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巧克力苦澀史:列強瓜分的「殖民地」,本土品牌全軍失守

中國巧克力苦澀史:列強瓜分的「殖民地」,本土品牌全軍失守

巧克力市場在中國已經形成近30年,但這個近200億元的巨大市場,始終是國外玩家之間的角斗場。

民族品牌不是沒有機會,至少有幾次市場紅利能形成本土巧克力品牌,無奈都因種種原因擱淺。

消費有時候很奇怪,買賣看產品本身,按說不該太在意品牌歸屬地,只是滿足了商品品質提升的國人又開始在品牌附加值中尋找認同感,「民族品牌」一詞便是國人心中的一種隱痛。

巧克力工藝並不算複雜,怎麼就跑不出來本土大牌?我們今天從4個方面聊聊巧克力的中國市場:

. 巧克力市場的在華演變;

. 中國巧克力市場格局和品牌格局;

. 我們跑不出大品牌的核心原因;

. 國產巧克力品牌的突圍之路

2012年,67歲的「猴王」趙啟三決定重新披掛上陣。

此前兩年,由兒子趙東旺打理的「金絲猴」全力推動籌劃A股上市。作為當時國內知名的糖果和巧克力生產商,金絲猴成功上市不僅將成為國內首家上市A股的糖果類企業,還將坐穩中國糖果巧克力品牌的龍頭地位。

可惜金絲猴的上市計劃無疾而終。趙啟三因此重新出山,反思了「衝擊上市」的做法,並在一次會議上嚴厲指出:「品牌建設才剛剛開始,沒做好準備就期望每年高成長、高利潤,只會把我們當前的元氣耗干。」

接下來的時間裡, 金絲猴重新梳理了品牌路線,並公布了調整虛高價格、以貨補形式彌補經銷商損失等舉措,讓人們暫時忘卻了上市失敗的風險。

可在年之後,躊躇滿志的趙啟三選擇賣掉金絲猴,套現離場。

2014年,北美最大的巧克力製造商好時以30.21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金絲猴80%的股份,同時承擔金絲猴5.222億元債務。2016年,好時又以2.353億收購了金絲猴剩餘的20%股權。

自此,這家創立於1992年、糖果業務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三的民族品牌,徹底成為外資企業。

賣掉金絲猴成功套現的趙啟三,已轉型鹽業和房地產,換條賽道殺得風生水起。而金絲猴的員工則在被收購之後迎來大規模裁員,很多工作十多年的老員工無奈離廠,部分工廠也一度陷入短期停產。

幾年前「打造民族品牌、打造百年老店」的奮鬥目標,此時顯得頗為諷刺。

商業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在好時收購金絲猴後的4年之後,金絲猴就因業績不佳被好時放棄。美國好時大中華區總經理在7月25號證實,好時全資出售給河南御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金絲猴正式回歸。

這個被好時花費近40億元買來的企業,以2億元拋售。有媒體調查,這家名不見經傳的接盤方,幕後控制人就是趙啟三。4年中的一買一賣,趙啟三賺到30多億,可謂成功至極。

只是經過4年折騰,此時的金絲猴已經奄奄一息:銷量下滑、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受到傷害;營銷團隊、經銷商已經分崩離析。也為曾經「民族品牌、百年老店」的情懷加上了一些悲劇底色。

1.

巧克力在中國:5大豪門的搶灘登陸戰

4年之內,「吞了又吐」的好時宣告了一次併購的徹底失敗。而真正讓好時落空的,其實是對中國市場更大的野心。

好時看重金絲猴當時的渠道資源,可以幫其深入分銷至金絲猴掌握的中國二、三線城市。在當時看來,這40億是「為中國市場不得不付出的成本」,好時從未進行過超過2億美元的收購。做出這一舉動,這起碼說明兩個問題:

相比國外巧克力大牌,中國巧克力/糖果巨頭仍具備一些資源優勢;

好時看好中國市場,並對於在中國市場的前景寄予厚望。

其實「衝動」的好時僅是無數看好中國巧克力市場的眾多大牌之一,根據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巧克力市場規模整體保持平穩增長趨勢,年均複合增長率達5.76%。而在更早的十年里,中國巧克力市場複合增長率高達14.39,遠高於世界水平。

巧克力在中國市場的第一波狂潮始自上世紀80年代,因為改開推進的大眾的消費慾望,讓貧瘠已久的大眾對國外產品暴露出熱情。儘管當時購買力並不突出,但費列羅榛果威化巧克力、丹麥藍罐曲奇、樂家杏仁太妃糖等進口糖果已成為當時大眾見得到的高質量甜點。

