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克魯格國家公園-河馬、犀牛篇

克魯格國家公園-河馬、犀牛篇

克魯格自然保護區位於南非東北部,公園長約400千米,寬70千米,佔地約2萬平方千米。在動物保育、生態旅遊以及環境保護的相關技術與研究方面,克魯格居世界領導地位。

克魯格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創建於1898年,由當時布耳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督保爾·克魯格(Paul Kruger)所創立。保爾·克魯格為了阻止當時日趨嚴重的偷獵現象,保護薩貝爾(Sable)河沿岸的野生動物,宣布將該地區劃為動物保護區。隨著保護區範圍不斷擴大,完美地保持了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克魯格是世界上自然環境保持最好的、動物品種最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達3噸,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特別大,尾較小,下犬齒巨大,長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較厚,約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胃三室,不反芻。生活於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餘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隻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性溫順,懼冷喜暖,善游泳,可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鬥,妊娠期約8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分布於非洲。

別看河馬皮糙肉厚,但是皮膚還很嬌嫩,不能長時間暴露在強太陽光下,一曬就會發紅,因此白天他們大都在水裡趴著,晚上進食。

犀牛(學名:Dicerorhinus)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 有4屬5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000-5000千克。前後肢均三趾;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棲息於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間活動,獨居或結成小群。生活區域從不脫離水源。食性因種類而異,以草類為主,或以樹葉、嫩枝、野果、地衣等為食物。母獸妊娠期18-19個月。壽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為瀕危物種。分布於亞洲南部、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2010年,「世界犀牛日」由南非世界自然基金會創辦(WWF-South Africa),現已為全世界廣泛接受。該活動旨在關注全球稀有動物。

我們經常問黑犀牛和白犀牛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因為他們看起來都一樣。真的,他們不是黑色和白色的,它們都是灰色的!那麼,為什麼這樣起名字呢?這是來源於從荷蘭語到英語的翻譯錯誤;在荷蘭,白犀牛的名字是「wijd」(意為寬,其中提到它的寬唇),但英語把它翻譯為「白色」,因此另外一個就成了所謂的黑犀牛!

真正的區別是在嘴裡,這是為了適合他們吃的東西的形狀:黑犀牛嘴的前端是一個鉤狀,類似於喙狀嘴,更適合吃樹葉;白犀牛的嘴前端則是寬的,方方的,更適合吃草。我在克魯格拍到的都是白犀牛。

河馬:

夜間出來覓食的河馬。

犀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