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事實還是謊言?為何經不起推敲?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事實還是謊言?為何經不起推敲?

這是一句如雷貫耳,聲震寰宇的豪言,全句是這樣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被很多人認為是明朝的組訓,即朱元璋為後代的皇帝們制定的章程。

關於是不是朱元璋制定的組訓,我們暫且不論。

我們先看下「天子守國門」和「君王死社稷」兩句話。

這兩句話對應著明朝的幾位皇帝。

明朝朱元璋到崇禎共經歷帝,歷年。

其中「天子守國門」指的是明朝第三位帝王朱棣之後的共位皇帝;而君王死社稷指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

年月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

那麼,這兩句豪言是如何得來的呢?靜夜史分別分析:

、不得不守,是為「天子守國門」!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北京,標誌著北京成為大明帝國新的都城。

此時的明朝建立時間不長,在長城以北,雖然北元政權被打殘,但是蒙古各部落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在明朝周期性退兵後,他們重新聚攏,恢復實力,重新成為明朝的巨大威脅。

在《明史》中,對朱棣進行了如下評價:「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事實上,因為當時深入漠北作戰需要消耗大量的國力,因此在朱棣五征漠北之後,明朝內部已經開始出現危機,所以此後明朝再也沒有大規模向漠北地區進軍的記錄。

那麼,面對重新強大起來的蒙古,明朝應該怎麼辦?答案是修長城!明朝時期,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朝代。

明朝長城的長度超過公里,是明朝抵禦蒙古以及後來的後金最重要的屏障。

朱元璋時代,將元朝勢力趕回蒙古高原後,朱元璋在長城以北的地區設置了大量的衛所。

衛所制度是南北朝時期府兵制的一個變種,是兵農合一的制度,衛所的設置,將明朝的勢力維持在蒙古高原的邊緣,對大漠深處的蒙古勢力形成了擠壓的態勢。

但是年,「靖難之役」爆發,最為北方的守衛者,朱棣的南下直接導致了北方兵力空虛。

不僅如此,朱棣起兵的時候,還綁架了同在北方的寧王朱權,將朱權的朵顏三衛據為己有。

朱權是自己弟弟,好打發,但是朵顏三衛是投降的蒙古人組成的僱傭兵,不給好處是不會給你賣命的。

朱棣開出的條件是:事成之後,將蒙古高原東部地區賜予朵顏三衛。

朱棣登基後,履行了他的諾言。

將蒙古高原東部賜予朵顏三衛,皆大歡喜。

但是朵顏三衛提出,明朝的開平衛深入了朵顏三衛的地盤,讓朵顏三衛內部首尾不能相顧,希望明朝將其撤銷。

這一提議在宣德年間成為現實,年,明宣宗下令內遷開平衛。

開平衛雖然只是一個衛所,管轄的土地不過里,但是產生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因為開平衛的丟失,明朝的北部防線出現巨大缺口,東部的遼西地區,西部的東勝衛、大寧衛等孤立無援,不得不相繼放棄,從此明朝北部疆域全面退守長城一線!從北京到居庸關、八達嶺有多遠,北京距離前線就有多遠!正是因為明朝主動放棄長城以北的衛所,導致明朝不得不以長城為國境線,形成了「天子守國門」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於明宣宗之後的皇帝來說絕對不是好事,比如明英宗朱祁鎮,明世宗朱厚熜,明思宗朱由檢!北京成為第一線,一旦前線戰事失利,北京就會成為下一個目標,這樣的局面讓給明朝背上了巨大包袱。

但是明朝卻不能遷都。

一來都城近在眼前還放棄了大片土地,一旦都城南遷,整個華北都恐不保;二來明朝的士大夫們也不允許遷都。

所以明朝皇帝就只能在這裡杠著,杠到山窮水盡為止!這是明朝皇帝的悲哀,更是明朝的悲哀!所以,「天子守國門」,是不得不守!

、不得不死,是為「君王死社稷」!說起崇禎自縊這件事,無數人在惋惜的同時,也在為崇禎的偉大舉動所感動。

因為一代帝王,以死明志,還留下了「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的遺書。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偉大的行為,不是嗎?是的,確實很偉大,但是是誰逼著崇禎走到如此壯烈的地步的?是崇禎自己!年,天啟皇帝崩,崇禎繼位,是為明思宗。

此時的明朝,早就已經烏煙瘴氣,閹黨作為當時最龐大的勢力,控制了大部分的國家機器,而自詡正人君子的東林黨則完全被壓制。

崇禎繼位後,東林黨的救星來了。

因為崇禎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在繼位僅僅兩個月時間,就讓魏忠賢死無葬生之地,並將閹黨連根拔起。

作為立威的第一把火,燒得還行,反正是舉國歡騰,崇禎皇帝的威信是確立起來了。

但是緊隨其後的就是國家機器的亂套,因為崇禎堅持除惡務盡的原則,所以很多無辜的人受到牽連,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最可怕的是,被崇禎救活的東林黨取代了閹黨,成為朝廷的實際掌權者!和沒文化的太監不同,這些飽讀詩書的文人是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很快,崇禎朝的形勢就急轉直下。

來自關外的女真崛起,陝甘地區的農民起義也風起雲湧!因為大臣不干事,所以崇禎自己來。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外行的他越忙越亂,越勤政死得越快!崇禎一朝,清軍不斷入關搶劫。

農民起義軍也不斷來敲打,明朝疲於奔命,接連敗績!作為領導,崇禎的反省態度是很真誠的,下罪己詔,到太廟祈禱,搞得有聲有色。

但是轉身他就要殺掉一個大臣當替罪羊。

失敗了幾次,就是幾隻替罪羊!

崇禎執政年,內閣首輔換了至少個,創造了記錄!正是因為崇禎的折騰,所以導致君臣離心,因為誰也不想被擔責任!加上崇禎剛愎自用,不信任武將,喜歡插手一線指揮,導致武將對這位皇帝也寒了心!為了對付民軍,崇禎想和清朝議和。

但當朝廷口水飛來時,崇禎及時把提議者陳新甲幹掉了。

李自成打來前夕,崇禎想遷都,大臣不說話,因為誰說了,誰就有可能是下一個陳新甲。

著急的崇禎拂袖而去,不願意擔責任的他始終沒有敢說出遷都的事!這導致崇禎失去了最後生還的希望!李自成打來的前夜,崇禎和太監攜帶三眼火銃挨家挨戶找大臣求避難,大臣閉門不納,絕望的崇禎走上煤山,書寫了悲壯的一幕!崇禎知道,落到一幫民軍手裡,崇禎死得會更難看!除了死,沒有別的辦法!最後說一句:因為朱棣遷都和崇禎自縊都發生在朱元璋死後,所以這句豪言不可能是明朝的組訓!更多的是後人的穿鑿附會!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彼霜下歇 的精彩文章:

b影視劇b中被玷污的女子,第二位選擇了自殺,最後一個純屬活該

TAG:彼霜下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