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弘揚塞罕壩精神 全國油畫名家塞罕壩夏季寫生創作活動圓滿完成

弘揚塞罕壩精神 全國油畫名家塞罕壩夏季寫生創作活動圓滿完成

「美麗塞罕壩」中國油畫名家夏季採風團

「美麗塞罕壩」交流座談會現場

為了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弘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由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共同主辦,中國著名油畫家靳尚誼先生擔任藝術總顧問的「美麗塞罕壩」全國名家油畫作品展將於2018年12月16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藝術活動凝聚了老中青三代全國著名油畫家共40餘名,擬用一年的時間,去描繪並創作塞罕壩美麗的四季風景,用高水準的油畫藝術來展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為中國著名評論家及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先生,項目總策劃為中國著名青年油畫家、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林茂先生。

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劉占文主任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先生致辭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先生致辭

在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7月16日至7月26日,近40名全國油畫名家們在這個烈日炎炎的季節里第三次奔赴塞罕壩,去描繪美麗塞罕壩的新風采、新景象。夏季的塞罕壩是一個天然的大花園,藍天白雲下的林場猶如巨幅深厚的綠色地毯,從山頭到坡地,都被深深淺淺的綠色覆蓋,沼澤地里綻放著金蓮花,它們隨風搖曳、滿眼金黃,還有數不清的各種野花滿山遍野競相開放,到處都是奼紫嫣紅的錦繡圖像。在藝術家的畫布上,我們可以看到高低起伏的森林像綠色的海洋一般碧波蕩漾,他們一邊揮汗如雨,一邊將眼中、心中的景象用色彩暈染開來,化作一幅幅絢爛的風景畫。

藝術家代表、中國著名藝術家、原四川美院院長羅中立先生致辭

藝術來源於生活,更來源於精神,通過冬、春、夏這三次的寫生經歷,塞罕壩精神已經深深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觀念。在塞罕壩夏季寫生藝術家座談會上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劉占文主任,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先生,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先生,藝術家代表、中國著名油畫家、原四川美院院長羅中立先生分別作了精彩的發言及致辭,座談會由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林茂先生主持。

著名油畫家龍全先生致辭

著名油畫家、中央美院教授胡建成先生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先生在座談會上談到了三代塞罕壩人50多年的奮鬥成果讓他感到非常震撼,他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是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實際上給中國當代藝術家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有這麼美好的山川值得我們去描繪,有這麼多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和各族人民值得我們去描繪,這麼多感人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把他展示出來。」;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先生雖然是第一次來到塞罕壩,但是塞罕壩夏季的鬱鬱蔥蔥和生氣勃勃令他十分難忘,他認為藝術家一定會通過描繪這片綠洲使自己的藝術得到升華;知名藝術家羅中立先生在致辭中也談到自己的感受:「在塞罕壩精神的召喚下,我們把祖國的美麗用畫筆表現出來,用作品來表達這次活動的意義,希望我們能夠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體現塞罕壩精神偉大的人文意義。」其他參展藝術名家們也都做了真摯的、有思想深度的交流發言。

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中央美院碩士生導師林茂先生主持會議

與塞罕壩冬季的極寒、春季的多風氣候有所不同,夏季的塞罕壩多雨,天氣陰晴變化較快,藝術家們仍保持飽滿的熱情,並在塞罕壩精神的感召下,創造出了大批具有新時代面貌和精神力量的藝術作品,他們紛紛表示要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把塞罕壩的青山綠水完美展示出來,並在下一季的秋季寫生中繼續描繪美麗的塞罕壩,體現塞罕壩的精神,書寫出更美好的未來。

「美麗塞罕壩」羅中立先生在速寫

「美麗塞罕壩」龐茂琨老師在寫生

著名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胡建成教授師生一行採集塞罕壩主題油畫創作資料。

「美麗塞罕壩」龍全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郭曉光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梁益君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張立農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馬虹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郭維新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王建彬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孟憲苓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張義波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馬洪彥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賈占峰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劉迎春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劉欣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王健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張謝雄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江浩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吳成偉老師在寫生

「美麗塞罕壩」林茂老師在寫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藝術 的精彩文章:

徐冰:藝術家一輩子在不斷建造閉合的體系
「逸山若水——楊新收個人作品展」亮相車庫美術館

TAG:人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