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慶祝八一|人民軍隊是如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

慶祝八一|人民軍隊是如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

原標題:慶祝八一|人民軍隊是如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



從1927年南昌起義開始,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共軍面臨的基本鬥爭態勢始終如一,就是敵人無論在裝備還是人數上,始終都處於優勢地位,而共軍始終處於裝備低劣、缺乏重火力支援、而且人數不佔優的情況下作戰。更重要的是,對共軍來說,一直到建國之前,除了後勤糧秣可以從根據地獲取一部分之外,彈藥的主要來源始終主要來源於繳獲。

這種條件下,共軍的選擇其實是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儘可能打殲滅戰。只有成建制的有效殲滅敵人,才能獲得敵人的輜重、彈藥等後勤物資來補充自己。


因此,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開始,共軍就基本上確立了這個戰術指導原則,即傷敵十指,不斷斷敵一指。哪怕是在戰略態勢上處於被包圍狀態,也必須尋找戰機,成建制的圍殲敵人一部,來獲取補充。這一點,相對來說,中央蘇區紅軍執行得更明確,也更好,而四方面軍的戰史中,擊潰戰的比例要更高一些。


這種戰術指導思想導致的結果就是,共軍的作戰水平不僅取決於自己,很多時候也取決於敵人。敵人的水平越高,共軍成長、提高和發展得也越快。井岡山時期,共軍的主要敵人是地方雜牌軍,發展壯大比較慢。之後發展到主要和地方軍閥作戰,發展速度開始加快。中央軍來了之後,共軍發展壯大速度更快了。這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敵人的水平越高,意味著後勤補給物資越充分,越多,紅軍獲得的繳獲也就越多,發展起來也就越快。


這個戰術指導思想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共軍對戰場主動權的重視是空前的,始終要保證自己能夠在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只要能夠把敵人調動起來,共軍就有機會取勝。所以,共軍特別重視運動戰,也就是這個原因。只有敵人動起來,就會出現步調不一致,有的敵人突前,有的敵人落後,共軍就可以抓住其中一部予以殲滅。所以,共軍哪怕是進行戰略防禦,也要進行戰術上的主動出擊,來打破敵人的戰略計劃。

所以,共軍最怕的敵人是兩種,一種是無論紅軍如何調動,就是堅決不上鉤,寧可推進速度慢一點,也絕不突出冒進,比如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國民黨中央軍雖然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但在戰場上始終以防禦態勢,層層構築堡壘,逐步推進,就是不肯走出堡壘線和共軍野戰。第二種就是馬家軍那種,機動性比較強,而且主要是不攜帶後勤物資的,有機會就來打一下,沒有機會就跑得遠遠的。所以,在共軍戰史上,第五次反圍剿和西路軍是兩次教訓沉重的失敗經驗。


那麼,在這種戰術指導思想之下,又始終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共軍就逐步形成一個的作戰套路,也就是所謂的人海戰術。


稍微看看共軍戰史就可以理解,敵人口中共軍所謂的人海戰術,往往是被殲滅部隊的漏網之魚的回憶敘述,而從友鄰部隊的角度看,完全不是人海戰術。共軍一般的做法是,在運動戰過程中,一旦發現有一部敵人從敵人整體戰線中突出或落後,就形成了戰機,共軍就會通過迂迴、穿插,把這部分敵人包圍起來,進行殲滅。


但在這種情況下,共軍在戰略上仍然是處於被包圍、壓制的狀態,而這些突出或落後的敵人部隊往往距離敵人整體戰線或友鄰部隊並不是太遠,正常情況下都是友鄰部隊一兩天之內就可以趕來救援的。這樣,留給共軍殲滅的時間就不多,必須集中三倍於、五倍於甚至十倍於敵人的兵力,迅速、乾淨的殲滅敵人,不給敵人留下增援的機會。與此同時,共軍還必須安排一部分部隊來阻擊敵人的增援部隊。而這種部隊承擔的戰鬥任務一般就非常之重了,一旦他們的防線被突破,之前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反而陷入被優勢敵人包圍的境地。


在這個意義上,從被殲滅的敵人的角度看,共軍確實是人海戰術,以絕對優勢兵力來形成壓倒性的優勢,以儘可能短的時間乾淨徹底的消滅被包圍的敵人。但同時,共軍擔任阻援任務的部隊面臨的則是敵人的人海戰術,只不過,絕大多數情況下,共軍的阻援部隊都不會被敵人消滅,防線很難被突破,而被包圍的敵人則很少能夠突圍而去。

這種戰略戰術在國內戰爭中,共軍演練得非常成熟,可謂無往不利。所以,那些動不動說共軍人海戰術的人,應該先反思一下,為什麼會落入共軍的人海之中去。


但在抗戰時面對日本人的時候,在朝鮮戰場上面對美國人的時候,卻不靈了。為什麼?


