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除了金絲猴,這些本土名牌也賣身外企後回歸,但如今已難覓蹤跡

除了金絲猴,這些本土名牌也賣身外企後回歸,但如今已難覓蹤跡

金絲猴奶糖可能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如今這家起源於河南的本土品牌,歷經四年之後再度回歸中原。

近日,一封美國好時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的來信,證實了好時終於放棄了當初斥資35億買來的金絲猴品牌。

同一天,接手方河南御翔食品也發布公告稱,「全資收購了四年前被好時收購的金絲猴企業和品牌」。金絲猴新任董事長李暘表示:「未來,金絲猴將著力在休閑食品領域發力。金絲猴品牌的目標是婚慶糖果市場,饞嘴猴聚焦休閑食品,悠氏關注烘焙領域。」

賣身國際糖果巨頭

金絲猴品牌1992年創建於河南周口沈丘縣,從一個前身是電器廠的社區小廠,31歲的趙啟三在1979年被任命為廠長時,該廠只有37名員工,並且負債112萬元。上任後的趙啟三認為「在生活必需品貧乏的年代,生產食品更有賺頭」,該廠因此在1992年之前跟風生產了13年糕點、牛肉、腐竹等產品。

1991年底,趙啟三發現了上海食品研究所研製出的新型枕式奶糖,並買下技術。1992年是猴年,於是趙啟三為奶糖起名為「金絲猴」。當年,金絲猴銷售額為2000餘萬元。隨後金絲猴奶糖一路高歌猛進,1994年,金絲猴全資收購上海蓬萊食品廠,並成立了上海金絲猴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企業總部也由河南遷入上海。

2008年,金絲猴完成公司改制,由「上海金絲猴食品有限公司」增資擴股,改製為「上海金絲猴股份有限公司」,準備上市。一年後,新天域資本、中銀國際、北京科橋三家私募股權基金為金絲猴注資2.4億元入股,共獲得其20%股份。

雖然2010年金絲猴曾表示上市前期工作已經準備完成,但由於金絲猴奶糖的黃金期已過,上市計劃一度擱淺。趙啟三也無心經營,準備套現離場。

2014年12月19日,北美最大的巧克力製造商好時宣布收購上海金絲猴公司80%的股份。此次收購,好時旗下荷蘭公司將現金支付30.21億元人民幣,並預計承擔債務5.222億元。一直到2016年2月,好時以2.353億元收購了金絲猴剩下20%股權。

再度回歸中原

從去年開始,金絲猴要被回購的傳言就不斷出現,尤其是在2017年7月,創始人趙啟三曾公開表示要回購金絲猴的說法引來市場一片嘩然,但也很快就遭到了好時方面的否認。

如今,收購傳言成真。有相關人士向《中國經營報》透露,在2018年6月份,好時出售金絲猴的報價為2.6億元,此次最終達成的交易實際上應在2億元左右。但該說法並未得到雙方的證實。

與四年前高調「聯姻」對比,好時與金絲猴的分手則顯得格外低調。7月20日,金絲猴的工商信息悄悄發生了變化。企查查顯示,HersheyNetherlandsB.V.、好時(中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退出,投資人變更為上海趙氏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上海滬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企業類型也從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資)變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

據企查查信息,上海趙氏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股東是趙啟三、趙東明、趙東旺父子三人,但並不持股;持股100%的上海趙氏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現已更名為沈丘滬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第二大股東王寶根,曾是金絲猴之前的總經理和改制後的首席運營官;最大股東上海三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崔文中持有1.62%股權,而崔曾是金絲猴的營銷總監。

而最終接手金絲猴的河南御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企查查顯示於2018年3月30日成立,迄今不到半年,其法定代表人為趙科,該公司由鄭州翔鷹創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100%持股。據報道,御翔食品由河南悠氏食品有限公司和西藏蒼鷹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創立,是一家新興食品科技企業,而崔文中也是悠氏食品的股東之一。

總而言之,金絲猴這個品牌最終回歸於它初生的地方。

那些被外企收購又被買回的中國名牌

像金絲猴這樣曾經在中國市場耳熟能詳的本土名牌,不知不覺間被外資收購逐漸走向衰落的不在少數,其中很多又被賣會給中國,但想東山再起就更加困難。

美加凈

1990年,「美加凈」商標被美國庄臣以合資方式收購,作價1200萬元。第二年,美加凈的銷售額就過山車式下滑,從前一年的3億多元降至600萬元,可謂慘不忍睹。

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將傷痕纍纍的美加凈購回,儘管不到4年時間,但美加凈已經從行業知名品牌,跌至谷底。

北冰洋

1994年,北冰洋和百事可樂合資,但沒過多久就關門,北冰洋汽水從市場上消失。

2007年,一輕控股收回「北冰洋」商標,2012年北冰洋汽水重新上市。目前,北冰洋汽水95%的銷量都在北京,同時開始向京外市場擴展。

熊貓

1994年,寶潔收購了「熊貓」所有資產,只生產自己的汰漬、碧浪等產品,逐漸吞噬了「熊貓」的市場。

北京日化二廠最終不惜代價,於2000年堅決收回了這一知名商標。收回的熊貓當即推出新品,試圖重走「物美價廉」之路,然被雪藏6年之久的熊貓已疲憊不堪無力東山再起,現在的洗護市場上已難尋「熊貓」的蹤跡。

南孚

2003年8月,美國吉列公司,從摩根斯坦利、鼎暉投資等公司手中買走了香港(中國)電池公司的全部股權,進而控股南孚電池。

2005年,寶潔公司以570億美元的價格併購吉列,南孚又成了寶潔公司的子公司。

2014年底,鼎暉投資從寶潔公司手中收購南孚電池78.775%的股份。

15年的來回「遷戶」,南孚現狀還算不錯,在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統一潤滑油

2006年9月22日,殼牌收購統一潤滑油,獲得統一惟有的兩家獨立法人公司75%的股份。

2015年,殼牌宣布將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向霍氏集團和凱雷投資集團轉讓統一潤滑油75%的股權。

丁家宜

2011年,丁家宜被科蒂以4億美元收購。被收購三年後,丁家宜的銷售量嚴重下滑,科蒂集團便決定停售「丁家宜」系列產品。

2015年,丁家宜重回創始人庄文陽之手實現「復活」,重啟KA渠道。曾經風靡一時的丁家宜,如今在市場上能看到的產品還是很少。

結語

外國公司收購中國品牌,很多時候看上的並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其在中國本土的渠道,其不過是通過收購來為自己的產品打通中國市場鋪墊道路。更有甚者,其目的是出於直接消除對自身產品有競爭關係的中國本土品牌。

市場是殘酷的,一旦被別人甩在身後,再想趕超就十分困難。因此,本土品牌在賣身外企時一定要擦亮雙眼,不要讓辛辛苦苦培養起的中國品牌就此消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投資界 的精彩文章:

今日頭條否認「提交赴港上市申請」傳聞

TAG:投資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