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上海製造」品牌:引領中國「智」造的新關口

「上海製造」品牌:引領中國「智」造的新關口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國製造曾經以成本低廉、價格便宜暢銷全球,但近年來,由於土地和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缺乏自主創新意識 、資本脫實向虛,中國製造的競爭優勢正在被逐漸侵蝕,如今,發達國家製造業開始回歸,發展中國家製造業也在奮起直追。

實現製造業由大轉強更要把握住當前國際戰略機遇期。2018年4月2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加快邁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2018—2020年行動計劃》,一系列具體舉措將引領「上海製造」再出發,擦亮新時代「上海製造」新名片。

原文 :《品質變革,邁向中國「智」造新關口》

本報記者 潘圳 實習生 李晶

圖片 |網路

發展:中國製造業的步伐正在加快

隨著中國製造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中國製造從「低成本、低技術含量」轉向「高科技、高質量」的轉型過程。7月5日,《人民日報》要聞版核心位置報道百度「阿波龍」,這是我國首款全自動駕駛量產巴士,沒有方向盤、制動驅動踏板,其智慧「汽車大腦」可實時感知環境信息、高精地圖數據,規劃路徑,預測車輛、行人行為意圖,從而控制車輛行駛。而把核心業務砍掉一半的家電企業「美的」,在2011年開工率不到50%,小家電產品大量積壓。之後,把十九萬員工減少到十萬。從數據來看,2011年,一個人的產出67萬,2016年上升到134萬,效率大幅度提高,現在它併購了德國最好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庫卡。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告訴記者:「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形成一個內升的動力,對中國企業製造業的轉型是至關重要的。」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先進位造技術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一代智能製造技術,成為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不久前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慧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中國有592家,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累計獲得1.57萬項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同樣位居世界第二。

6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1—5月份,製造業投資增長5.2%,比1—4月份提高0.4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出現回升勢頭。此外,以創新驅動為源動力的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穩健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日前發布的5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3%,較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高於製造業整體水平1.1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PMI為54.8%,高於製造業整體水平2.9個百分點。

毫無疑問,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步伐一直在加快,程度也在逐漸深化,但存在的問題仍舊不容忽視。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坦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製造業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發揮自身優勢,承接產業國際轉移,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距離製造強國還有很大差距。」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全球第一的規模,主要得益於中低端產品的拉動,但我們依然要對中國製造的未來充滿信心。

挑戰:我國距離製造強國還有很大差距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持續的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我國製造業的綜合競爭力,但我國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製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是我國製造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杜德斌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我國製造業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知名品牌。我國的很多高新技術產品都是國外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屬於「在中國製造」,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製造」。同時,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全球背景下的成本優勢、人口紅利下的規模優勢消失,逐漸失卻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向「中國智造」的轉型之路更加不平坦。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我國製造業升級步伐不斷加快,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基礎滯後的矛盾仍舊非常尖銳。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指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還處於第三梯隊,即中低端製造領域,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徐東華談到:「我國機械裝備工業低端產品大量過剩,高端產品明顯不足,尤其是高端基礎機械和基礎零部件的有效供給嚴重不足。與國外相比,不僅是產品和質量的差異,軟體上也有差距。儀錶、機床和農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格外明顯,汽車、儀錶和機床是進出口逆差居於前三的薄弱行業。」因此,如何改善製造業發展不均衡局面,實現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的轉變,是中國製造面臨的棘手問題。

這兩年,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兩化深度融合成為熱門話題,智能製造工程通過「綜合示範應用」和「新模式」,帶動了一批數字工廠的建設,但可喜變化的背後也有著人們的擔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主任王曉明向記者建議,互聯網轉型要基於製造業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製造業具有複雜性、封閉性,資產的專有性、長周期性的特點,同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有基礎設施支撐、知識產權安全等問題,需要在國家戰略、行業戰略和企業戰略上進行協同,是一個長期過程。北京聯訊動力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雪萍對本報直言,除了技術上的導入以及產品的優化、改造,對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思想突破和組織的變革。智能化改造,如果沒有管理上和組織上的革新,將見效甚微,難以享受到智能製造的紅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中國製造業峰會上也談到:「目前我國人工智慧產業超七成分布在應用層,而不是在技術層。如果要在2020年實現核心智能產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的目標,整個行業就需要有大幅增長。因此,智能製造產業的爆發期還遠未到來。」

目標:向中國「智」造邁進

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是一項長期工程和系統工程。「目前,我國在智能製造、自主製造上的問題,表面看是核心技術支撐的生產製造能力不足造成的,但從深層次來看,是包括配套、制度、文化在內的系統性支撐不足。這就決定了改變也必須是系統性的,依靠單一技術、單一產品的突破短期有效,但長期還是難預見中國製造業持續創新發展的生態系統。」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董事長劉家平這樣強調。

「上海製造」是上海的基因,在歷史上也是聲名遠播,擁有「上海貨」那是最為時尚的。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入中國千家萬戶的鳳凰牌自行車、金星牌電視機、海鷗牌照相機等,到大飛機、運載火箭、北斗導航、振華港機等大國重器,「上海製造」開始成為掌握產業鏈價值鏈核心環節的高端製造,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的品質製造,融合人工智慧和互聯網因子的智能製造,體現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的綠色製造。

不久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加快邁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2018—2020年行動計劃》。《計劃》提出三個分目標:一是初步建成世界級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之一,掌握一批產業核心技術,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產值佔全市製造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3左右。二是初步建成若干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推動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全力打造2個、培育4個世界級產業集群。三是初步建成世界級製造品牌匯聚地,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園,彰顯「上海製造」品牌美譽度。

「上海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優勢,也有配置國內外資源的優勢,還有科創和人才優勢,因此有能力實現建成全球卓越製造基地的總目標。」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吳金城告訴記者,上海應該著力在攻克一批關鍵的核心技術、解決一批「卡脖子」的技術,要打造一批世界級的產業集群,也要塑造上海過硬的產品品質、質量,彰顯上海製造的美譽度,讓上海製造能夠代表國家的形象、實力和水平。

既要保持製造業高端化發展方向,也要抵住比重繼續下滑態勢,成為上海製造業發展的底線,而中國製造發展整體不均衡的狀態也需改觀。徐東華進一步指出,我國智能製造應改變側重於技術追蹤及技術引進的現狀,而轉向在高端電子裝備製造、極限制造、生物製造和晶元製造等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領域增加投入,增加原始創新成果。要想實現這一轉變,製造業對高端人才及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就顯得尤為迫切。各級政府要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先進位造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在高等學校建設一批工程創新訓練中心,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實現製造業由大轉強更要把握住當前國際戰略機遇期,繼續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深化體制改革,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相信未來,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繼續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极參与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與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繁榮和美好未來。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18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他只是想活著,犯了什麼罪?
小朋友帶菜來看「天眼」,這波操作可別誤會了……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