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生真相觀清明,學佛悲智利眾生

人生真相觀清明,學佛悲智利眾生

人生真相觀清明,學佛悲智利眾生

一、《佛說譬喻經》里有這麼一個故事:

1、老虎

秋天的黃昏,在廣闊無垠的荒野中,有一個旅行的人在趕路。 忽然間,他看到前面路上有一塊塊白亮的東西,走近一看,是人的骨頭。

正在疑惑和思考的時候,從不遠處傳來驚人的咆哮聲,猛的一看,來了一頭大老虎!他馬上明白了,這些就是被老虎吃掉的人的骨頭。

他拔腿就跑,老虎就在後面追他。逃跑中跑到一個懸崖邊上,剛好斷崖上有一棵松樹,樹枝上垂下一根藤條。

他毫不猶豫,抓著這個藤條爬了下去。眼看老虎就要得逞的時候,被他驚險萬分地逃掉了。老虎在崖邊一直狂吼,想要吃人。

2、毒龍

當他剛覺得可以緩一口氣的時候,眼睛朝下一看,下面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又有三條張著大口的毒龍,在海面上等著要吃人,如果掉下去馬上就會被吃掉。這時他不禁全身發抖。

3、老鼠

更恐怖的是,這根藤條的根部,有一白一黑兩隻老鼠在拚命地咬。

他使勁晃動藤條,想把老鼠趕走,不然就危險了。

可是那兩隻老鼠一點都沒有想要走的意思,還咬得更起勁。

4、蜂蜜

每晃動一下,就有水滴下來,他用舌頭去舔一下,是甜的,原來樹上有個蜂窩,滴下來的是蜂蜜。

他就在那裡一滴滴地喝,暫時忘記了危險。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大家想一想這個後果將如何?這是不言而喻的。

二、這個故事說明些什麼問題呢?

在這裡,旅人實際上是指我們每一個人;

秋天的黃昏、廣闊無垠的荒野比喻我們孤寂、枯燥的人生,每個人雖然有家庭、朋友、有單位,但是我們並不敢向他們傾吐自己的心聲,哪怕是最親密的人都不敢,那人活著還有什麼快樂、意義可言?我們的心靈是不是非常孤獨?

其次白骨比喻死去的人,指的就是無常,生命不能長久,且終究要死亡; 老虎比喻死亡一步步向我們逼近,只是暫時還沒有給它抓到、沒有給它吃下去而已;

白黑兩隻老鼠比喻白天和黑夜,正在一刻不停地縮短我們的生命,與其說天天在成長,不如說我們天天在減少、銷蝕我們的生命;

松樹比喻什麼呢?人的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這些東西最終都無濟於事,不能挽救人死亡的結局;

藤條表示機遇;海中三條毒龍比喻人的貪慾、瞋恚、愚痴,就是佛教講的貪、瞋、痴三毒;

蜂蜜比喻人的五欲享受,財、色、名譽、地位等所有這些世俗污濁的慾望。

我們凡人一天當中,無非都是想滿足自己的慾望。如果不斷品嘗這些「蜂蜜」,不知不覺就一直往下墮落、走向深淵,危險越來越大。

可是我們都不覺察這種危險,不會認為死亡很快會到來,以為時間很充裕,但事實上死是不分年齡大小、也不管你是否願意的,說不準哪一天脆弱的生命就完結了。

三、那麼佛法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待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雖然有凄風苦雨,並不會影響到我們人生的宗旨;即使路漫漫,也不會降低我們生命的價值。

世間人困惑非常多,原因就在於我們本身具足貪瞋痴三毒,被無明煩惱所迷惑,使內在的靈性不能得到解放,使智慧之光不能發揮。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把無明煩惱去掉。具體該怎麼辦?

佛經裡面講:深入緣起。

因為只有將人自身身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這些重重緣起觀察清楚、洞達無餘,我們的邪見才會放掉,正知正見才能建立。

反過來說,人之所以有邪見,就是因為不能深入緣起,原因是我們僅僅看到眼前的東西,不能看到背後的、更寬廣的東西。

實際上我們往往不想去看,也不想去了解、接受和面對,而計較的都是些非常渺小的、甚至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事情。只有智慧才能解決自己內在的三毒,有了智慧才不會做錯事、壞事,才能夠做好事、利益所有人的事。與此同時,孫中山講過:佛法是救世濟人。

佛教慈悲為懷,慈能予樂,能夠給眾生快樂;悲能拔苦,去除眾生的痛苦,所以是救世濟人,是慈悲心,是普度眾生!

佛教講因果,三世業報如影隨形,一個人的苦樂是由他所造的業決定的,要想離苦得樂、要讓生命有價值、讓人性的尊嚴得到發揮,那就要承擔責任——普度眾生,人溺己溺的精神: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不僅僅是口號,更是我們學佛的人一直就在實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性本佛 的精彩文章:

釋迦佛捨命換來的兩句話
巨幅「反牛奶運動」廣告牌遍布洛杉磯,只為告訴你牛奶真的很可怕

TAG:人性本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