這就是共軍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前絕大多數情況下的的第二個特點,武器裝備始終比敵人差。熱兵器戰爭時代,火力是戰場勝負的重要因素。但共軍從建軍開始,一直到朝鮮戰爭結束,始終面臨的情況卻是重火力不足。


稍微翻翻共軍的戰史和回憶就知道,無論紅軍時期、抗戰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重火力不足始終是影響共軍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中央紅軍時期,上戰場的人中,三成沒有槍,只能扛著梭鏢、大刀上戰場。要有武器,得自己到戰場上去繳獲,從敵人手裡奪。就七成的人有槍,但還不是所有有槍的人都有足夠的子彈,一般而言,戰場上的紅軍有槍的人里,平均每個人每戰只能帶五發子彈上戰場。

抗戰初期,因為有國民政府配發的槍彈,配發給一個團的槍彈,一個師的人勻著用,也還湊合。到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之後,基本上也不給配發槍彈了,只能從日本人手裡奪取武器槍彈。而日本人的一個特點是,在失去戰鬥力的時候,會損毀槍械武器,不留給你。


熱兵器時代的戰爭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在敵人接近之前就可以大規模殺傷敵人,使敵人失去戰鬥力。最重要的重火力不用說,自然是火炮。但這玩意兒對共軍來說,從紅軍時期一直到朝鮮戰爭結束,相對於當面的敵人,始終不足。


尤其是面對日本人和美國人的時候,這種武器裝備的差距,大大制約了共軍的戰績。在朝鮮戰場上,共軍多次成建制的包圍了美軍,但美軍依靠其重火力和絕對的空中優勢,仍然能夠破圍而出。由此留下了共軍在朝鮮戰場上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成建制的消滅過美軍,哪怕是用一個軍包圍一個團,也仍然無法完全徹底殲滅。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辦法其實也簡單。既然你的優勢在於熱兵器比我好,那我不和你比熱兵器,我和你拼刺刀,強行把你拉回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狀態,你的優勢就沒了。你遠程重火力比我強太多,那我不和你遠距離砸火炮,盡量靠近了打,你的火炮優勢就無從發揮了。你的火力構成比我複雜,但你需要在白天才能發揮出來,那我就和你再夜裡打。

這樣,就形成了共軍作戰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比一般的敵人更擅長夜戰、近戰和白刃戰。這也就是為什麼共軍將領指揮戰鬥,常常會要求戰士不要動,儘可能讓敵人靠近了再打的原因。


共軍的火力不足,還有一個重要的補充方式,就是儘可能的利用手榴彈作戰。相比於槍械、子彈這些對工業生產水平要求比較高的武器,手榴彈是比較容易生產的,對生產條件要求比較低。雖然和日軍、美軍的手雷比,共軍的手榴彈很原始,但畢竟是唯一一個可以自己大批量生產的武器。所以,共軍上戰場的時候,雖然槍械子彈經常不足,但手榴彈一般來說還比較多。從這裡,也發展出了共軍練兵的時候,對投彈的距離有比較高的要求。


實際上,無論是內外戰爭,共軍作戰的基本套路都是在敵人進行火力覆蓋的時候儘可能隱蔽不動,所以才出現了邱少雲這種身上已經著火仍然忍著劇痛匍匐不動,不暴露自己和戰友的英雄戰士。當敵人開始衝鋒的時候,儘可能讓敵人靠近,進入步槍瞄準射程之後才開始用步槍密集射擊。一般而言,遇到這種情況,敵人衝鋒的陣型就開始散亂,再靠近一些,進入共軍的手榴彈投彈射程,就用手榴彈殺傷敵人。手榴彈都扔完了,才跳出戰壕,和敵人拼刺刀。


所以,對敵人來說,共軍無論是步槍射擊還是扔手榴彈,還是跳出戰壕和敵人拼刺刀,都是以非常突然的方式進行的,給敵人造成的心理衝擊很大,很容易讓人覺得,共軍人數特別多。參加過國內革命站的就不說了,參加過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的回憶里,對此都有非常清晰的交代。


最後打個比方,踢足球的時候,雙方都是11個人,除了守門員,都是十個人,但經常會有些球隊會感覺,不管什麼時候,對方都能對自己這一方的持球隊員形成優勢,兩三人圍搶一個人,而且剛突破一個,下一個又來了。大家都知道,這叫防守的戰術體系。輸了不能賴別人人多,而應該反思自己的戰術安排為什麼會掉進別人陷阱里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武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安祿山為什麼要造反?換誰處在安祿山的處境,都要造反
諸葛誕叛亂是盡忠曹魏?其實他不反對司馬氏專權

TAG:蕭武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