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連蒼天都看不下去

連蒼天都看不下去

最早知道王昌齡,是從李白的詩里。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首詩,就是送給王昌齡的。因為這樣流麗而飽含感情的詩句,當年不過十來歲的我,在父親從外地買回來的一套書法書籤中,一下子選中了這張,而且用了許多年。龍標是地名,在今天湖南黔陽縣西南。龍標也指一個人,就是王昌齡。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京兆(今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中進士,授汜水尉,二十二年(734),又中博學鴻詞科,為校書郎,出為江寧令,後因「不護細行」,被貶為龍標尉,所以世人稱之為「王江寧」、「王龍標」。當時不少詩人認為他是被冤屈的,對他表示無限同情,李白的名作就是在那時寫給他的。

但是,斷送前程從來都不是天才最大的悲劇。安史之亂起,詩人歸隱鄉里,竟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和他過去的被貶一樣,理由都是語焉不詳,其實很可能就是根本沒有理由——亂世之中,人命如草芥,七絕聖手算什麼?詩家天子又如何?殺他和殺任何一個販夫走卒一樣簡單容易。但是這一次,連蒼天都看不下去,要為詩人報仇,這一回,天道選中的執行者是張鎬。兩唐書《張鎬傳》記載:張鎬按軍河南,命令各州率兵救睢陽,閭丘曉(譙郡太守)遲到了,睢陽陷落,守將殉國,張鎬要殺閭丘曉,閭丘曉乞求不殺自己,理由很傳統也很人性:家有老母。張鎬回答:「王昌齡的母親,又是誰來養活呢?」閭丘曉頓時「默然」,他啞口無言,他知道自己做過的孽,知道報應來了。殺了王昌齡的人終於被杖殺。不難想像,張鎬的這一聲充滿道義憤怒的喝問,在當時是如何大快人心,就是在今天聽來仍然像一聲驚雷,衝破積塵和凝血。當然也有人說為王昌齡雪恨的是高適(見范攄《雲溪友議》上卷《嚴黃門條》):「章仇劍南為陳子昂雪獄,高適侍御為王江寧申冤,當時擁為義士也。」王世貞引用此語後這樣評價:「此事殊快人,足立藝林一幟,但不見正史及他書耳。」(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八)有學者猜測實際情況是高適所部歸張鎬指揮,所以有人將這件事歸功於主帥,有人將它歸之於具體執行者的高適(羊春秋《唐詩精華評譯》)。不論這位義士是張鎬還是高適,我都要對之深深一拜,就因為那一聲充滿正義感的喝問,替天下蒙冤受屈的讀書人出了一口惡氣,千年之後還讓人覺得雷霆萬鈞,忍不住毛髮俱聳、拍案呼快、潸然淚下之後復痛飲一大白。

這一切,對世道人心有意義,但是對那位被命運拋棄的天才詩人,其實已沒什麼益處。幸虧對那些誣衊毀謗,他早就自己洗刷了——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他讓友人對洛陽親友這樣轉達:王昌齡是正直無瑕的,他冰清玉潔,心地光明。這是一個詩人的心跡最真切的表白,於是關於被貶被殺的罪名誰都弄不清、記不住了,只記得這胸襟磊落的末兩句,甚至就是這晶瑩剔透的七個字:「一片冰心在玉壺」。況且他的藝術成就之高,說他「天才流麗,音唱疏越,幾與太白比肩」(胡震亨《唐音癸簽》),「與李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王世貞《藝苑卮言》),都不為過。

自然,王昌齡的成就和「邊塞」分不開。他年輕時曾經到過河隴、玉門一帶,對邊塞風土和戍邊生活有親身體驗,當這種寶貴體驗和他的才華相結合,就使他以邊塞為題材的詩歌,成為唐詩中的輝煌傑作。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

取材大,境界大,氣魄大,高昂雄渾,音律鏗鏘,略帶蒼涼卻氣定神閑,是盛唐才有的氣象。那種酣暢淋漓的青春元氣,那種報效祖國的英雄氣概,使得它們千古傳誦。

「太白、龍標,絕倫逸群,龍標更有『詩家天子』之號。」(宋犖《漫堂說詩》)這大概是對王昌齡最高的評價了,想到唐代是詩歌的高原,李白是唐詩中的巔峰,這大概也是對一個唐代詩人高得很難再高的讚美了。只是,這樣崇高的評價,換取那樣不幸的一生,不知道自有歷史以來,有幾人肯?或者該問:可有人肯?

潘向黎系列新書:《萬念》、《如一》,以及《看詩不分明》增補本、《茶可道》增補本,全新上架!噹噹、京東、亞馬遜等網站均有售,歡迎選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向黎說唐詩 的精彩文章:

骨中的鈣 潘向黎

TAG:潘向黎說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