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廠記憶——符號化記憶見證老沈化

老廠記憶——符號化記憶見證老沈化

原標題:老廠記憶——符號化記憶見證老沈化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如果您是老廠的老工人,如果您對老廠的輝煌的工業歷史有所了解,您可通過信件、微信、電子郵箱,以文字形式提供資料,最好附上當年的照片;或者通過電話與我們聯繫,我們將進行採訪整理。

●通信地址


瀋陽市瀋河區北三經街67號


瀋陽日報重大選題策劃部


●電子郵箱:syrb007@126.com  

●聯繫電話L:13998185488 22690176


瀋陽化工廠,現在全名是瀋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沈化。張景振、程臻、張能三人,都是老沈化近二三年退休的工人。同時,他們還都是瀋陽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對遼寧省和瀋陽市歷史文物古迹及沈化廠史遺迹小有研究。



「今年是沈化建廠80周年,老沈化已於兩年前搬遷,以前我們上班的那個地方現在都是空空的,只有原來廠區東門處的13層辦公大樓和2層檔案室小樓及中間大門的建築還在。大門外牆橫額內鐫刻著『瀋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個金色大字,依然清晰可見,那麼熟悉。」張景振說。新沈化是在兩年前建成投產的,是一座現代化的大型化工國有企業,地址就在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學工業園內。


張景振、程臻、張能仨人翻箱倒櫃,尋找老廠志、老證件、老照片等諸多史實資料,沈化80年的歷史便從一些記憶符號中湧來……


老沈化燒鹼三效逆流裝置


「滿鐵」井蓋:國難記憶


張景振說:「我先講一段日偽時期(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的沈化吧。」


「2013年2月5日,公司保衛處呂文平等三人在例行安全防範檢查時,偶然在廠子里發現了一個特殊的井蓋。我聽說後就立即趕去了現場。經過仔細辨認,我發現這個井蓋是『滿鐵』井蓋。它怎麼會在運輸處院內出現?帶著疑問,我立即拍攝了幾張井蓋照片。這個井蓋上特殊的標誌證明了它是『滿鐵』井蓋,它不應該出現在鐵西區和沈化院內,因為它是『滿鐵』的專用物品,只有日偽時期的滿鐵和當時的附屬地才會有的。

「我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和《沈化廠志》,並拜訪有關學者專家,對井蓋做了個詳細的調查,最後得出結論。原來,1905年在我們東北遼河以東發生日俄戰爭後,沙俄戰敗,日本侵略者從沙俄手中接管了南滿鐵路(長大線),建立了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1936年6月,日本人在沈化舊址的東部建立了滿洲曹達株式會社奉天工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1月,又在沈化舊址的西部建廠,廠名為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潤滑油工場,所生產的潤滑油通過京奉鐵路(今京沈線)轉運到『滿鐵』,全部供『滿鐵』使用。


「由此,可以證明當時的潤滑油工場(原沈化潤滑油分廠)的實際廠區從沈化舊址的南門到北門,以路為界,西部全部是潤滑油工場的面積。直到1944年,滿洲曹達株式會社奉天工場與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潤滑油工場合併經營,改名為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化學工廠。這個井蓋就是在1941年日本人建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潤滑油工場時,在沈化舊址西廠區鋪設下水道時所使用的『滿鐵』井蓋。經過有關人士確認,這個老井蓋暫不能劃歸文物,只能作為沈化的歷史見證物。儘管如此,我還是曾向有關部門提議過對這個井蓋加以保護,可以作為廠史教育的實物史料。


「據《沈化廠志》記載:上述兩個工場合併為化學工廠後,工廠佔地面積30.1萬平方米,有固定員工1158人。其中中國工人486人,技術員3人,事務員80人;日本工人236人,技術員177人,事務員176人。此外,每天還有數百名臨時工和外包工在廠內做工。生產和經營管理權均由日本人把持掌握,所有關鍵生產崗位均由日本人把持,中國人只能從事笨重、危險的體力勞動。由於日本侵略者推行殖民主義政策,根本不顧中國工人的死活,使中國工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廠區內,殘液四溢,氯氣、鹽酸氣瀰漫,勞動環境十分惡劣。『電解室是閻王殿、汽缸油是大豬圈、漂白粉拿命換』就是工人們對當時生產環境的概括。」


