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一息真陽定生死!你的真陽之氣夠用嗎?

一息真陽定生死!你的真陽之氣夠用嗎?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證治準繩》

列位看官,今天的話題,我們從「真陽」二字說起。

什麼是真陽?說白了,就是蘊藏在我們體內的純陽之氣。有陽氣則生,無陽氣則死。這一息真陽之氣,是我們生命的根基。

天之大寶,只此一輪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說的便是此理。

真陽之氣源於哪裡?源於我們的脾腎。一個脾陽,一個腎陽,構成了我們一身的純陽之氣。

脾的陽氣是什麼?是脾功能的正常發揮。脾主運化水谷,運化水飲,主統血,乃一身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是腎精的有效補充。脾陽不足的人,就會食慾減退、腹脹、腹痛、喜溫喜按,大便稀薄、四肢發涼,身體浮腫,小便短少。看舌頭,往往舌質淡而有齒痕。

腎的陽氣是什麼?是腎功能的正常發揮。腎主藏精,為臟腑之本,同時又生髓化血。腎主一身水液的代謝,並且協助肺來呼吸。腎司二陰,對大小便的正常與否,有重要影響。如果腎陽不足,我們會腰膝酸冷、形寒肢冷、性和生殖功能減退,同時腹瀉、小便清長,夜尿頻多。

然而,脾陽虛和腎陽虛,往往相互聯繫,相互影響。脾陽不足,不能滋補先天之精,日久則影響腎陽。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日久則會加劇脾陽虛。所以,脾陽和腎陽,往往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然而,在臨床上,偏偏有人處於脾腎陽虛的危險境地。這樣的人有什麼表現呢?這就是面色晄白無華,四肢發涼,額汗淋漓,撫之不溫,精神睏倦,甚至沉睡昏迷,舌質淡,苔白滑。由於陽氣虛衰,所以這類人口鼻之氣發涼發冷。這樣的一組癥候,往往在吐、瀉、痢之後出現。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部分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結腸炎、慢性腎炎、慢性痢疾、慢性胃腸炎等患者,就可能證屬脾腎虛寒,容易出現上面的部分癥候。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真陽之氣就顯然不夠用了。我們要做的,就是扶陽益氣、溫補脾腎。怎麼做呢?

在這裡,本訂閱號給您說一張中華傳統醫學的經典方劑。它是調治脾腎陽虛的經典方劑。組方如下——

人蔘、附子、白朮、茯苓各8克,黃芪、山藥、肉桂、炙甘草各6克,生薑9克,大棗6克。水煎,一日一劑,半餓時分,分3次溫服。

此方,我們擇取自《證治準繩》。如此用法用量,我們參考自《臨床實用方劑手冊》。

這裡面,人蔘、白朮、黃芪、茯苓、山藥,可以健脾益氣。附子、肉桂能夠溫腎助陽。如此就可以達成溫補脾腎、脾腎雙補的目的。生薑和大棗,固護中焦,調和營衛,增進氣血生化之源。全方可謂大功告成。此方用藥性多溫熱,非虛寒證者不宜使用。因此,我們在應用之前,務必請中醫師辯證指導。一般來說,臨床用它來治療吐瀉之後四肢發涼、口鼻氣冷、脘腹虛冷、沉困不省人事、唇舌淡紅脈沉弱的患者,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總而言之,真陽之氣,乃我們生命的根本。固護真陽,就要呵護我們的脾陽和腎陽。任何危及腎陽和脾陽的事情,都不應該去做。這就包括饑飽不定、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嗜好生冷堅硬之物,以及縱慾無度、貪涼、熬夜傷身等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我們呵護脾陽和腎陽的關鍵。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PLUS 的精彩文章:

南海「冠軍」筆記:關於工業4.0正確的打開方式,了解一下?
泡腳是不花錢的長壽方!可惜5個錯總有人在犯

TAG:南方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