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官方如何認定中國歷史上的疆域

官方如何認定中國歷史上的疆域

譚其驤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總編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1 冊,地圖出版社,1982年)中確定了以下認定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辦法,也是目前官方意見。

如何認識中國歷史上的疆域

關於如何認識中國歷史上的疆域問題,解放後,史學界曾經進行過熱烈的討論,澄清了許多問題,大家一致認為,凡是在我們今天國家疆域內活動的歷史上各個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之歷史,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同時,否定了把「中國」僅僅等同於歷史上的漢族政權(王朝)的做法。但是,對何時形成中國的版圖,至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主要的觀點有這樣兩種:第一,鴉片戰爭前形成中國版圖說;第二,新中國確立中國版圖說。後一種觀點認為,凡是生活在今天中國疆域內的民族,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成員,它們的歷史,都是中國歷史的組成部分。「歷史上的中國不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包括中原王朝以外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或政權。……把王朝和歷史上中國等同起來是不符合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史事實的。」

也就是說,秦漢時期的匈奴,唐代的吐蕃,宋朝時期的遼、金、西夏等,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的疆域就是當時中國的疆域。前一種觀點認為,應該以乾隆時期中國的版圖為準,凡是歷史上活動在這一版圖之內的各個民族及所建立的政權,都是當時的中國,因為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所失去的領土是被列強通過武力和不平等條約強行割占的。「既然中國的概念是隨時代而發展的,我們生活在今天,當然不應該採用古人的看法,再把古代的邊疆政權看成是外國。因為這些邊疆地區在今天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它們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建立的政權,當然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是那個時期中國的一部分。」這兩種觀點儘管有一些分歧,但是,在涉及對歷史上邊疆地區民族和政權同「中國」的關係問題上卻是一致的,即承認歷史上存在的少數民族政權是中國的一部分,它們的版圖是中國疆域的組成部分,這些民族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員。

如何理解古代「國家」和近代「國家」概念之不同

古代「國家」是近代國家形成的基礎,但是其內涵和近代以來的「國家」概念卻也存在著較大的區別,用近代「國家」來套用古代的「國家」,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是許多研究者,尤其是國外的研究者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比如,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有大小數十個所謂的「國」,到秦始皇統一前夕還有七個大的「國」,沒有人認為這些國家不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爭霸時期,它們也稱「國」,同樣不能從中分出哪個是「中國」。同樣,在我國的邊疆地區歷史上也存在大大小小的政權,史書同樣稱其為「國」,比如漢代今新疆地區有所謂「西域三十六國」,唐代時期也先後出現過強盛一時的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回鶻汗國等;宋代時期,在今寧夏、甘肅、陝西、山西等地有所謂的「西夏國」,華北、東北地區有「契丹國」、「金國」、「渤海國」等,能否用現代國家的概念來加以解釋呢?顯然是不可以的。因此,說到西藏地區同樣如此,吐蕃王朝是一個古代的「國家」概念,它依然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與唐朝對等存在的「分治」政權,雖然不是歸唐朝管轄,卻也不是近代意義上的獨立國家,其歷史自然是中國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

「民族」和「國家」的概念不能混同

「民族」和「國家」是兩個有聯繫又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把這兩者混同起來,認為一個民族就應該是一個國家的說法,就中國歷史而言,沒有史實基礎;就道理而言,缺乏充分的依據;就現實而言,有害而無益。一個民族分屬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同屬一個國家的情況是十分普遍的一種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產物。我國歷史上任何時候都不存在單一民族的政權,更不存在什麼單一民族建立國家的情況。先秦時期,存在的許多「國」,其實就包括諸多民族在其中,它們中的絕大部分構成為「漢族」的基礎,後來又有很多周邊民族加入到民族融合的行列之中。國家是以地緣為基礎逐漸形成的,而民族則是以血緣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兩者概念不同,沒有理由認為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民族,或者一個民族就應該是獨立建立一個國家。民族的血緣內涵和文化內涵也一直在發生著變化,漢族如此,其他民族也如此。同一民族分屬不同國家的情況也同樣十分普遍,這是歷史的產物。在錯綜複雜的交往中,民族具有新的內涵與活力,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離開了多樣性,離開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就會失去不斷創新的基礎與動力。如果沒有與其他民族的聯繫與交流,她就不可能在歷史上產生那麼巨大的影響,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繁榮興旺的局面。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統一之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範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

有些政權的轄境可能在有些時期一部分在這個範圍以內,一部分在這個範圍以外,那就以它的政治中心為轉移,中心在範圍內則作中國政權處理,在範圍外則作鄰國處理。

在《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載《長水集續編》,人民出版社,1994年)一文中,譚先生又論述了確定這一原則的理由,他指出:「我們是現代的中國人,我們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的範圍。」「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範圍來限定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範圍。我們應該採用整個歷史時期,整個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我們認為18世紀中葉以後,1840年以前的中國範圍是我們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這就是我們歷史上的中國。至於現在的中國疆域,已經不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那個範圍了,而是這一百多年來資本主義列強、帝國主義侵略宰割了我們部分領土的結果。」

《中國歷史地圖集》

以中國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地圖集。譚其驤主編。自原始社會至清末,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20個圖組,共304幅地圖(插圖未計在內)。地圖全部採用古今對照。本圖集從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編纂,1982年起陸續出版了1-8冊是研究我國歷代行政區劃不可多得的資料!

《中國歷史地圖集》的歷史

1954年,毛澤東提議編繪一本歷史地圖。次年春,應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先生的推薦,譚先生應召到北京,負責改編、修訂清末楊守敬編繪的《歷代輿地圖》。由於工程過於浩繁,1957年初譚先生回到復旦大學,組織班子,進行《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纂工作,1959年建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室。1966年文革開始,譚先生作為「反動學術權威」關入牛棚,三年以後始恢復工作。1974年《中國歷史地圖集》始告完成,先出內部本,以後經最後修訂公開發行。

這部八巨冊的歷史地圖集,以歷史文獻資料為主,吸收了迄今已發表的考古研究成果,包括了我國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縣級和縣級以上的行政單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脈、山峰、運河、長城和海岸線、島嶼;除中原王朝,還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歷史上建立的大小邊疆政權,完整地體現了我國各歷史時期的疆域、政區、城市、重要村鎮和自然地理面貌。所有的地圖都以今天的地圖為底圖,分色套印,古今對照,並附有地名索引,便於查找。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八十年代初的歷史地理研究成果,被視為建國以來社會科學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數次得獎,復旦大學還以之作為禮物贈送來訪的美國總統及其他國家的領導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看現在的疫苗事件,不要忘記康熙爺是在中國傳播疫苗的第一人
不是軍人的吳京為何能調動40輛主戰坦克,3萬發子彈,專家:這一點無人能及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