小小銅牌:見證傳承

張景振珍藏著一枚上世紀六十年代沈化借用工具的銅牌和一本沈化頒發的三等功證書。


「1980年,我從部隊退伍,被分配到瀋陽化工廠。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考試後,負責勞動人事的師傅把我領到了機修車間鉚焊工段,對一位50多歲的老工人說:『張師傅,這位是新分配來的退伍兵,今後就跟著你學徒了。』張師傅望著我,點點頭說:『要好好學技術啊!』說完,就帶我去領焊工工具和工作服。就這樣,我跟著師傅開始了學徒幹活。後來,我聽別的老師傅說,張師傅外號叫『老黃牛』,他不善言辭,每天早早就來到工段,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並為工友們打來滿滿一大壺開水,幹活從不叫苦叫累。工友們都非常尊重他,說我遇上了一位好師傅。那時候我才二十幾歲,幹活毛手毛腳的,什麼都不在乎。有一次,為了完成新上馬的工程,我和師傅需要趕製『三效逆流工程』的不鏽鋼鹼罐。在使用電動工具時,由於我沒有按要求去做,結果把電機弄壞了。師傅看了看壞了的電動工具,皺了皺眉頭,啥也沒說,拿起工具找人修理去了。之後,又爭分奪秒把鹼罐做了出來。一天中午,師傅把我叫到廠房內的一角,慢慢地從工作服的衣袋裡掏出一塊銅牌遞給我,說:『你看看這塊銅牌。』我接過銅牌,仔細一看,這是一塊30cm×20cm的銅質牌,上面衝壓著這樣的字跡『五二零借用證NO27—5』(五二零是我們機修車間的代號,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工廠為了保密,各個車間的名字都用代號來代替)。師傅說:『這塊銅牌是我六十年代的工具借用證,那時候工廠剛剛進入恢復建設時期,工具很少,每個人需要用工具時都要提前和倉庫保管員打好招呼,並把這個借用證押在保管員那裡。等工具使用完,還要擦拭乾凈、保養完好地送還倉庫,換回銅牌。我們在使用工具時都很小心,生怕把工具損壞了。現在條件好了,但工具壞了要耽誤幹活,工程這麼緊,我們絕不能讓工期在這裡耽誤。』一番話說得我臉紅了又白,低頭繼續跟著師傅不聲不響地幹活。在大家的努力下,『三效逆流工程』很快就試車投產。在廠里召開的表彰大會上,我和師傅都榮獲了三等功。這時,我才看到師傅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在師傅的嚴格要求和精心教授下,我進步飛快,別人用三年時間才能達到的技術水平,我只用了一年就達標了。由於工作的原因,我被調到工廠的保衛科。木訥的我來到師傅面前,向師傅告別,師傅望著我,用手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頭說:『到哪裡都要好好乾!』我明白師傅的意思,他一直都想把我培養成一名優秀的焊工,可是我現在卻半途而廢,他是在為我感到惋惜。他老人家在2012年因病去世了,現在我經常會想起他那慈祥的樣子,見到銅牌和這個立功證書,師傅的樣子更是異常清晰。」


