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單染色體酵母論文第一作者選擇申請海外博士後

單染色體酵母論文第一作者選擇申請海外博士後

單染色體酵母論文第一作者選擇申請海外博士後

覃重軍研究員 (右)與論文第一作者也是團隊成員之一的邵洋洋在實驗室進行試驗研究。 本報記者 袁婧攝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昨天凌晨剛在英國 《自然》雜誌發表領先世界的合成生物學成果,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員就在媒體面前流露出內心焦慮:論文的第一作者、掌握了自己學術思想和實驗關鍵技術的博士生邵洋洋正在申請海外博士後,其中就包括此次與他們同時發表類似論文的美國同行實驗室。

「為了學生的前途考慮,我希望她出國,但為國家考慮,我真希望能留住她。」覃重軍無奈地說,按照國內學術圈現行的 「遊戲規則」,年輕人若在國外實驗室做出好的工作再回國,獲得的待遇會好很多。能否根據真實學術水平和實際科研貢獻,給予海內外青年人才同等待遇?這個近來被諸多討論的話題,再次擺在我們面前。

國內不乏孕育重大產出的優秀「學術土壤」

將釀酒酵母中16條天然染色體,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合成一條,覃重軍研究團隊在 「合併染色體」的國際競爭中拔得頭籌。連他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朗格尼醫學中心的傑夫·博伊克,都忍不住來問他,究竟是怎麼會想到要這麼做,又是怎樣完成染色體 「十六合一」的?因為博伊克的實驗室用了相同的技術路線,但只融合到兩條染色體。

「這是只有外行才敢想的念頭,一開始沒多少人覺得我能做出來。」覃重軍非常感謝植生所給了他寬鬆的氛圍,支撐他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整整五年,我沒有發表一篇與酵母相關的論文,換在別的單位,或許早就讓捲鋪蓋走人了。」

覃重軍說,這次成功的關鍵是他在初期作了大量思考,清晰界定了實驗的原則,同時實驗室也在進行系統的技術積累。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斌告訴記者,儘管覃重軍沒有出論文,但研究所更看重人才的長期發展,在國際評估中,他的研究方向一直得到認可, 「需要五到十年才能出的重大成果,我們就該耐心等待。」為了讓科學家安心做科研,植生所為各研究組長提供穩定的年薪,而非根據各研究組的科研經費多少來核算。

維持研究團隊運轉的人頭費一直是件頭疼事。多年來,覃重軍研究組的「赤字」超過300萬元。 「有些單位的研究組賬面少於50萬元,就可能被要求關閉,更不可能赤字運行。」為此,他感到十分幸運, 「現在無論哪裡要我去,我都不會離開植生所這片寬容的學術土壤。」更何況,這裡每年都會冒出兩三項引發學術界關注的重大成果,已初具國外著名實驗室的創新氛圍。

優質「小環境」還需「大環境」扶持滋養

寬鬆而有活力的 「學術土壤」在國內儘管還不多,但越來越多的 「星星之火」已經出現。不必遠尋,就在生命科學領域,上海就有多個研究所具備了專註學術、寬容失敗、奮力創新科研氛圍,而且具備了國際一流的研究實力。

照理說,這樣的研究所對優秀博士畢業生應該具有相當吸引力。但邵洋洋斟酌再三,還是決定申請海外博士後。的確,以此次單染色體人工酵母的工作,她可以申請到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任何一個頂尖實驗室,去那些實驗室接受訓練和熏陶,這是每個年輕博士所嚮往的。然而,更吸引人的,是去一個優秀海外實驗室學習上兩三年,做出傑出工作再回國,就能比不出國的青年科學家獲得更多科研經費支持和房貼,申請人才計劃、科研項目都更有優勢。

「可我又有什麼理由阻止她出國做博士後呢?儘管我的研究組人手十分緊張,她走之後,很多後續工作可能難以開展。」儘管植生所的 「小環境」不錯,但從整個科研大環境來看, 「海歸」標籤依然在科研經費獲取、人才評價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讓覃重軍如鯁在喉。

不久之前,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後劉真受聘為研究組長,他也曾為是否出國做博士後而糾結過。儘管他留在國內並做出了世界首批克隆猴這樣的傑出工作,但在科研啟動期所獲得的資助仍比不上 「海歸」們。

「一個優秀博士生的流失,不僅意味著一段黃金創造力的流失,也可能將國內實驗室的創新科研思路帶給競爭對手。」痛心之餘,覃重軍疾呼,能否更公平地對待不同路徑成長起來的人才,適時轉變人才評價方式,讓優秀博士生不必為了 「海歸」標籤而出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人工智慧程序「重新發現」元素周期表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