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藍光」黯淡:美軍特種部隊失敗的解救人質行動

「藍光」黯淡:美軍特種部隊失敗的解救人質行動

1980年4月,為了救回被扣為人質的駐伊朗德黑蘭使館人員,美國派出92名特種部隊成員、6架C-130和8架直升機組成聯合特遣隊,發起武裝營救行動。然而,雖然美軍計劃周密、行動隱蔽,在伊朗方面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成功潛入伊朗境內,但終因受到惡劣氣候和直升機機械故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得不中途撤退。這是世界上反劫持案例中典型的人質解救失敗戰例,其中的利弊得失值得研究借鑒。

美軍聯合特遣隊撤離後留在伊朗沙漠中的飛機殘骸

使館內的美國人被扣為人質

20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力扶植伊朗國王巴列維充當其在中東的代理人,美伊關係十分密切。然而,伊朗1978年發生大規模反巴列維王朝運動。1979年初,巴列維被迫流亡國外,之前流亡法國的霍梅尼回到伊朗,開始推行伊斯蘭革命,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10月,美國不顧伊朗當局反對,接受巴列維到美國治病。11月1日,霍梅尼號召伊朗人民向美國示威,很快便有千餘人聚集在美國使館周圍進行抗議活動。4日11時許,數百名伊朗學生沖入美國駐德黑蘭使館。至下午1時左右,學生們完全佔領美國使館,將當時呆在使館內的63名美國人全部扣為人質。當時美國大使沙利文已回國休假,正在伊朗外交部辦事的臨時代辦雷恩等3名外交官被就地扣留。佔領使館的學生要求美國「將巴列維引渡回國」。次日,霍梅尼和伊朗政府宣布支持學生的行動,並廢除1959年簽訂的伊美安全條約。

1979年,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大使館,使館60餘名工作人員被扣押為人質

外交無果 準備動武

人質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通過外交途徑要求釋放人質,另一方面籌劃武力營救。

11月9日,美國總統卡特緊急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研究人質問題。會議中,兩種意見激烈交鋒,一種主張用軍事手段迫使伊朗釋放人質,必要時可轟炸德黑蘭周圍的軍事目標,並封鎖伊朗出海口。以國務卿為主的另一種意見則反對任何軍事行動,認為這樣做會把伊朗推向蘇聯,破壞美國與海灣國家的關係。會議最後決定外交途徑和武力營救雙管齊下,責成白宮計劃人員和參聯會制定武力營救方案,代號「藍光行動」。

卡特政府不斷向伊朗施加外交壓力,但只換來伊朗反美情緒的進一步高漲。伊朗只是本著人道主義精神,釋放了5名婦女和8名男性黑人。

1980年4月11日,卡特再次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分析伊朗局勢和人質問題。會議決定,用2周時間檢查各項準備,於4月24日執行武裝營救人質計劃。4月16日晚,卡特正式下達營救命令。

麻煩不斷 行動夭折

4月19日至23日,特遣隊各分隊抵達出發位置。23日,行動指揮所在埃及瓦迪凱納空軍基地設立完畢,詹姆斯·沃特少將坐鎮指揮。

24日下午,6架C-130從埃及開羅機場起飛,從伊朗東部的恰赫巴哈爾海岸進入伊朗境內,隨後飛行高度降至120米,在伊朗雷達盲區內飛行。25日0時前,6架C-130順利抵達德黑蘭東南320千米處的預定1號地點。

24日19時30分,8架RH-53D直升機從「尼米茲」號航母上起飛,進入伊朗東南部後,同樣採取低空飛行,向1號地點飛去。不料,起飛後2小時,6號機的螺旋槳故障警告燈突然亮起,6號機和8號機著陸,檢查發現螺旋槳連桿壓力消失,必須棄機。8號機收容6號機人員後繼續飛行。起飛後3小時,直升機編隊遇到一股沙塵,1號機發生故障,不得不緊急著陸一次。又過1小時,直升機編隊再次遇到一股巨大而濃密的沙塵,5號機電磁羅盤出現異常,機長確認無法繼續執行任務,遂按預案放棄任務,在無線電導航儀引導下,飛回「尼米茲」號。

25日0時50分至1時40分,6架RH-53D先後抵達1號地點。

在1號地點待命的C-130分隊也遇到了一些麻煩。一輛大客車經過附近的沙漠公路,特遣隊員截住客車並扣留乘客。經檢查,乘客是44名外國遊客。幾分鐘後,又有一輛油罐車和一輛小型卡車路過。特遣隊員攔截無效後開火,油罐車中彈起火,司機跳上後面的卡車後調頭逃走。美軍判斷他們是走私汽油的人,估計不會向伊朗當局報告。

在給直升機加油時,美軍發現2號直升機液壓系統失靈,還有幾個部件破裂。這樣一來,能繼續任務的直升機僅餘5架,但第二階段任務至少需要6架直升機。2時10分,情況上報到總指揮詹姆斯少將處。經過與華盛頓的緊急磋商,詹姆斯下令中止行動。特遣隊準備撤退。

C-130飛機

2時48分,給3號直升機加油的C-130油料不足,3號機只好準備飛去另一架C-130處繼續加油。4號直升機的前輪故障不能滑行,為了給3號機騰位置連忙起飛。黑暗中飛行員操縱失誤,螺旋槳劃破C-130的機身,2架飛機頓時被大火吞沒。直升機上3人、加油機上5人被燒死,另有5人被燒傷,機載彈藥也開始爆炸。為避免伊朗方面察覺,特遣隊放棄了將剩餘直升機飛回「尼米茲」號的計劃,改為全部乘坐C-130返回。3時30分,5架C-130陸續從1號地點起飛。離開前,特遣隊釋放了扣留的遊客。沙漠中,美軍留下了8具屍體、5架直升機和2架飛機殘骸。幸運的是,特遣隊返航途中未受到伊朗的攻擊。

營救行動中途夭折,飛機相撞造成重大傷亡,此次行動無疑是失敗的。

總的來說,美軍為此次行動進行了長時間的準備,行動方案非常詳細,然而,由於行動準備過程中存在許多疏漏,特別是對裝備、氣象等方面準備不足,最終導致行動失敗,其經驗教訓值得認真汲取。(新民網)

【訂閱關注「國防時報排頭兵」,縱覽軍情,聚焦熱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時報排頭兵 的精彩文章:

狙擊手的「百寶箱」:五花八門的輔助裝備
土耳其放言F-35和S-400全都要!美擔憂隱形戰機性能外泄

TAG:國防時報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