在當時全球巧克力五大巨頭(瑪氏、雀巢、好時、吉百利、費列羅)看來,這個剛剛開放的市場是一塊肥肉。因為當時中國沒有能生產巧克力的企業,對這些巨頭來說,時間就是市場。

義大利高端品牌費列羅是首家進入中國的是巧克力品牌,費列羅沒有刻意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因此高品質、高售價的市場定位從進入之初即忽略了當時國人的購買能力,但當時國人購買巧克力大多用於送禮,很少自己吃,這一特點也為其大眾一少部分客戶。

費列羅的問題是不夠接地氣,但這一特點甚至奠定了費列羅日後在華髮展戰略,即走高端、精品化。相比費列羅的高冷,吉百利、瑪氏、好時、雀巢則選擇走中低端相對親民路線。

1988年,雀巢在首次將工廠設在中國,幾年之後,瑪氏、吉百利也分別將工廠置辦在國內,開始在中國本土生產降低成本。而高冷的費列羅依舊不設中國工廠,商品通過第三方物流公司發往各銷售渠道。

親民有時也未必能討好中國消費者。比如走中端市場定位的英國吉百利,先後推出為降低生產成本及售價的250克超大巧克力,以及更加複合歐洲市場口味的乳酪巧克力,效果均不理想,那時大牌對中國市場需求也會拿捏不足。

而一貫「圓滑」的瑪氏則對吉百利的缺陷改進了產品和分銷模式,慢慢佔據零售貨架。瑪氏針對中國市場做足了功課,並以此大手筆推出廣告樹立品牌。德芙、M&M、士力架等至今仍是黃金廣告位的常客。

隨後,維持高端形象成了費列羅的制勝法寶;雀巢則專註於巧克力威化;好時發展中規中矩;而吉百利則因內部原因疏於管理,加上因三聚氰胺事件被大量召回(五大巧克力品牌唯一被召回的),最終落得名利雙損,只剩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怡口蓮糖苦苦支撐。

瑪氏最終成為巧克力中國市場爭奪戰的勝利者,也是五強爭霸笑到最後的一位,不僅打造了德芙、M&M、士力架等成功品牌,其旗下各產品的定位也很清晰,可以說從目前的格局來看,瑪氏在中國市場的前途坦蕩,當然也是本土品牌最大的威脅。

只是「威脅」這個詞明顯還是用大了。因為多年來巧克力市場增長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進軍的同時,這場狂歡里國產巧克力品牌卻幾乎屬於缺席。金帝、金絲猴等少數幾家孤軍奮戰的企業也在2016年這個標誌性的時點集體拋售:金絲猴賣給好時,而曾經國產巧克力「一哥」金帝被中糧集團以6億元賤賣給了福建好鄰居股份有限公司。

自此,本土巧克力品牌差不多全軍覆沒。

2.

巧克力的中國市場格局和品牌格局

在被中糧賣出的2016年,金帝已經連續4年虧損,被賣出之後的金帝也向金絲猴一樣,一度面臨停產窘境。受到「新常態」經濟的影響,2016年消費者對於快消品的需求已經放緩,中國巧克力市場也在那一年下滑明顯。

根據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巧克力奶茶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巧克力行業銷量為12.03萬噸,較上年相比下跌3.84%,銷售規模為183.5億元,同比下跌1.33%。而在幾年前,保持平穩增長的巧克力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可達5.76%。

中國巧克力市場銷售規模(億元)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巧克力市場2016年下滑,主要有以下3大原因:

全球消費者對於快消品的需求已經放緩,中國巧克力市場近幾年開始呈現疲態;

追求健康和天然的消費理念日益改變中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這也是巧克力品類增長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消費升級,大眾從原本只需滿足基本需要,轉變為對產品質量提升的需求,勢必淘汰大量落後企業。

好的是,在過去幾年,巧克力市場逐漸復甦,消費升級的趨勢下,中國巧克力市場也正進入新的上升曲線。

市場集中度:4大巨頭分割75%市場份額

相比歐美競爭激烈的巧克力市場,中國巧克力市場仍舊呈現以下特點:行業競爭度較低、競爭產品較少、發展潛力巨大,因此即便經歷了近40年的發展,中國市場仍未顯示出絕對的競爭態勢。

儘管目前世界排名前10的巧克力生產商基本已經進入中國,但從市場格局來看,市場集中度比較高。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4大巨頭瑪氏、費列羅、雀巢、好時牢牢佔據了75%以上的市場份額。

