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個人「鋼琴課」,美國琴童如何邁入精英社交圈?

三個人「鋼琴課」,美國琴童如何邁入精英社交圈?

Polk教授和楊方燧雙鋼琴演奏

19世紀中葉,空曠寥落的紐西蘭海岸,美國少婦艾達帶著9歲的女兒和一架漂洋過海來的大鋼琴,嫁給了美國殖民者斯圖爾特。由於運琴到家路途艱難,斯圖爾特便將鋼琴遺棄在了海灘上。艾達為此痛苦萬分。自小喪失說話能力的她,鋼琴是她唯一宣洩情感的出口。於是,她經常帶著女兒去到海灘,面向大海瘋狂地彈奏鋼琴。狂風暴雨般震憾的琴聲打動了當地土著喬治?貝因。貝因用自己的一塊地從斯圖爾特手中換取了鋼琴,並千辛萬苦將它運回自己家中。從此,為了彈琴,艾達開始每天去貝因家給他上鋼琴課……一份凄美狂暴的愛情由此滋長。

2018年6月的北京夏夜,施坦威之家音樂廳,一場3個人的「鋼琴課」正華麗上演。

舒曼的《大衛同盟舞曲》、肖邦的《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李斯特的《狩獵》、盧托斯瓦夫斯基的《帕格尼尼變奏曲》、巴赫《羊兒安靜地吃草》……當一曲曲或優雅或激越或歡快或憂傷的鋼琴曲在演奏廳流淌、迴旋,本場音樂會的3名藝術家也漸被熟識。

他們是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博導、美國鋼琴家喬安.波爾克(Joanne Polk)女士,以及Polk教授的兩位高徒、青年鋼琴家楊方燧先生和周雨婷女士。在這場名為《施坦威藝術家 Joanne Polk與楊方燧、周雨婷雙鋼琴音樂會》上,3位鋼琴家奉獻了他們獨奏和雙鋼琴的精湛技藝。

Polk教授在演奏

楊方燧演奏中

周雨婷演奏中

音樂會後,3位藝術家接受了華夏時報記者的採訪。楊方燧更講述了美國音樂學院預科班琴童,如何晉階平台、一步步踏進精英交際圈的秘籍。

三個人的鋼琴之旅

Joanne Polk早年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本科及碩士)及曼哈頓音樂學院(博士)。醉心於音樂世界的她,專輯曾被格萊美音樂獎提名,並榮登全美古典音樂暢銷排行榜第一名。Polk還致力於錄製美國本土作曲家作品,施坦威旗下唱片公司為其錄製的最新專輯已於2017年9月發行。

旅美青年鋼琴家楊方燧,畢業於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表演系。師從Polk教授的他,曾是一枚妥妥的「理工男」,並有過矽谷工程師的簡短經歷。楊方燧將這段時期描述為「將手指技術問題工程化、標準化的時期」。

但夢想的種子其實早已種植心田。和眾多小琴童一樣,楊方燧5歲開始學習鋼琴。其時的他,對鋼琴有一種本能的痴迷,不讓他練琴,會激怒他。但天性自由、叛逆他,並沒有順勢走上音樂之路,而是考取了加州州立大學聖何塞分校工程系,隨後成為一名工學碩士。

當無數人的夢想漸漸遺失在奔波的路途,楊方燧卻成為重拾少年夢想的幸運者。26歲那年,楊方燧放下周遭一切,毅然投考音樂學院研究生。回到鋼琴的這一美妙時刻,被他描述為「在自己生活、生命中佔比最高」的河流中。

在訇然開啟的音樂之旅中,楊方燧珍視而勤奮。一路走來,他收穫了第24屆美國音樂公開賽協奏曲高級組第1名、獨奏高級組第2名,其個人獨奏音樂會更遍及美國、中國、俄羅斯、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等各國。而他傳奇的個人經歷,也讓他獲贊「鋼琴家裡的工程師」。

演奏風格粗狂豪放的周雨婷,也是Polk教授的得意門生。她既是曼哈頓音樂學院的音樂藝術博士生,也是該校本碩生鋼琴助教,同時是摘得國際獎的鋼琴家。

在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古典音樂和鋼琴演奏是非常普遍的藝術修養之一。而在中國,這個曾經是西方古典音樂荒漠的國度,如今正蔓延著一場狂飆突進式的音樂風暴。統計顯示,約有4000萬青少年在學習鋼琴或小提琴。業內人士更認為,目前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處於最好的時期,欣賞、學習和從事西方經典音樂的人數,是一個非常龐大數字,愛好且深有研究的樂迷更不可勝數。

