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龍是人們賦予諸多理念與功能的神物,其在中華大地上無疑是最具特色的人文符號之一。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渦雲地四龍鏡 直徑15.2厘米 重178克


渦雲地四龍鏡 直徑15.2厘米 重178克

「手繪有翼」之龍紋僅見於此鏡,其圖案有遠古岩畫之風,4個龍紋風采各異,因徒手繪之,而呈現出隨意、自由、活潑的形態,與眾不同的是在龍紋身上加上了一對翅膀,可說明,秦人最早所制的作為圖騰崇拜的龍紋應有翅膀,這樣會利於龍的飛、躍、翻、騰。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有翅膀才能飛。

在出土的秦鏡中,似乎只有在早期出現了手繪的有翼龍紋,後世大量的龍紋沒有了翅膀,則是更多地賦予了「神化」的概念。這似乎是一種創作思想上的「進化」,猶如《莊子·逍遙遊》所云:「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其中所指出的列子雖然可以「御風而行」,但是,「猶有所待者」,就如同初期之龍形帶有雙翼,而後期免去龍翼,反而更添幾分神力。

「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飛天」之龍是先民們首先對龍的想像,故而,將龍繪有兩翼能飛天潛淵者,並非難事矣。常言道:「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其語出自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人們以「九」喻「多」,將龍的多樣性特徵概括出來,既直觀又生動。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素地八龍鏡 直徑22.3厘米 重356克


素地八龍鏡 直徑22.3厘米 重356克

此鏡主紋飾為4組,每組2龍。左龍頭部側視,張口做長吟狀,豁然可見龍牙尖銳,較之右龍,左龍造型雖稍簡潔卻更加舒展。比較可知:右者如尋覓同伴,左者若回首召喚;右者(似蜥蜴)虯曲匍匐取其態,左者簡潔舒朗取其勢。兩龍交相輝映,可見秦鏡紋樣之美輪美奐,皆在於毫釐之間的匠心運作。秦人將具象演化成抽象的龍形象,無疑是紋樣造型法上的突破與貢獻,如此精美的龍紋,堪稱「絕代雙蛟」。有觀點認為,龍分雌雄,此鏡或有此意。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渦雲地寬弦八龍鏡 直徑17.8厘米 重247克


渦雲地寬弦八龍鏡 直徑17.8厘米 重247克

此組龍紋線條遒勁粗壯,龍頭、龍身均上視,龍肢之上的龍爪線條剛健、分明,與蜷曲的龍身之間的「渦紋」的處理方式相呼應,既有裝飾效果又起到了調和畫面氣氛的作用。有趣的是,這類上視紋飾只是出現在秦鏡問世的初始時期或末尾的秦漢之際。《淮南子》中將龍之衍生萬物者一一道來,龍邪?蛇邪?蜥邪?統統為秦人所用,所創造出的便是似龍似蜥的形象,用巧妙的造型手法,呈現一種抽象的「不似」之美。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秦人有崇龍傳統,《史記·封禪書》云:「秦始皇既並天下為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蟥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白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馬王堆漢墓帛書《二三子問》又云:「曰:龍大矣。龍既能雲變,又能蛇變,又能魚變,飛鳥昆蟲,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賈誼《容經》再云:「龍之神也,其惟飛龍乎? 能與細細,能與巨巨,能與高高,能與下下。吾故曰:龍變無常,能幽能章。」如此這般,用以喻指龍之變幻的文獻數不勝數,充分將龍的神秘性與多變性闡釋出來。秦鏡毫不吝惜地使用各種形態來表現龍的變化,亦能印證文獻之述。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雲雷地三雷三龍鏡 直徑19.7厘米 重572克


