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49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49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145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註解:

這種情況的前提和上一章是一樣的,感冒和經期同時出現。這裡是陽明證,「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這幾個證前面解釋過多次,就不重複了。因為經期的緣故,這是「熱入血室」,也就是熱與血互結,而不是承氣湯的熱與腸內宿食互結,選方的話可考慮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

如果不讓胃氣和上二焦受邪受傷,氣血能集中力量在下焦祛瘀,就會自愈。

以上幾條都是在講外感和經期同時出現的情況怎麼認識和處理,通過這幾個條文我們可以分析出氣血的運行規律,哪裡有邪氣,氣血就往哪裡匯聚,去排那個邪氣,這是人體的應激機制。如果疏通不及,便會邪與氣血互結而成實邪;而相對缺少津血空虛的地方,也會發生相應的癥狀,比如譫語,這是大腦用興奮在爭奪氣血。

如何才能領悟到《傷寒論》條文後面的人體運行規律和組方原則?在初期只能是笨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通過對原文前後聯繫無數次的閱讀理解比對,條文中的蛛絲馬跡就會漸漸清晰起來。比如以上這幾條,讀多了自然就能領會條文後面隱藏的人體規律。脂評《紅樓夢》里有一句話:「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意思是哪怕相隔一千里,只要灰上面留有細微的痕迹,你也能知道這條蛇是從千里之外什麼地方來的。讀《傷寒論》要從仲景的文字里找依據找聯繫,絕不自己附會,生造和臆斷。

領會人體的運行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打坐,通過打坐來內觀。從醫學上來講,這是探究生命內在未知層面的一種極好的方式。經絡的運行,真氣的流轉都可以在打坐內觀的時候感知到。古人慣行此道,現代人都不修行了,也就不能再理解古人,反斥之以迷信。

中醫是實踐學科,先切實地去研究去領會,再應之於臨證,所謂進一寸有一寸的驚喜,當你一步步看到自己臨證效果有提高的時候,當你以前不能治好的病現在能治好的時候,你就會在心裡和兩千年之前的張仲景會心一笑,這就是學醫的快樂。

原文:

146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 一兩半(去皮) 芍藥 一兩半 黃芩 一兩半 人蔘 一兩半 甘草 一兩(炙) 半夏 二合半(洗) 大棗 六枚(擘) 生薑 一兩半(切) 柴胡 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人蔘湯,做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蔘作半劑。

註解:

這個方子事實上是柴胡桂枝各半湯。我們之前說過,三陽合病是治從少陽;太陽陽明合病是先表后里。少陽陽明合病可同治,就是大柴胡湯,同樣道理,少陽太陽合病也可以同治,就是柴胡桂枝湯。

「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這是太陽病。這裡的「微」子可以理解為微少的意思,後面的「微嘔」也是這樣。《傷寒論》的行文里,單獨出現「微」字,是指脈微;如果「微」字作為定語,那就是微少的意思。

「微嘔,心下支結」是少陽證。

這個方子是少陽和太陽中風的合病;如果是和太陽傷寒的合病,也可以合麻黃湯;如果是和太陽溫病的合病,可以合生石膏。小柴胡湯合生石膏這個方子用得很多,因為小柴胡湯本來就是有上熱的,上熱嚴重可以再加生石膏。

原文

147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柴胡 半斤 桂枝 三兩(去皮) 乾薑 二兩 栝樓根 四兩 黃芩 三兩 牡蠣 二兩(熬) 甘草 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註解:

這是個運用很廣泛的方子,很多經方家把它歸入治厥陰病的方子。所謂厥陰病是治嚴重的上陽下陰,陰陽離絕之證的(正常的人體狀態應該是上陰下陽)。照這樣來看,說這個方子治厥陰病是不妥的。我們可以對比後面厥陰篇的主方烏梅丸方來看看。烏梅丸方中有黃芩,黃連清上熱,有附子溫下寒。黃連苦降最酷烈,附子溫下昇陽力最雄,這才能翻轉陰陽,治陰陽離絕。這個柴胡桂枝幹薑湯雖然也有黃芩清上熱,克黃芩比黃連苦降之力太輕;至於乾薑,只是溫中而已,談不上溫下寒。所以這個方子並不擅長治上熱下寒。從方中有大量的滋陰葯斂陽來看,這個方子還是治津液虛的少陽證的,可以作為少陽證向厥陰證的過度方來用。

看過很多經方派的醫案,用這個方子治典型的上熱下寒收效是很緩慢的,有時候十幾劑下去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這個方中有桂枝,也可以理解為治津液更虛的少陽與太陽的合病,上一個方子柴胡桂枝湯是治普通的少陽和太陽合病,從行文上而言也比較說的通。

來看條文。首先看「已發汗而復下之」,這一句是指向津液虛了。

「胸脅滿微結」,這是少陽證。

「小便不利」,柴胡證本來就有上下不通,津液不得下則小便不利;這裡再加上津液虛,小便自然更少了。

「渴而不嘔」,這裡有上熱,也有津液虛,渴會比一般的半表半里證更明顯。嘔為胃上逆,不嘔說明中焦痞塞不通並不嚴重,所以不用半夏消痞降逆。

「但頭汗出」,汗出是太陽中風證,只是頭有汗,是因為津液虛了,能量不能全面達表,只能頭部出汗。

「往來寒熱,心煩」,這是少陽證。

從病位上來說,這是以少陽證為主的,太陽證為輔的。所以有柴胡也有桂枝,從陰陽上來說,是津液虛,且胃虛而有上熱,所以有乾薑,甘草溫中救津液,也有栝樓根,黃芩滋陰清熱。

這個方子有味新葯栝樓根,也就是天花粉,用的量比較重,用了四兩。天花粉陰潤補津液,天花粉合牡蠣是一個止渴的經方,牡蠣是收斂浮陽的。

這裡既有溫中的救津液,也有清熱養陰的救津液,說明這個方子是以津液虛為主治的。少陽向厥陰過度的時候,若口渴並不明顯,可以將方子里的天花粉減輕。表證不明顯亦可去桂枝。

栝樓根是栝樓的根部,晒乾了色白多黏質。色白則入肺,也就是入上焦;多黏質則滋陰。這個葯在經方里主要是用於虛熱證的補津液,比如後面的痙病。《神農本草經》里對這個葯的解釋主要是三個方面:消渴,煩熱和補虛。後世的醫書說這個葯的寒涼作用類似於石膏,只是多一個滋陰的功能,可用於虛熱證的解熱。

《傷寒論》部分藥物劑量換算備註:

1斤=16兩=248克=液體250毫升

1兩=24銖=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吳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強烏頭1枚小者=3克

強烏頭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約15克

瓜蔞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實1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俠醫世家 的精彩文章: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20

TAG:俠醫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