中國巧克力市場格局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品牌集中度:中國品牌難以突破第三梯隊

而在品牌方面,高端市場基本屬於國外品牌的戰場,比如瑪氏旗下三巨頭德芙、M&M、士力架的集體佔有率幫助瑪氏三分天下,加上費列羅、雀巢和好時,第一梯隊全數都是外國品牌,而高端巧克力的利潤相對中端更高。

中端市場,國產品牌仍舊未能完全立足,第二梯隊是以吉百利、明治、樂天為代表的國外品牌,類似金帝等少數合資品牌也勉強屬於第二梯隊。而瑪氏、好時等廠商今年也在中國市場大力宣傳中端品牌。中端品牌毛利率大致在40%~45%,凈利率約10%,中端巧克力營銷費用較大,德芙多年以絕對優勢佔據中國糖果行業廣告費用第一位。

2016年,瑪氏旗下品牌市場佔有率高達39.8%,費列羅依靠Ferrero Rocher 和 Kinder 兩大品牌市佔 17.8%,雀巢、好時、億滋緊隨其後,市場佔有率本別達9.7%、8.6%和3%。

相比之下,原國產巧克力第一品牌金帝被反覆收購後已經停產,徐福記被瑪氏控股,而金絲猴被好時收購後整合上出現了問題。國產品牌基本毫無亮點。

所以,從整體格局來看,國產巧克力幾乎很難佔據中端市場,高端更是全軍覆沒。而處在第三梯隊的低端市場,則基本屬於國產品牌的天下,低端巧克力利潤更低,突破低端化是國產巧克力品牌整體面對的問題。

3.

跑不出大品牌的核心原因

只是國產巧克力生產商們似乎不太在意自己的處境。在大品牌不斷拼產品、搞營銷,瓜分中國市場的時候,國產巧克力廠商正忙著做「盜版」。

上世紀90年代初,各大品牌紛紛在華建廠,為一大波巧克力盜版商提供了便利條件。可惜的是,經過近30年的發展,大量國產巧克力生產商依然在做名牌的仿製品。大量國產巧克力都有類似「跟隨」心理,等大品牌做出好產品,形成消費氛圍後再去模仿複製。

這一「小聰明」一度做出了大體量,盜版影響了大品牌的在華利益,但影響並不嚴重,因為做巧克力最重要的是做產品,對口味的要求太敏感。不要說仿製品,就是一些低端品牌使用代可可脂,而非可可脂,差距太大的口感也會讓消費者輕易分辨出來。

巧克力在糖果產品中屬於塔尖產品,需要很強的品牌力和傳播力,國產巧克力企業沒有打出足夠的品牌,傳播方面沒有足夠的資金、資源支撐,很難俘獲消費者。

像瑪氏能在中國取得今天的成績,也是深耕市場近30年的結果。所以經營巧克力生意其實很簡單,東西好不好吃騙不了人,所以要麼不做,要做就得要慢工出細活。

但處在高速發展期的中國企業家們都會算這筆賬,房地產、P2P、投融資、區塊鏈……把錢放在任何一個領域,都要比放在實業中划算得多。這是國產巧克力30年跑不出大品牌的主要原因,也是所有巧克力本土創業者們不得不面臨的選擇。

所以,國產巧克力的沒落是全軍覆沒,是從產品口感、包裝,品牌營銷、渠道,整體的潰敗。

1.產品落後:國產巧克力使用代可可脂,從口感上就低了一大截。

決定巧克力口感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可可脂的含量,國外的巧克力可可脂含量基本上都在30~40%以上,國內的低端品牌可可脂含量基本在20%以下,甚至大量使用代可可脂。而根據田野調查,國內可可製品中90%為代可可脂,使用天然可可脂的廠商之後可憐的10%。為節省成本的國產巧克力,首先會在材料上減少投入,這是主要原因;

2.市場的反饋:如果生產代可可脂還比較有市場的,那麼沒有廠家願意花費更高的成本去升級自己的品牌。巧克力是高價消費品,國外優質巧克力進口近來,從價格上看都不便宜。而國產巧克力雖然不夠好吃,但價格優勢始終存在,大眾為解決「寥勝於無」的需求,讓粗製低端產品始終存在。

但隨著消費升級的進行,對於巧克力這一品類,價格已經不是市場的主要決定因素。

總的來說,巧克力製造在當前消費市場是一條不好走的路,從生意回報來看,巧克力無法一蹴而就,需要經過漫長的消費者培育期,而中國企業往往缺少這種實力和耐心。

4.

