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早有邵岩「射墨書法」,現有川美教授張強盲寫書法,到底是藝術形式太離經叛道,還是大眾太孤陋寡聞?

早有邵岩「射墨書法」,現有川美教授張強盲寫書法,到底是藝術形式太離經叛道,還是大眾太孤陋寡聞?

寶藏,一個有深度、有溫度、有態度的文化藝術門戶網站

最近的書法圈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太平了,原本風平浪靜之間徒然颳起了一陣「妖風」,具體是怎麼回事兒,我們先來看兩張動圖。

GIF

GIF

這陣「妖風」最早從時下流行的社交APP抖音上颳起,頓時將網友炸開了鍋。見慣了一向儒雅的書法大家徐徐抬手、落筆,如沐春風,誰曾想寫書法還有這般張牙舞爪的操作?

邵岩「射墨」

張強「盲書」

這魔性的圖片讓人根本停不下來,等等,這確定是在寫書法?沒錯,寶藏君雙目含淚告訴你這是事實。上圖分別是邵岩在用注射器「噴寫書法」,張強扭過頭在「盲寫書法」。而這寫書法「新模式」也引發了一干網友的熱議。

針對邵岩「射墨」

祺祺謙謙:臉不紅心不跳,亂來就是藝術。

阿憶:裝神弄鬼,煞有介事。

好大一堆雞縱哦:說來你可能不信,我們村沒讀過書的,也會這樣畫。

針對張強「盲書」

歸期2000:原諒我們這些不懂藝術的。

瓶子_1992:藝術不是大部分人群欣賞的來的,但至少是要能服眾的!

文玩博物:又一個「大師」跳梁而出了。

評論太多,故事又太精彩,我們不如先來科普一下事件主人公的背景資料,看一看這陣「妖風」是否有跡可循。

一號主人公邵岩生於1962年,是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新文藝家群體工作部委員,中國現代書法代表,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80餘次,出版專著十幾本……以上還只是邵岩的部分履歷,但由此即可得出,邵岩並不是人稱的「江湖騙子」,而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書法藝術家。

而且他「射墨」的創作方式並非一時興起,有記者探訪了他的工作室,發現滿屋子都是他的「射墨」作品懸於牆壁,最早的作品竟可追溯到十年前。

其實邵岩早期的書法作品:楷書、行書的傳統功底還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作品構圖講究,濃淡疏密變化有致,整體有旋律感和力量感,體現出一種奇崛的氣息。

邵岩小楷作品

至於為何會有「作秀」般的改變,其實是緣於2008年的一場心臟支架手術,邵岩在住院時對注射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傳統書法中毛筆需不斷蘸墨,但注射器卻能夠流暢的表達與宣洩情感,所以他手術後不久便開始「射墨」的實踐。

邵岩表示不僅可以射墨,還可以射水、射油、射顏料等;注射器、噴霧器、盛水瓶等,隨處可以取材,如能加上觀眾的喝彩聲,遂可達到一種解乏愉悅的功效,於「漫射」之間,收穫了美滋滋的成就感。

我們姑且先不評判邵岩「射墨」到底是炒作和胡鬧,還是對傳統書法的「離經叛道」,畢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張強「盲書」又再一次刷新了網友的三觀,而二號主人公張強又是何許人也?

張強現系川美教授、藝術學與水墨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英國溫徹斯特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重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當代視覺藝術中心主任,2013年獲省部級專家「兩江學者」終身榮譽。看來這也不是一位籍籍無名之輩。

GIF

有意思的是,張強的盲書不是閉著眼睛寫書法,他的盲書是睜著眼不看宣紙,把頭側向一邊,也就是不看宣紙寫書法,在書寫期間甚至還將墨水寫到了模特的身上,那畫面太美也是不敢看。

在藝術中,張強最感興趣的就是「如何放棄控制性,追尋純碎的書寫」,所以他與多名不同種族、身份、職業、國籍的女性合作進行行為書寫和挪移性互動書寫,為的就是體驗這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抽象藝術。

由此看來,這場書法界的「嘩眾取寵」至少不是一場空穴來風,它有一定的時代需求和個人訴求。

其實最初的書法藝術也不是具有嚴格規則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群文人墨客在實用性基礎上開發的自娛自樂的消遣方式,但隨著小圈子達成的共同認知的進一步擴大,規則與法度開始產生,並推及了所有文人圈。

並且追溯到唐代的張旭可以拽著自己的長髮蘸墨狂書;高其佩、潘天壽可以用手指畫畫;海派名畫家謝之光隨手拿起廢紙團、抹布也能作畫;石虎曾拿掃帚作畫……時代在進步,那麼用注射器寫書法和扭過頭盲寫書法又有多新鮮而不可取呢?

一件新興事物的出現總會伴隨著大眾的謾罵與不理解,對於這些反對意見,邵岩和張強都有著自己的聲音和主張。

邵岩:「帶有先鋒性的東西,大家怎麼罵,我都理解。他們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藝術是什麼,而且一些書法家都不理解。但藝術家就是要完成這樣一個使命――視覺上的一種引領。」

張強:「中國大眾有一個最大的缺失就是在視覺文化方面。首先大眾不理解,他們就會按照經驗進行誤讀,做這個作品的目的其實就是想讓大家逐步理解,讓不懂藝術的人從感覺上的「胡鬧」,逐漸了解作品背後深層的含義。」

細細品來,在創作理念上,「射墨大師」邵岩和「盲書神手」張強竟有著驚人的相似。而且巧的是倆人還相熟,經常交流探討書法之學問,張強還給邵岩寫過一篇文章來闡述「射墨」的學術性,並幫他撰寫過展覽的前言。

邵岩作品《飛來好運》

在傳統與創新的博弈中,邵、張兩人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後者,在他們看來,傳統應該被模仿被傳承,可一旦「無法超越」時,另闢蹊徑、推陳出新就成了他們追尋的新的方向,換句話說,藝術本身就是個另類的東西不是嗎?而基於這點,邵、張二人倒也收攏了一批網友的心。

隨著藝術進入了當代,藝術家尋求新的突破成為主要趨勢。無論是嘗試新的創作材料、工具、媒體,還是將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衍生到新的藝術領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理解的,儘管在應用的過程中會表現出粗糙、滑稽,容易造成笑話。那麼面對這些曲高和寡的藝術,陽春白雪的文化,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最底部有評論,說說你的看法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藏 的精彩文章:

奧斯卡獎評委陣容更新,中國美術學院教師劉健、杜海濱入選!

TAG: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