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來西亞華裔數學博士:華文學校為何在多族裔教育生態系統中受青睞?

馬來西亞華裔數學博士:華文學校為何在多族裔教育生態系統中受青睞?

獨特的馬來西亞教育生態系統

--分種族共生

無論是在吉隆坡繁華的街道上還是在任何一個馬來西亞小城市,當我用英語與馬來西亞人——尤其是華裔交談的時候,常常會有人問我「你是來自華文學校還是英文學校?」他們這樣問,多是出於對我可以非常流利地使用英文的好奇。我會響亮地回答說:「我之前是在華文學校上學,我為此感到驕傲!」

在不熟悉馬來西亞的文化或歷史的情況下,華文學校跟英文學校的分類可能會讓人感到陌生。英國殖民時期,馬來半島出現了大量來自印度和中國的移民,他們往往帶著特定的職業和目的來到這裡,一般而言,印度裔傾向於在橡膠莊園工作和加入警察隊伍,而許多華人會選擇做貿易和成為商人。為了讓日益多樣化的社會保持和諧,英國採取了方言學校的體系,以迎合不同民族的不同需求和文化背景。因此,除了英文學校和伊斯蘭學校之外,印度裔和華人也設立了相應的學校,以他們各自的母語進行教學。

馬來西亞獨立後,馬來西亞政府試圖在國民主義(nationalism)和民族認同(ethnic identity)之間取得適度的平衡,上述英國殖民時期的教育系統被保留了下來並做了一定的改進。為了顯示對各個民族的尊重,馬來西亞政府允許方言學校保留各自的民族背景;但為了培育國民主義,方言學校的課程和行政事務在教育部(MOE)的監督下進行了精簡,其中方言小學繼續以各自的母語進行教學,但所有中學均須以馬來語作為教學語言,除了數學和理科等科目是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當我還在上華文學校的時候,我的同班同學都是華裔。我們會使用流利的普通話來跟人吹噓我們周末的旅行,或者用普通話來爭吵和打架。我們偶爾也會透過教室的窗戶看馬路對面的馬來學校,覺得那裡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我所在的華文學校全校約有1200名學生,只有很少數是馬來裔或印度裔。但前些天當我在課間穿過一所本地華文學校的走廊時,我眼前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兩名印度裔學生站在我的跟前,在他們背後,一名華裔學生和一名馬來裔學生相互追逐打鬧。他們都說著普通話,一起開懷大笑,其中一個使用流利的普通話,另一個則帶著馬來口音。

華文教育受推崇的秘密--

儒家思想是華校培養學霸的文化沃土

今天這是常態而不是例外。過去的十年中,越來越多馬來裔家庭和印度裔家庭的父母選擇將子女送到華文學校。當我還在上學時,非華裔學生只佔每所華文學校的1%到2%,然而今天華文學校每個班級都會有4到5名非華裔學生,如果按平均一個班20名學生計算,非華裔學生的佔比達到了25%。華文學校是靠著什麼秘訣讓非華裔學生比例如此快速地上升呢?在我看來,過往記錄中這裡的學生整體學業成績優異或許可以做出一些解釋。

我聯繫了我的母校——位於霹靂州克里安區的吉輦中學——的校長,得到了以下數據。在2017年的中五(高二)全國統一考試(意為馬來西亞教育文憑考試,下文簡稱「SPM考試」)中,這所華文學校中73.2%的應屆考生通過並獲得證書。在所有377名考生中,有4名考生以全A通過了全部11門考試,15名考生獲得了10個A。從2014年到2017年,吉輦中學全國統考的通過率保持在大60%或者更高。而在檳城州以北約30公里處的馬來西亞頂尖華文學校——日新國中,通過率更高:在691名應屆考生中,有193人獲得全A通過,通過率為100%。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華裔學生中,混血華裔的比例也比以前明顯增加了。我在東華華文小學——上文提到過的那家我最近拜訪的小學——與幾位家長和老師進行了交談。一位華裔老師告訴我這麼一個故事:上個月,他在教二年級的學生計數時,想要給課堂教學增添一些色彩,於是讓一名印度裔學生用他的母語泰米爾語從一數到十,緊接著,幾名學生也舉起了手,他們爭先恐後地用泰語或越南語來數。據這位老師介紹,現在許多華文學校的華裔學生都是混血兒(父母中只有一個是華人血統),這讓教室里的氛圍變得更加的多元化。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有這樣一個疑問:華文學校的文化跟其他學校不同,為什麼其他族裔的父母也會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來華文學校上學呢?我向另一位華裔老師——張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她回答我:「華文學校對待教育非常認真。我們不走捷徑,要求學生不斷地練習。我們甚至在正常上課時間之外(包括平時和周六)增加額外的課時。」

