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萬別小看那個內向的人。」

「千萬別小看那個內向的人。」

熊的借閱人生電台vol.117

本期特邀主播:應猶

在別人的故事裡,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聽書中人的故事,歷經千百種人生。歡迎來到「熊的借閱人生電台」。

今天熊爺幫大家借閱的,是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有「台灣心理學界總舵主」之稱的:王浩威的人生。

《晚熟時代》是王浩威集合二十餘年心理諮詢經驗的代表作。

書中針對年輕人所面臨的種種關於職場、住房、醫療等壓力,提出了一系列暖心而充滿希冀的減壓處方箋。

其中呢,他還對「內外向性格」進行了一番談論。

或許不少人曾因為內向而自卑,小看自己內向的性格;

熊爺認為,或許王浩威的這番談論,能讓大家意識到:

無論性格外向還是內向,我們都是不完美卻最美好的自己;

外向的人開朗活潑熱情,勇敢大方,而內向的人,也同樣擁有美好的品質:靦腆、憨厚、不出風頭、默默努力等等。

所以啊,千萬別小看了那個性格內向的自己,總有一天,他也會爆發出小宇宙呢~

文/

今日借閱人生的主角:

王浩威

在我還是小孩子的那個時代,小學還有一堂「說話課」之類的課程。

我記得每次上課時,老師必然先問有沒有同學要自願上台說故事。老師會說:「自願的請舉手。」

這時,同學們迅速將頭低下,唯恐被點名。

老師也理所當然地知道沒人會主動舉手,自然就開始點名,固定指定班上那幾個擅長在大家面前說故事的人。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音樂課。這就更令人困窘了。

沒有人要單獨主動唱完一首歌,頂多站起來帶頭髮個音就很了不起了。而且,這聲音通常還有些緊緊的,甚至會出現稚童不應該有的破音或沙啞。

在那個時代,上台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

現在的精神醫學或心理學裡,所討論的「舞台恐懼」,在那個時代是我們應該要有的美德。

那些急著舉手要表現、每次搶著上台的,通常會被告誡或暗示說要很被動地等老師點名,否則會被人們認定是「太愛出風頭了」,是一種不應該的行為。

性格的標準也是會改變的。人有性格,這個世界也有性格。

曾幾何時,當這個世界變得愈來愈外傾時,我們的性格也愈來愈外向了。

我曾聽一位社會學者朋友告訴我,近來社會學上有整個世界愈來愈外向的說法:愈來愈能夠表達自我、愈來愈強調人際關係、愈來愈追求主動。

我不知道這是哪位社會學者的說法,他原先真正的論點究竟從何而來?

不過,這樣的說法,確實讓我看到了這世界近十年,甚至二十年來的許多改變。

同樣地,在我們的社會裡,那些沒人舉手的音樂課或說話課,已經不再存在了。

最近電視的綜藝節目里,像《百萬小學堂》這個節目中,那五六個高年級小學生,不論男女,永遠高舉著手大喊「選我、選我」,似乎才是這時代小孩子的模樣。

內向曾經是我們的民族性格。

靦腆、憨厚、不出風頭、默默努力等,這些過去被推崇的美德,現在可以放在「內向」這個字眼下。

這同時是西方人眼中的華人民族性格,是默默努力的美德,也是「一群沒有面目的人」的負面刻板印象。

內向和外向這觀念,是由榮格正式引進心理學理論的。

在他之前,包括瑞士詩人施皮特勒、德國哲學家席勒和歌德,甚至是心理學先驅威廉·詹姆士,在他們著作中都曾提及這樣的觀念。

但是榮格確實是第一個將這一切發展成有系統理論的人。

在和弗洛伊德決裂的前後,卡爾·榮格撰寫了《心理類型》是要將性格加以類型化;

相反地,他想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沒有任何放諸四海皆準的準則。

在這基礎下,他才進一步討論個體化,這個他早期理論中最重要,也是弗洛伊德學說中付之闕如的理論。

在內傾、外傾(或內向、外向)的態度上,榮格指的內傾,是關心個人內在世界,善於自省且透過反省來發展想法、獨處自主的能力,個性實幹又聚焦深入,且寧願三思而後行。

這樣的人,不一定是獨行一匹狼,也不一定是害羞,雖然內傾者當中這類情形比例是比較高。

相對地,外傾者則較關注外界的人事物,善於運用外在資源,在工作和關係上採取主動,有廣泛興趣,而且通常是先做了再說。

同樣地,他們不全是喜歡社交,也不一定是熱情的。

//

「內向從來不是劣勢,

它是一個禮物。

它讓我觸摸到

每一個人內心柔軟的角落,

它讓我傾聽夜風流水的語言。

//

每周一到周五十點半

在熊的借閱人生電台

用耳朵聽見書中的千般人生

咱們下期不聽不散~

本期圖片:Tishk Barzanji;

結尾音樂:朴樹《獵戶星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谷聲熊 的精彩文章:

2018最新男友標準曝光,滿60分就嫁了吧
逼自己養成這些習慣後,我變聰明了

TAG:谷聲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