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記事——逮麻雀

童年記事——逮麻雀

傾力打造當代中國文學「微」領域第一公眾平台

刊名題寫:主編魏民 刊名製作:希然。

李道遠,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濟源市人,原在國有企業工作,現已退休,愛好文學,喜歡讀書,偶有文章散見於網路媒體及報端,處事原則:老實做人,踏實做事。

當代中國文學「微」領域

最具影響力的純文學公眾平台之一

——逮麻雀(散文)

童年記事

麻雀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左右是最不受人待見的動物,它們被列為「四害」之一,人人得而誅之。在那個吃不飽的年代,老百姓視糧食為生命,把地里的莊稼看得很重,即使小孩子在大街上撒個尿也會被大人們罵著撒到茅坑裡攢著當肥料。當然對於即將成熟的莊稼來說,田間地頭豎起來的稻草人和長杆子上系的紅布條成了驅趕麻雀的最好武器。一陣陣的風兒吹過,稻草人隨風舞動的衣袖和飄逸的紅布條,嚇得麻雀一哄而起,雖然不能杜絕偷食,但還是起了一點作用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吃不飽,穿不暖,更不用說打牙祭了。有的人家常年累月不見肉沫,逢年過節才能開葷。生活在這種條件下的人們也養成了習慣,早已把吃肉的念想拋於腦後了。平日里稀飯紅薯湯就著整大缸腌好的鹹菜(蘿蔔和白菜)吃得人們滿臉菜色。但對於有辦法的人來說,下河摸條魚,稻地里逮個青蛙,調劑一下單調乏味的生活也是不錯的美餐。

在記憶當中,有一件事至今不忘,那種親自動手和享受的快樂,依然不時地在眼前浮現……

那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冷冬季。沒有規划過的原生態的農村,房屋錯落有致,鄰裡間的院牆也不像現在那麼高,用泥土堆砌的低低的院牆經常會傳來高一句低一聲的笑聲。

下起來的大雪沒完沒了,幾天下來,低低的院牆也長高了不少。小孩子們都出來去雪地里蹦蹦跳跳,盡情玩鬧,大人們則忙著掃出一條條的小路來,把雪堆到樹底下。大街上基本沒人走,更不用說有人掃了。一片白茫茫中也看不到平日街道上的坑坑窪窪了,彷彿天地已融為了一體,出奇地安靜。平日嘰嘰喳喳的麻雀三五成群地在樹上卧著,不時地抖動翅膀,抖落雪花。

一場大雪過後,地上被蓋了個嚴嚴實實,可苦了那些麻雀了!餓急了的麻雀有時候趁人不注意會飛到屋子裡找東西吃。這個時候在院子里掃出一片漏出黃土的空地來,用一根繩子拴住一個一尺長的木棍,支起一個簸蘿(用竹子編成的用於蘿面的圓形器物),好像張開的大嘴,裡面撒點小麥之類的東西,人躲在屋裡,拿住繩子的另一頭,靜靜地,耐心地等著麻雀鑽進去。

這些小東西別看平常警惕性特高,但在餓急了的狀態下也會鋌而走險。想起來可笑,它們哪裡是人的對手,剛開始都飛到了蘿邊,就是不進去,蹦蹦跳跳,嘰嘰喳喳,好像在議論誰先進去,又好像在分析有無危險。時間長了,有幾個膽大的跳進去馬上又出來,如此反覆幾次後,一群麻雀就一哄而上,一個比一個吃得歡,哪裡還顧得上危險!待它們大快朵頤忘乎所以的時候,猛地把繩子一拉,除了幾個反應快的,幾乎一網打盡。然後用大床單罩住,慢慢縮小空間,將它們一個個捉出來……隨後的一頓美餐,夠我們想念一陣子了。

那時候的人們沒有這個概念, 現在的麻雀成了國家保護動物,是萬萬不能傷害了,人與動物的和諧使得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這只是特殊年代一些特殊事例罷了,對於過慣了苦日子的人們來說,每天紅薯稀飯,煮紅薯,蒸紅薯,頓頓的紅薯吃得人們胃裡發燒,適當補充一些肉類可以中合胃酸,緩解癥狀,只是麻雀成了那個年代的殉葬品,隨著人們對環保的認識理解,以後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了。

(責編:家佳)

書訊

作家、主編魏民詩集《日光岩》,2018年6月由中國台海出版社出版,每本含郵資35元。欲購者,書款可以微信紅包形式發給編輯:nj363688,註明書名、書款、冊數,並在微信上留言真實姓名與地址、郵編。歡迎文友郵購!

讚賞說明:

微刊讚賞資金,每位作者凡累積至50元,編輯部大部分以微信紅包形式發放給作者,其餘部分則留作網站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 的精彩文章:

包旭傑 魁多記憶
老婆心中有稈秤

TAG: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