涌動在中國社會量級增長的「鋼琴熱」,讓大洋彼岸的楊方燧深受觸動。今年5月,他和周雨婷邀請自己的兩位老師,教專業課的Polk教授和音樂史的Jeffrey Langford一起來中國巡演。Jeffrey Langford是曼哈頓音樂學院助理院長、音樂歷史系主任,也是Polk教授的親密愛人。

巡演行程為期16天,遍及台北、廣州、深圳、杭州、北京等地。兩位老師所到之處,和音樂學院、大學師生開設大師課、音樂講座,Polk教授還在主要城市,與楊方燧、周雨婷繼續著3個人的鋼琴巡演。

在北京施坦威之家的獻藝,是他們3位今年夏季在中國舉辦的最後一場雙鋼琴音樂會,也是他們一致認為的近期「最滿意」的一場音樂會。觀賞當晚音樂會的,有駐外機構的官員、有大學生和媒體記者、有學鋼琴的家庭主婦,更多的則是年輕的父母和他們學鋼琴的孩子。

3位演奏者與觀眾合影

美國預科琴童的精英社交

音樂,從孩童開啟的理念,催生了中國音樂培訓產業的爆髮式增長。相關機構預測,2018年,中國整體藝術培訓市場產值會達到800億元,而鋼琴培訓是其中尤為重要的部分。不僅各種類型的鋼琴培訓機構、工作室和家庭教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資本也開始進入鋼琴培訓行業。在大中城市的中小學,每個班學鋼琴的孩子多則七八名,少則二三名。城鎮家庭鋼琴的擁有量超過800萬台,一些中產家庭甚至擺放著為演奏會定製的鋼琴。學習和演奏鋼琴,被很多中產人士視為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基石。

在談及因何機緣開啟巡演、加入鋼琴培訓產業時,楊方燧闡述了自己的理念:鋼琴演奏發展到今天,是大師們的學派代代相傳的結果。如果鋼琴家們不開展教學工作,那就不存在所謂「名師」,更沒有「高徒」了。如今,美國、俄羅斯、歐洲各國的許多著名音樂學院,都對17歲以下的琴童開設預科班。「我希望中國的更多琴童,能在幼年,有更多的機會進入這些音樂學院的預科班學習。這樣既能有一個精英的平台和社會圈子,也可以全面、客觀地了解世界各國最前沿的藝術教育理念。」

對於國內的鋼琴熱及其培訓模式,楊方燧也表達了自己看法。「首先,鋼琴熱是一件好事!但琴童必須明確自己學琴的目的。學琴可以是為了培養音樂涵養,也可以是為了培養一種愛好。」

但他也表示,中國目前的鋼琴培訓模式,大體上還不夠規範。「很多時候,小孩只有在進了音樂學院的附中、附小以後,才能接觸到更好的老師和更規範的教學方式。更多時候,家長們則盲目追求考級。這樣有時確實能為小孩提供一種學琴的動力,但有時卻南轅北轍,讓琴童遠離藝術教育的正確軌道。一味追求考級,結果長時間反覆練習考級曲目,不顧基礎的培養,也不管興趣的保持,最後拿了一張考級證書,就不再繼續練琴。」

楊方燧對這樣的半途而廢,深感痛心。「因為長期的練琴,將隨著孩子的放棄而付諸東流。而那一紙考級證書,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他認為健康的培養模式,應該是孩子們能真正學到鋼琴的技巧,並在學琴過程中開發大腦、小腦,鍛煉思維能力,提高記憶力,培訓精確、敏銳的協調性,以及通過音樂精細要求,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高情商。

對此,楊方燧以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音樂培訓教育為例。「在美國,各階層都很注重藝術教育。越是高層人士,越注重音樂的精英教育。中層家庭,通常會希望小孩能考上美國音樂學院的預科班,進行大學前的藝術培養。上大學以後,學生通常會自己決定未來的方向。而美國的音樂學院預科班,對重視藝術的家庭是很友好的。一旦進入預科學校,學生們會有很高的平台,和精英的交際圈。預科班的學生上大學之後,他們在預科班的學習經歷,將成為未來高等教育錄取時的重要參考項目。這一點在名校錄取中,體現得更加明顯。即便學生們此後不選擇從事音樂專業,曾經的音樂學院預科班經歷,也都是他們的一塊分量很重、位置很高的墊腳石。

最後,對於中國海量的鋼琴學子,楊方燧也以自己的經驗和技巧直言相告。「最寶貴的經驗就是:踏實、勤奮、動腦。因為不踏實是什麼事都做不成的;勤奮是練琴的基本心態;彈琴是一種腦力遊戲,大腦控制邏輯,小腦控制動作的協調性。動腦,是彈好琴的基本條件之一。」(主編商灝 編輯嚴葭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時報 的精彩文章:

中興通訊出口禁令部分解禁 暫時放行一個月
「老舵手」雷軍再做慎重選擇:小米集團暫緩CDR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