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南懷瑾:一切修行,都只是3個字

南懷瑾:一切修行,都只是3個字

授權圖片 | 呂志耘 攝

國學大師南懷瑾認為,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善護念」這三個字出自《金剛經》,意為「好好地照應你的心念」。佛學中,一呼一吸之間稱為「念」。心是本體,念是發自心的瞬息間的活動。

《金剛經》中說:「一念初起,無有初相」,一念之起,一念之落,只在瞬息之間。善惡之別,也就在一念之間。

三字本為佛家語,其實也涵蓋了一些儒道的修養方法,現仍可以將這三字作為修行之綱目,在日常生活中化用、體會,運用於修身養性之中。

真正的修行,在心上

《六祖壇經》中說:「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西遊記》中孫悟空對唐僧說:「若師傅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真正的靈山,應在心裡求。

佛家之佛、儒家之聖人在外表上與外人無差異,平日里所做的事也是日常瑣事,與常人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內在的心。「善護念」,就是修得聖人之心的工夫。

其實這功夫簡單至極,不需多麼高的天分、多麼精明的頭腦,不用窮經皓首式的苦讀,只要在日常生活小事上磨練,管理自己的「念」。

朱熹認為天理(合理的欲求)與人慾(過度的慾望)是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關係,對生髮出的「念」要有控制力。

「初學者則要牢札定腳,與它捱得。捱得一豪去,則逐旋捱將去。此心莫退,終須有勝時。勝時甚氣象。」

「捱」字形象地說明了如何「護」念,只要捱過那些不正之念,終能讓此心純正。

王陽明也有類似觀點,認為人人皆有良知,只是聖人能保全良知使之不受蒙蔽,要有「兢兢業業,亹亹翼翼」的態度來控制自己的「念」,做修養工夫。這也是一種「學」,放鬆不得。

因此,要修得聖人境界的心,需在「護念」上時常保持保持謹慎。

去惡念,清雜念

「念」,發自自己的心,念的產生往往難以控制,但在念頭生髮之後,可以自己決定「留」還是「除」。

善護念,需要剋制惡念。

佛心的要義之一為慈悲;孟子認為人性本善,生來就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作惡之人的種種惡行,根本在於其心中惡念之生長。只要能遏制惡念,人生也會轉變方向。

清除雜念,專註當下。

王陽明曾說道:「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說的就是常日里的重重雜念。

雜念比惡念更普遍,雖談不上害,但總會悄然撥亂自己的心。

比如,在做事時,抬眼看到了手機,目光與之碰撞出火花,想玩的念頭也就滋生出來。或者,在工作中,突然一念襲來——中午吃什麼,周末去哪兒玩……然後心被念頭拽著出去遨遊,拋下了當前之事。

這些雜念很細碎,也沒什麼大不了,只是如白壁上的點點瑕疵。但若能盡量去克制,將無來由冒出的雜念抑制住,當下之事可能會做得更完美。

要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時,有時總會冒出「如果做不好被別人嘲笑怎麼辦」這種念頭。其實,只要下定決心,將心思專註於當下之事上,雜念自消,更易功成。

善護念,無所住

「善護念」的下半句是「無所住」,也就是說「善護念」的更進一步,其實是「無念」,任念頭自然流動,不令其留滯於自己的心上。

有時會產生要「護念」的念頭,這個念頭本身其實就是雜念。有意識地想去求得寧靜,反而更加不寧靜了。

莊子曾說過:「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心如明鏡,一個個閃過的念頭,任它自然去留。

《壇經》中也說:「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這也近似於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確是修養的極高境界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修行無止境,常存對更高境界的嚮往,最重要的還是從「善護念」的點滴做起。

· 儒風生活館嚴選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健康出汗,才是夏天最好的養生,教你6招!
世界名校的百年校訓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