本土品牌的突破之路

在當下購物渠道更加多元、便利的當下,消費有很多理由選擇國外品牌,不論中端還是高端市場,類似費列羅、好時、德芙、M&M等國際品牌的,都已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國產品牌想要搶佔這些品牌的市場份額不是件容易事。

但好的方面是,中國巧克力市場發展前景很大,近十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0%。在一個高速增長的市場中,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在消費升級的刺激下,消費者開始對產品有更高的需求,創立國產品牌的空間仍舊很大。

斑馬君認為,國產巧克力若想在未來跑出大品牌,至少有幾條出路可以走:

1.高舉高打,把巧克力真正當成大生意。

中國巧克力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要快速走出低端化,走出「作坊式」的生產規模。這就需要做到高舉高打,背後依靠大量的資金支撐,從產品、營銷、渠道等方面提高投入,做真正的高質高價。

當前火熱的瑞幸咖啡就是這種打法,因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大致獲得能和咖啡巨頭星巴克扳一扳手腕的局面。瑞幸的打法很簡單,就是依靠大量的融資、「燒錢」,搶佔供應鏈,人才、設備等各種資源,以此撬動市場。

巧克力亦然,國內品牌創業者必須有能力深入產業上游,搶到供應鏈資源,才有可能做大規模,繼而做大品牌。

對於大多在壟斷市場中的挑戰者,這都是絕佳的方法,但前提需要具備足夠多的資金和燒錢效率。如果巧克力市場能夠產生這樣的品牌,一定是在大集團中產生。

2.「小火慢熬」,基於產品端慢慢深耕。

巧克力消費升級明顯,高端巧克力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天然可可脂的需求量擴大,以代可可脂為原料的巧克力一定會向天然可可脂轉變。

想造出好口味的巧克力,必須提高投入,增大成本和投入力度。在保證產品過硬的前提下,繼而摸索出渠道、營銷等符合本土經營方法。

當前我國大多巧克力廠商呈現「又愛又怕」的心態,面臨強大的市場,害怕投入沒有回報,但巧克力生意是一個「小火慢熬」的過程,而對於那些沒有資金換時間的企業,剔除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心態,扎紮實實慢慢深耕市場就是秘訣。

3.巧克力周邊產品創新。

消費升級趨勢在零食、甜點、烘焙市場的進行,也為巧克力生產商提供了機會。口感+體驗的消費升級趨勢,會倒逼出更多元的巧克力產品,和更多元的巧克力消費場景,對於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中國巧克力生產商,這不失為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思路。

早期的國產巧克力品牌只有一個優勢就是價格,通過價格,能夠快速搶佔市場,但隨著消費升級,這樣的優勢變得越發微不足道。消費者不會為了幾塊錢,放棄更優質或達標的口味。口袋裡有錢的消費者,為了追求更高級的口感,只能挑選國外品牌。

所以現在的國產巧克力首先要面臨窘境,首先曾經市場需求從只需滿足「嘗個意思」到真正變得口味挑剔。以前靠廉價賺取大眾關注的品牌,好日子肯定是到頭了。

其實巧克力很像中國商業的集中顯像,早年物質匱乏期,那些滿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商品一推出就快速搶佔市場,並不是因為它們的產品有多好,是巨大貧瘠市場積攢下的消費需求。

隨著消費升級,以往好做的生意變得不再好做,最終能夠走出來的一定是那些能做難做生意的企業。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對於廣大消費者,巧克力的口味太敏感,好不好吃騙不了人。

勞倫斯·艾倫在他的《巧克力之戰》中,回憶過他在90年代末中國市場見到的這樣一幕:一對夫婦走到商場巧克力貨架,妻子把一小塊巧克力慢慢放進購物車,丈夫走過去看了看價格,又放回到了貨架。

20年過去了,中國人不會再為一塊巧克力太過糾結,只是一些普通進口巧克力,上到中國貨架價格就會翻5、6倍。對於苦心經營中國市場的那些國外商家,將產品賣給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也從未像現在這樣觸手可及。

只可惜,對於廣大本土消費者,本土品牌似乎仍沒做好準備。

援引資料 :

《巧克力之戰》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勞倫斯·艾倫

《金絲猴上市千機變》中國企業家雜誌

《中國巧克力奶茶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巧克力巨頭竟然在中國碰壁了》商界新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料財經 的精彩文章:

家樂福、樂購牽手,零售巨頭「抱團取暖」成新趨勢?

TAG:知料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