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用「夷」貶損洋人持續了多少年?

用「夷」貶損洋人持續了多少年?

文|陳卿美

晚清時期有一句話最為人熟知,那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夷,最早是指華夏以外的其他部族。到了清朝,「夷」字被廣泛使用,特指外國人。夷,其實是一個貶義詞,意思是野蠻的、未開化的,歧視的意思很明顯。外國人對於中國人如此稱呼自己非常不滿,為此多次抗議,甚至不惜動武。中國人抵抗侵略,外國人抵抗歧視。一部「夷」字史就是半部外國人抗爭史。

為何說一部「夷」字史就是半部外國人抗爭史,而不是全部呢?因為,中國人最早使用這個字的時候,外國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歧視用詞。夷,在外國人看來,就是「陌生人(Stranger)」或是「外國人(Foreigner)」的意思。但外國人後來慢慢發現,似乎不是這個意思,總有歧視的意思在這裡面,更像是「野蠻人(Barbarain)」,最早醒悟過來的便是英國人,但中國人稱呼他們為「夷」已經有了近二百年的歷史。

天津條約談判現場

1832年,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商館的高級職員胡夏米來到上海,致信蘇松太道道台吳其泰要求通商。吳其泰非常討厭洋人叨擾,他稱呼洋人的船隻為「夷船」。胡夏米對「夷」字提出抗議。吳其泰使用「夷」字多年,還是第一次遇到挑刺兒的。他解釋說,中國早就有「東夷」的說法,不存在歧視。胡夏米說,我們大英帝國在西邊,怎麼能用「東夷」呢。再者,你們蘇東坡先生早就說過,「夷狄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也,譬如禽獸然」。你們本來認為「夷」就是禽獸,是絕對的歧視。英國人如此較真,還如此懂行,吳其泰怕了,立即改口稱「英商」。

1833年,德國傳教士郭實臘創辦了一本《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這本期刊的主要任務就是啟蒙中國人,希望改變中國人自大無腦、愚昧無知的現狀。此時,郭實臘在中國已經生活、工作十多年,精通中文。他對中國人使用「夷」字貶損外國人非常敏感,他立志要改變中國人這種歧視觀念。他在期刊中多次撰文反駁外國人為「夷」的說法。

比如,他引用中國漢代大儒揚雄的說法,「天下有三門: 由於情慾,入自禽門; 由於禮義,入自人門; 由於獨智 ,入自聖門。」他認為,西洋人一樣知禮行義,應該入人門,所以不能稱為野蠻人,不能稱之為「夷」。為此,郭實臘還提出了建議,希望用「遠客」一詞代替「夷」。中國人自古有「懷柔遠客」的說法,而且「客」與「主」相對應。郭實臘的另一個建議就是,用具體的國名直接稱呼,比如英國人、德國人。不管別人用不用「遠客」這個詞,反正郭實臘一直堅持用。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統帥義律與清朝官員多次通信,也曾對「夷」提出抗議。他指出,中國官方的文書中,屢屢將西洋人稱為「夷」,英國人是不能接受的。尤其是中英雙方交流的書信,也同樣大量使用「夷」字,無法體現平等。

其實,在當時的雙方交流中,還遠不止一個「夷」字那麼簡單。中方這邊,大量的用詞用語都是居高臨下的,如「天朝上邦,撫馭四方」,「四海賓夷」。英國人就很不爽,明明我們是世界最強大的文明國家,怎麼到中國就成了「夷」呢。中方堅持用「夷」的原因很簡單,只有中國是天朝上國,是中央之國,其他國家,無論大小、遠近,都是中國的藩屬國,都需要向中國朝貢的。

即使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中國仍在大量使用「夷」字。1842年,魏源編寫了著名的《海國圖志》一書。魏源提出了「以夷制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雖然承認洋人有好多東西比中國先進,也知道要向洋人學習,但仍把洋人稱為「夷」。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中國還是不服的,仍有一種蔑視、貶損的心理。

外國人對「夷」字的抗議,本質原因還是追求一種國家與民族間的平等。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兩國提出,要在北京駐紮使節。這在當時已經是一種國際通用的做法。但清廷大為惶恐,怕洋人藉機窺探紫禁城的動靜。再者,外夷怎能常住在中國的京城呢,不符合天朝的祖制。

外國人的抗爭終於在1858年發生了轉折。6月,《中英天津條約》談判,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力爭要避免中方再用「夷」字。在《天津條約》的簽訂時,英方堅持 「夷」字禁令要寫入條約中,中方無奈答應。條約第五十一款中寫道:「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

至此,西洋人對「夷」字的抗爭取得了勝利。但「夷」字在中國並沒有完全被禁止。雖然公開的文書中,不再使用「夷」字,但在很多私下場合,在民間,「夷」字仍在大量使用。甚至有個別官員,偶爾忘了這個規定,依然會用「夷」字來稱呼洋人。上海一位道台就曾犯過此錯誤,被敏感的英國人發現後,不得不向洋人道歉。

「夷」字的大量使用,其實不光是代指西洋人,對東洋的日本人也同樣以「夷」貶損之。為此,日本人也曾大動干戈。甲午戰爭前後,在中方的各種文書,常常將日本稱之為「島夷」。戰前,日本雖有意見,但不敢抗議。戰後,日本勝利,硬氣了很多。日本駐華公使林董特別就此事致函中國總理衙門,要求中方禁止再對日本人使用「島夷」一詞。中方開始採取的是拖延、敷衍的態度,引起日方不滿。日本向清廷施壓,要求光緒皇帝出面,頒布諭旨,禁止對日本人貶損。光緒無奈,只能照辦。堂堂一個皇帝,竟然為此事,專門下聖旨。從此,「夷」字在中國官方的文書中徹底消失。

一個「夷」字,僅在清朝大約就使用了二百多年。這二百多年,就是對洋人的貶損史。一個「夷」字,代表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優越感,但暴露的則是自己的妄自尊大、愚昧無知。為了一個「夷」字,中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八國聯軍使用過毒氣彈嗎?
大敵當前,晚清高官有多愚昧?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