘉寶

周坊古村的巷道和格局是明朝形成的,建築主要以清朝和民國風格為主。青磚黛瓦、庭院深深,乾淨狹窄的巷道和紅石鋪就的石徑透著悠悠古韻。偶爾見到一對對相互依偎的老人,靠做毛筆頭打發時間,動作雖緩慢,卻配合得十分默契。

不愧是「中國毛筆之鄉」,穿行在文港大街小巷林立的1000多家筆莊裡,無處不能嗅到毛筆的氣息。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做筆,屋外晾的、地上擺的、牆上掛的、水裡浸泡的以及手上梳理的,無不與毛筆有關。隨意走進一家,都是一個毛筆產銷鏈條,兩代人分工協作,父輩負責毛筆的製作和加工,子輩負責銷售。 文港雖經商氛圍很濃,但這裡的人大多還是從事手工業,因此民風淳樸、待人熱情,只要你願意走進他們的作坊,只要你願意問,他們都會不厭其煩地給你解答,嘴上說、手上演,直到你滿意為止。

文港鎮湧現了一批毛筆製作工藝大師。走訪時,我和一位制筆大師攀談,得知到他這一代已是家中制筆的第四代。一支毛筆從選毛到製成,需要選料、理毛、脫脂、退絨、扎毛、系頭、修筆、裝桿等127道工序。手工制筆要很細心的人去做,粗心大意的人做不好,因為文港毛筆對毛料和質量要求極為嚴格,筆桿筆管要求既圓又直,能在桌上自如滾動;筆頭要求用純正、清爽、質高的材料精工製作。

制筆藝人 圖/林嘉寶

文港製筆採用優質山羊毛、山兔毛、黃狼尾毛、香狸子毛等主要原料,按傳統工藝製作而成。毛筆之四德「尖、齊、圓、健」兼備,即筆頭尖、筆鋒齊、筆身圓、毛體健,軟、硬、柔集一體,剛中有柔、能硬能軟、吸水性強、書寫流利;鋒如一根線,下筆鐵劃銀鉤,收得攏、撤得開,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沒有個十年八年的工夫,技工是無法熟練掌握筆頭製作技藝的。因此,毛筆製作技藝的培養多從童子功開始,並遵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古法。

這也讓我想起了話劇《立秋》中,豐德票號的祖訓「天地生人,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而文港製筆人的「工匠精神」就是如此。

揮毫潑墨 萬卷古今

相傳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文港的制筆技藝就已成熟,在唐初就形成了筆市。據記載,「書聖」王羲之專用文港毛筆,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光照臨川之筆」的頌賦(文港在唐代以前屬臨川管轄)。改革開放後,傳統的文港鎮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毛筆市場,全國各地的毛筆商雲集文港,文港成為全國文化用品集散地。

中國人用毛筆的歷史悠久,據考證,遠古陶器上就有毛筆的痕迹,考古中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是在戰國時期的楚地,距今也有2000餘年。可以說,毛筆作為書寫文字的工具,承載著兩千餘年的中華文明史。即便到了今天,雖然毛筆被硬筆所取代,逐漸退出了實用領域,但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毛筆依然有著獨特的魅力。

毛筆書寫的篆隸,讓里耶秦簡和居延漢簡活靈活現地將秦朝、漢代的軍事生活史呈現給當代人。我們的老祖宗發明毛筆,這樣,不論是在龜甲獸骨上(甲骨文很大一部分均是先寫後刻),還是在竹簡木牘上,亦或是在絹、布、皮、紙等材質上,都能隨意揮灑、細節豐富地記錄歷史。正因為有這些豐富的史料記載並留傳至今,使得當下的中國人可以藉助文獻,穿越時空,同古人對話。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毛筆,造就了「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永和九年的那個惠風和暢的春天,那支鼠須筆下的《蘭亭序》做到了盡善盡美,成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筆下的「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唐太宗李世民愛不釋手、樹為楷模。

鼠須筆下的蘭亭序

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趙孟頫曾在《秀石疏林圖》上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中國書法和中國畫歷來被看作是「同源的藝術」,主要是因為二者用著相同的工具——毛筆。用毛筆勾勒出飄逸飛動的「吳帶當風」,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長卷,讓千年以後的畫家徐悲鴻珍若生命。

「書畫皇帝」宋徽宗趙佶沉湎於書畫藝術,假如他能把書畫方面的才華和用於此的精力用來治理朝政,那麼,世上也許沒了「瘦金體」, 卻可能多了一個開明勤政的好皇帝,或許,「靖康之恥」不會發生。

毛筆畫

如果不曾有毛筆,「文房四寶」將失去靈魂。「文房四寶」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重要象徵。「文房四寶」之中,「墨、紙、硯」全都依附於「筆」所存在。如果不曾有毛筆,飲譽世界的「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安徽宣城也許被世人遺忘在角落;被譽為「筆中之冠」的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湖筆也總結不出制筆工藝標準的「三義」「四德」。

妙筆生花,毛筆書寫的文字,記載下了華夏文明史;毛筆表現的點畫線條,成就了璀璨的國粹——中國書法和中國畫;「文房四寶」重鎮,因毛筆而傳承;制筆、市筆的故鄉,至今仍是富有活力的傳統文化特色小鎮。從古至今,使用毛筆創作的億萬華夏兒女,每一個個體都是承載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妙筆揮就萬卷古今,也許這就是毛筆的魅力所在。

本期作者:瓦洛伽 林嘉寶 丁耀武

本期編輯:想當網紅而不得的簡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季報館 的精彩文章:

TAG:四季報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