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獻之小楷,這樣寫才好看!

王獻之小楷,這樣寫才好看!

特邀改評人

楊耀揚

中國書協楷書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書協主席團委員兼

楷書委員會、草書委員會副主任

2008年度書法報·書法海選

「蘭亭諸子」獲獎書家

李貞博作品評語:此作筆意流暢,性格才情向外生髮。一個人的性格和才氣,是學習藝術至為寶貴的財富。所以董其昌說:「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俗,自然丘壑內營。」觀此作,拙見以為作者有這方面的才情表現,細說大約有三個方面:一是不拘小節,少有瞻前顧後。因膽氣較大,所以字的結構也較大;二是筆勢用得很好,點畫之間來來往往看不到遲滯之筆;三是雖然性情外張,但通篇氣息還是文靜氣安。

李貞博 楷書臨王獻之《十三行》條幅

規格 70cm×34cm

此作不足之處在於:

一、筆法上,長豎、長撇的起筆,幾乎見不到在發筆處有停筆折翻痕迹的輪廓出現,作者僅僅是依靠筆鋒觸紙的良好彈性,自然本能地漸漸回到中鋒行筆的狀態。

二、章法上,作者還不知「擔夫爭道」的揖讓關係(數十擔夫,相遇於途,或讓右、或避左。雖彼往此來,前趨後繼,而不會相碰相撞),此作有太多長線點畫,不顧鄰居感受,左突右沖。當然界格線打得太窄也是產生此弊的直接原因。

其他不足處還有:墨汁寫在硬紙上,黑處發亮,舊氣頓減;印章太細巧,鈐在一旁,分量不足,顯得孤單。

楊耀揚示範作品

臨王獻之《十三行》小品

規格 52cm×33cm

《十三行》之妙在三布白

王獻之《十三行》一入眼,即讓我們感覺到體勢開闊。顏真卿的大局,讓我們讀到的是忠義大氣,而王獻之的開闊,讓我們感知的是應風而起的風姿疏朗。《十三行》的章法布白可謂古今楷書第一。

清蔣和說:「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十三行》之妙在三布白也。」「字中之布白」,即言字之結構耳。顏真卿的撇捺波拂不出範圍之外,而《十三行》有許多字呈米字形散開,但是即便散開,中宮仍然有寬綽的餘地,點畫再多的字,王獻之都能在中宮優雅從容地寫好每一筆。至於那些散開的點畫伸展得很長,如行雲流水般,皆是飛動的形態。

「逐字之布白」,即言字與字之間的關係耳。《十三行》的字距粗看似乎差不多,但我們可以發現,下一個字第一筆是從中間起筆的,如帖中第7行的「感」字,第一筆是「撇」,其「戈鉤」離上面一個字近。第10行的「疇」字也離上面的「命」字很近。反之,帖中第10行的「哀厲而彌長爾迺眾」,第一筆大多從上面開始寫的,字距就離得比較遠點。

王獻之楷書《十三行》拓片

由此可知,王獻之對於位置的經營「無意於佳乃佳」。還可以發現的第二點是,「或攢翦而齊整,或上下而參差」(楊泉《草書賦》語),點畫差不多者齊整,差多者則參差;若兩字連續有散開形成長線條,則第三字即便可施長線條,也會收縮齊整。反之亦然。仔細觀察,《十三行》雖是楷書,但字的大小和點畫的粗細也像他的行草書一樣,始終在變化。

「行間之布白」,即言行與行和通篇之關係耳。《十三行》的行距和字距頗為相近,儘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玲瓏美感。《十三行》中,如因筆畫多而連續兩三字寫大了,那麼它的左右鄰居就會「或讓右,或避左」;哪怕是兩行並行,這個地段都出現稍大的字,但它們彼此往來,也不會相碰相撞。對於《十三行》的章法體勢,包世臣的一段話講得最為絕妙:「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十三行》通篇關係都是血緣親情啊。

據說,王獻之好寫《洛神賦》,在宋代還有兩幅墨跡,至明清已是音訊全無。萬幸當年都有刻石,留下13行250餘字,讓我們今天還能讀到唯一碩果僅存的王獻之楷書巨制。後人評價《十三行》有「天下法書之冠」「行世小楷無出其右」「章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等評語,筆者以為把王獻之楷書《十三行》譽為「天下第一楷書」也不為過,王獻之和《十三行》都無愧於這個歷史稱號!

更多內容

請訂閱2018年下半年

《書法報》

點這裡,就這裡

GIF

總監丨崔鑫

編輯丨歐陽媛 蒙言

見習丨游婧

供稿丨2018年《書法報》第30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1985年,一位太監引發的書法盛宴
美女書法博士,解讀黃庭堅大草!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