那麼非華裔是否也是同樣的看法呢?一位名叫阿曼尼的老師告訴我,「在紀律方面,華文學校的優勢是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這裡的學生把學習和禮儀的優先順序放在其他東西之上。」他說,「這是我在華文學校教書的過程中注意到的,我以前也在馬來學校上過課。」

這位老師的回答並不太讓人感到意外,畢竟儒家思想深深根植於華人的教育文化之中,但另外一位非華裔母親的回答卻吸引了我。當我問她把孩子送到東華華文小學來的原因時,她告訴我,「我希望我兒子的行為舉止像一個華人。」我並沒有進一步追問,在任何一個多族裔社會,涉及族裔的討論都比較敏感,但這個媽媽卻繼續說,她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這樣想法的非華裔家長,比起孩子的學業表現,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行為舉止甚至想法上更像華人。

在這些華文學校中,華人的語言和文化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可以接觸到廣泛的中文學習內容。像任何其他語言科目一樣,中文閱讀和寫作在這裡是必修課,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通過練習作業進行測驗及考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還要學習中文寫作。書法技能也是課程的一部分,並且從中學的第一年開始,文言文和中國文學的經典名言也會進入課本。

華文學校學生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個人層面的互相競爭十分常見,如果某個學生成績特別突出,通常還會遭受別的學生的敵意。在很多情況下,父母也會被捲入,關注誰的孩子超過其他孩子。這樣的競爭文化也讓校外補習產業蓬勃地發展起來,這可是一個利潤非常豐厚的生意。據我了解,一位本地補習老師每月可以從他的物理和數學補習班賺到約兩萬林吉特(約合32600元人民幣),這個數字遠遠高於馬來西亞在校教師的平均月收入(大部分平均在每月4000至4500林吉特,約合6500元至7300元人民幣),而檳城州首府喬治市或首都吉隆坡等大城市的補習老師賺的數字還會更高。因此,許多在校教師在嘗到補習生意的甜頭後選擇辭去他們在學校的工作,專註於開補習班賺錢。這種現象雖然在各個族裔和各類社會經濟階層里都存在,但在華裔中尤為明顯。

儘管上面談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回過頭看,我還是傾向認為,華文學校在非華裔家庭中日益受到歡迎,主要還是歸功於其整體一直表現優異的學生成績,這一點在馬來西亞很少有人會有異議。但也需要說明,非華文學校當中也不乏有非常優秀的學校。例如,在2016年的SPM考試中,吉隆坡非華文學校SMK Aminuddin Baki的164名應屆考生中32人獲得了全A。另外,英文學校一直是培養馬來西亞知名人士的搖籃。例如,馬來西亞第一任總理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是檳城自由學校的校友,這所學校由英國人在1816年建立,是東南亞第一所現代化學校。拉赫曼正是從自由學校畢業後前往劍橋大學學習法律,並且在回國後成為與英國進行獨立談判的重要人物。另一個例子是,國王愛德華七世學校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太平的一所英文學校,其校友吳明山(Bean-San Goh)的名字與偉大的法國數學家阿德里安·勒讓德並列出現,他在20世紀60年代對變分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貢獻讓美國太空總署(NASA)得以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設計出到達月球的最佳軌道。

交流能力是華校學生的弱點

雖然華文教育文化在馬來西亞社會受到推崇,但它有一些為人所知的不足之處,其中最明顯的是學生缺乏表達能力和公眾演講能力。東華華文小學的張老師感嘆道:「儘管許多學生在學業上出類拔萃,但是當他們畢業後進入到社會工作時,常常不能與同事和老闆很好地交流,他們也常常不會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創意或想法,這使得他們在工作場合處於劣勢。」

以上只是從華文學校的角度記錄了我對馬來西亞教育情況的一些觀察。回到本文一開始人們喜歡問我的那個問題,你可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奇怪。這裡可以簡單解釋一下(也不會犯什麼忌諱),如果在馬來西亞你上的是華文學校,一般情況下人們對你的英文口語也不會有很高的期待。因此,本地生來說英文的人會問「你上的是華文學校還是英文學校?」,而華裔則會用中文問「你是來自華文學校還是英文學校?」當中細微的差別再次反映了馬來西亞人在其獨特教育體系下的多元化特點。(完)

作者:Zuyao,Teoh

編輯:熊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Times財經 的精彩文章:

TAG:BTimes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