雲雷地三雷三龍鏡 直徑19.7厘米 重572克

明代周是修《畫龍歌》有云:「雲如車輪風如馬,雷鼓砰訇電旗奓。其中踴躍何爾為,無乃蜿蜒作霖者。」觀此組龍紋,龍首在右,龍尾在左,整體造型猶如升騰之龍。龍首側視,以陰刻線繪出龍目;龍口張開,露出數顆龍牙,下頜繪有成束的龍鬚;龍首後方有三角狀龍耳,並輔以小渦卷紋,顯得活潑可愛;龍頸之下的龍軀以狀如藤蔓的線條組成,其上可見龍肢、龍爪。此龍紋中部可見一組菱雷紋,龍身彷彿在雷區下方穿行而過,若詩中所寫「雷鼓砰訇電旗奓」,將人們崇龍心態——期盼施雨降霖的願望,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雲雷地三雷三龍鏡 直徑17.3厘米 重353克


雲雷地三雷三龍鏡 直徑17.3厘米 重353克

此組龍紋的布局頗有「對角線構圖」的原則,龍首在左,龍尾居右,龍軀中部自右向左越「雷區」而過,兩側龍下雷上,中間龍上雷下。龍首回顧,張口似作龍吟;龍軀以抽象的渦紋、盤曲的線條構成;其上可見數龍肢,皆以不同形態、方向描繪,彷彿神龍騰空飛入雲雷之中,旋即穿行而出,龍肢、龍爪動態各異,具有飛動之感兼奔放之姿。

上古神話中,龍為雨神。對於早期農耕社會的華夏民族來說,龍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神物。神龍在騰雲致雨的過程中常常會伴有雷電,先民們通過觀察自然,同時賦予龍紋另一個具象的組成部分,那便是「雲雷紋」或「菱雷紋」(菱紋邊折線喻意閃電)。秦鏡中有相當多的龍紋與雷紋共處:有的是穿雷而過,有的是將穿未穿,有的是龍雷連體,有的是龍雷共形。這些圖形皆將龍與雷的密切關係加以具象化,使之能夠通過畫面得到清晰的感知。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渦雲地圈帶四龍鏡 直徑10.2厘米 殘重69克


渦雲地圈帶四龍鏡 直徑10.2厘米 殘重69克

儘管這是一個殘鏡,卻因其龍紋圖案的「上視角度」而顯得珍貴。鏡中龍頭上視,總體呈現「怒目騰飛」之狀。龍身簡潔,圖中只顯示了右前肢與右前爪。在問世年代上,四乳與疊壓圈帶為西漢早期鏡特徵,而渦雲地紋與金字塔三弦鈕卻又是秦鏡遺風。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渦雲地四乳螭龍鏡 直徑13.8厘米 重175克


渦雲地四乳螭龍鏡 直徑13.8厘米 重175克

此鏡原該威猛的龍紋,這裡竟出現了嬌柔之態,當可謂「雲中嬌客」也。

東漢劉琬《神龍賦》云:「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隱則黃泉,出則升雲,聖賢其似之乎!」賦中所言儘是龍之德行,將其屈伸變化、下隱黃泉、上升青雲的動勢與姿態與聖賢相比德,將龍賦予了聖德之性。可見,古人崇龍,既崇威嚴,又崇德性。而龍之性中,確有靈動、美好的一面,此鏡可見一斑。

西晉傅玄《龍銘》:「麗哉神龍,誕應陽精。潛景九淵,飛曜天庭。屈伸從時,變化無形。偃伏汙泥,上凌太清。」東晉堪輿學家郭璞《燭龍贊》:「天缺西土,龍銜火精。氣為寒暑,眼作昏明。身長千里,可謂至靈。」神龍之變在乎人之靈,在方寸之間的秦鏡中,先民思想的變化無際悉數得以體現。



原文作者:王綱懷 安夙

原文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5月刊《秦鏡中的奇異龍紋》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中國收藏》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千姿百態:銅鏡上栩栩如生的龍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岳飛被殺後,後人逃到韓國,如今眼含熱淚前來中國祭祖!
後唐唯一沒「差評」的伶人,打了皇帝耳光還重賞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