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注智慧城市,關注我們的城市面臨的挑戰

關注智慧城市,關注我們的城市面臨的挑戰

對於信息化和智能化行業從業者來說,總有一種錯覺,以為智慧城市的概念路人皆知。其實不然,這個圈子很可能比我們想像得小很多。環顧我們周圍的朋友、同學,聽說過智慧城市概念的人不超過20%,更別提從業了。

而即使是行業從業者,可能對於我們所在的城市面臨的挑戰還是不太清楚的,或者說不太關心的。這些挑戰如果我們這代人不去關注,不著手去解決,就只能留給我們的後代去解決了。現在我給大家列出三大挑戰,數據來源於德勤研究:

健康挑戰

超過75%的中國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解決方案:少加班、多陪孩子)。

到2020年,生活不能自理而需要醫療、養老服務的老年人將突破2000萬。

中國人死亡原因的80%為營養相關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腫瘤等【1】。

交通挑戰

城市交通擁堵,時間成本高。大城市平均通勤時間在30分鐘以上,北上廣平均通勤距離在15km以上【1】。見下圖(解決方案:軌道交通+自動駕駛)。

污染挑戰

城市空氣污染成為城市居民健康的頭號威脅。據WHO統計,全球空氣污染指數從2008年到2013年已經提高了8%,全球只有12%的人口生活在空氣質量符合世衛組織健康標準的城市。據耶魯大學統計,中國的空氣質量排名位居全球倒數第二。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是絕大部分城市的PM2.5值都超標【1】。

另外,在城市垃圾處理方面,我國城市廢棄物數量居世界前列,垃圾處理技術缺乏。近70%的垃圾的處理方式是填埋。

結 語

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很可能是以上「城市病」的重要藥方。

根據麥肯錫研究數據,遠程患者監測系統可能可以把城市的健康負擔減少4%以上,這種系統使用信息設備獲取重要健康數據,然後將其安全地傳輸給異地的醫生進行評估。這些數據可以及時提醒患者和醫生,跟蹤康復治療,避免併發症和住院治療。另外,通過高清視頻會議系統,醫療專家們提供臨床諮詢的遠程醫療方式也可以在醫療資源短缺的城市挽救市民生命。

到2025年,部署智能交通等系統的城市有可能平均減少15%-20%的通勤時間。每一種智能交通系統的潛力變化很大,具體取決於城市的人口密度、交通基礎設施和通勤模式【2】。例如,使用智能聯網路牌或者移動端應用提供路況信息、延誤時間,使得駕駛員或乘客可以調整路線。在國內二三四線城市,私家車和公交車出行是首選的通勤模式,那麼,能幫助市民緩解交通擁堵的智能應用更為有價值。交通信號燈的智能控制有可能把平均通勤時間減少5%以上。智能停車應用可以把商業區內的停車位公布在即將進入區域的路牌或者駕駛艙,讓駕駛員可以提前直接確定停車位置,消除完全無效的找車位時間。

面對污染挑戰,空氣質量監測設備不能自動解決污染問題,但是可以識別污染源並為進一步行動提供依據。通過密切跟蹤污染源並相應調整交通和建設,北京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將致命的空氣污染物減少了20%【2】。

但是,近年來由於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缺失,各地各部門各自為戰。咋一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得風風火火,但是如果缺乏整體規劃設計,極容易產生數據孤島和資源浪費。國家領導層開始看到了此問題,在6月份下發了《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指南》(GB/T 36333-2018)來指導智慧城市設計行業。

當然,智慧城市的建設除了政府主導、企業實施以外,還需要廣大市民的關注和參與。除了在項目前期調研、可研階段參與以外,在項目運營階段也應該積極聽取市民、用戶的反饋情況。所以一個新型的智慧城市項目要有一定的建設成本和機制來吸引市民(用戶)的關注,以市民為本,設立市民參與和反饋機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智慧城市項目的長效機制。

【1】本文的數據來源於Deloitte(德勤),截止至2016年。

【2】智能城市:為更加宜居的未來提供數字解決方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金子成長投資 的精彩文章:

TAG:羅金子成長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