機修鋁牌:特殊的見證


接著,程臻說:「我也是1980年部隊退伍後被分到沈化的,被分配到供電車間(當年代號518車間)線路工段擔任安裝電工。


「那時的線路工段大約有70多人,設有正副工段長各1人,下設三個安裝電工班,每班12人,設一個電機班10人,設一個電氣試驗組5人,設一個電話組8人,設材料組3人。全面負責全廠高低壓供電用電設備和電線線路的安裝使用調試。每安裝一套電氣設備,都是從圖紙開始,領料備料、製作盤櫃、砸牆挖溝、配管架台、置放設備、敷設電纜、整齊布線、防火防爆、調試使用,一直到安全投入運行,需要一個班或一個組的幾名安裝電工共同發力,才能完成工作任務。每敷設一根百米長、每米重量50公斤和直徑180毫米的銅芯鋼凱塑套電纜,都需要全工段六七十人一起上陣,挖溝搭架、連扛帶拽,一干就是一身汗,人人都是小花臉兒,這是當年常有的事兒。我在擔任安裝電工期間,幾乎走遍了全廠各個角落。大約是在1981年11月初冬的一天,我在去往西廠區進行電氣施工的泥土小道上,撿到了一枚比『五分錢』大一圈的小鋁牌,我就順手把它裝入衣袋裡。等到幹完活,回到了休息室,我把它拿出來擦乾淨,仔細端詳一看,這是一枚直徑3cm、厚0.3cm的鋁質小圓牌,正面的字跡和圖案都是凸起的,在下部四分之一處有一條橫線,橫線下邊是衝壓的『03』號碼,橫線上邊中間是一個『機』字,『機』字上邊是一個小五星,小五星上邊是一個直徑0.5cm通透式的小圓圈,好像是拴繩用的。在它們的兩側,左邊是『斗私』,右邊是『批修』,組成了『鬥私批修』。背面是一個頂弧凸起的大五星,大五星頂尖處的小圓圈是和正面通透的。從『鬥私批修』四個字來看,我一眼就認出來這個小鋁牌是『文革』的產物,但它究竟是幹什麼用呢?帶著疑問,我拿給老師傅們看看,老師傅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述起來,這是一枚機修工人使用的檢修牌,為了落實檢修進度和保證檢修質量,就在小鋁牌正面衝壓出不同的號碼。有的老師傅還講述了『學習工作兩不誤』『專政隊、批鬥會』和『抓革命、不停產』等許多小故事。現在,回憶起當時大家議論紛紛的情景,這枚鋁質檢修牌應當是沈化在『文革』期間仍然堅持『三班倒』連續生產的佐證。」


兩段時期:民族驕傲


張能說:「有兩段時期我覺得特別值得紀念,一個是解放之初的時候,一個就是『文革』時期。」根據廠志記載: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3日,瀋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奉命接管工廠,將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瀋陽化工廠與益華公司合併,正式定名為瀋陽化工廠。楊浚任第一任廠長。


「瀋陽解放後,為支援全國解放,被破壞掉的工廠開始全面恢復生產,召回了被遣散離廠的250名工人和3名技術員。有的老工人把行李搬進工廠,5天5夜沒離開廠房;有的機修工想盡辦法收集、修理器材,將個人收藏的器材和工具獻給工廠。在全廠共同努力下,從1948年11月13日到12月7日的25天內,共計修復廢舊的氯氣泵18台,修復大小機器170餘台件,大小鍋爐5台,收集管材達2300多米,使燒鹼、漂白粉和鹽酸恢復了生產。特別是1951年,經過創新、實驗,通過改變原料和改進工藝,攻克了產品質量關,終於生產出合格的合成過熱汽缸油,質量優於蘇聯、美國的天然汽缸油。後經過鐵道部先後三次組織行車試驗,決定在全國鐵路使用,從而結束了我國汽缸油依賴進口的歷史。在1952年,沈化為支援抗美援朝,抵禦細菌戰,將氯化苯場改產『六六六』,4月施工,10月投產,當年即生產『六六六』乳劑16.8噸。


「『文革』期間,沈化沒停工,完成了皂蠟代替黃蠟生產汽缸油和水解法製取三氯苯等23項重大技措項目和103項技術革新。有一件事,作為瀋陽人、沈化人,我們都挺驕傲的,就是當年在紅旗廣場(今中山廣場)建立的毛主席塑像,就是靠我們沈化解決了防腐問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今日《盛京周刊》


↓↓↓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王遠/整理、張文魁/翻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瀋陽日報 的精彩文章:

門檻驟降 銀行理財產品將1萬起賣

TAG:瀋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