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分析「南京大屠殺」鬼子屠城為何數十萬同胞不反抗?

分析「南京大屠殺」鬼子屠城為何數十萬同胞不反抗?

現在不少人對於自己國家的文明進行埋汰,宣揚這世界第一大國的繁榮與美麗,認為那才是歸屬之地。這是一種歷史的悲哀。世界文化發源地就算歷史上繁榮說破天際,到現在也就只剩下一個在與時俱進。崇洋媚外的文化絕對說不上有多好,文化說到底還是要有歷史底蘊,就像寫文章只有華麗的辭藻只是虛有其表。歷史底蘊這樣的東西沒有長久的沉澱與積累是無法擁有的,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過去還是一個國家變不了的靈魂,就像一個讀書萬卷的讀書人在與人交談時淵博學識,那股自內而外的自信與氣質是怎麼學都學不來的。歷史是一個說不完的故事,就像一個時代的結束標誌著另一個時代的興起,一一接應。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閱讀歷史,見一見歷史人物,聽一聽歷史大故事。

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8月,日軍上海及其周邊地區展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腹背受敵,十分被動,11月12日,蔣介石發令全線撤退,上海失守。

此時,日本本部最初並未有進攻南京的計劃,但當時的日本中不少下級軍官「勢頭高漲」,主動要求南下追擊中國軍隊。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大陸命第八號」:任命松井石根為華中方面軍總司令官,由日本海軍協助,向南京進攻的作戰命令。

由於中國軍隊並未能阻止有效的撤退,沿途上的阻擊戰未能奏效,就這樣,日軍一路燒殺搶奪,一路追趕中國軍隊。12月4日,日軍主力部隊兵臨南京城外,從東、南、北三面圍攻南京。當時留守南京城的國民黨陸軍上將唐生智組織兵力反抗,日軍雖多次集中兵力全線進攻,但直到12日仍未攻破南京城防。然而就在此時,唐生智接到了蔣介石的密電:「如情況不能持久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

唐生智見守城無望,當晚就下令全線撤退,自己偷偷一人跑到長江邊上乘坐汽艇出逃,就此,南京防線崩潰。13日,日軍在坦克的掩護下,攻入城內,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由此開始。

1937年的南京城內,到處血流成河,哭聲一片。泯滅人性的日軍將數萬名無辜難民集中一處「機槍密集掃射,對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掙扎者以亂刀砍戮。」在後來日軍解密的行軍日記中記錄了這樣一句話:「二十日軍殺三千中國人,五十殺五千,一千殺五萬。」也許有人不禁要問:一名日本兵為何可以押著數十人去槍殺卻無人反抗?

反抗也是死,不反抗也是死,既然橫豎都是死,何不拼個你死我活,死前拉上一個墊背的,也算值了。

是我們的同胞懦弱嗎?

不,並不是懦弱!

首先,反抗是肯定有的,比如在烏龍山邊日軍第13師團山田支隊的屠殺場,就曾發生了數萬名中國軍民在日軍屠殺前集體衝擊敵軍的行為,但畢竟都是血肉之軀,根本無法抵擋日軍機槍的掃射,最終全部慘遭殺戮。不過,這樣的反抗不具規模、沒有組織,而且城內的百姓根本沒有想到守軍會突然撤離,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想要組織有效的反擊,難上加難。

再者,1937年底的南京城有如「日本大本營」,城內外駐紮了約20萬日軍,大街小巷都是鬼子的小股部隊在掃蕩、巡邏。即便是押解的人員很少,但一旦被押解人員出現「暴動」,日軍的巡邏隊很快就會抵達現場。

有人也許會「不服氣」的說:「那又如何?十幾個人一擁而上,在日軍增援到達前,也好歹能弄死幾個日本兵。」話雖如此,但是你忽略了一個因素——當時的社會背景:37年以前,軍閥混戰,到處爭搶地盤,百姓顛沛流離,食不果腹,對戰爭已經變得「麻木不仁」了。試想下:數十人甚至數百人的押解隊伍,身旁除了自己的同胞,就是「嘰里呱啦」語言不通的日本兵,待會要去哪兒根本無法得知。但明白一點,我沒扛過槍、沒殺過人,我只是一個小老百姓。眼前這些統一著裝的日本兵,不像是亂殺人的土匪,他們或許只是想搶我的糧食亦或讓我去充當勞力,但這至少不會被殺。

要知道,在那個交通、通訊極其不便、常年戰亂的年代,老百姓對日本人為何來到中國,日本人想做什麼,根本無法知曉,更沒有誰聽說過「屠城」。

他們更多的是覺得面前的日軍跟那些民國軍閥沒什麼兩樣,我只要服從,不反抗,一般都不會被殺。要知道,即便是縱觀整個人類近代戰爭史,屠城事件也是極為罕見的。就這樣,在這個大環境的「熏陶」下,人們起初並未把日軍放在眼裡,直到看到堆積如山的屍體,人們才開始驚慌失措,但,這一切都已經晚了。

圖為在中國的從軍作家(左起)中谷孝雄、片岡鐵兵、瀧井孝作

為了掩飾罪行,日軍讓日本媒體緊閉嘴巴,僅有一些隨軍記者可在南京城內活動,但這些記者早已變質,早就淪為日本侵華與屠殺恐怖政策的熱烈擁護者與宣傳鼓動者。

直到12月末,幾名留守城內的美國記者冒死披露了此次慘案,「南京大屠殺事件」才被世人所知。誰也沒有想到,一個曾經打著「文明」旗號的國家軍隊會做出如此喪盡天良之事。

歷史是一個傾聽者與記錄者,不會在你身上弄虛作假,也不會對你加以討伐,它會巧妙地把筆留下,交給世人去評判。看完上述的內容,大家是否有一些新的想法呢?歷史是一個聰明人,它邀請了所有的人來做客,然後看客人們各自為敵為友,然後記下這些故事說給後世人聽。面對如今沉不下心靜不下氣的年輕人,歷史是沉默的,但是又是兇狠的,只有真正沉得住氣的人才能在它的筆下活出主角光環的精彩,而不是一個鏡頭都沒有就喪失性命。只有一個有歷史的人才擁有屬於他的靈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把酒問此生呀 的精彩文章:

赫魯曉夫身為蘇聯領導人,總是趾高氣揚,卻為何總在中國受氣?
楊貴妃生理上有一問題,一般人無法接受,但唐玄宗卻十分喜愛

TAG:把酒問此生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