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Vivian的七月書單

Vivian的七月書單

余秋雨——吾家小史

2017年9月,讀完了馮驥才的《一百個人的十年》。

2018年7月,讀完了余秋雨的《吾家小史》後,我買了《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

我知道這些題材相較來說會比較敏感。

相較於那些年中國經歷過的天災、人禍,現在和平富足的中國,難道不會讓人滿足嗎。

錯就錯在這些錯誤,是發生在同一個人的身上。

我不說。可是我懂得。

中國曾經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家——也可以理解為沒有信仰。

在新中國成立之際,突然有一個人站出來,填補了中國人千年來缺失的信仰。

這不是壞事。

可怕的是宗教帶來的狂熱。

猶如基督教徒千百年來迫害猶太人,只因為猶大在最後的晚餐里出賣了基督耶穌。

中國人歷經千年才找到的缺失的信仰,不能任由其他人的口舌變了味道。

所以導致這樣一個結果:事情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但是從來沒有人(明目張胆)去剖析問題的所在。

余秋雨的《吾家小史》,更像是一部文人的沉浮史,一部中國的沉浮史。

整整三代人,鑒證了中國從屈辱走向解放,可是更多的,則是在此之後的磨難。

大饑荒……文革……上山下鄉……

這一世的文人承擔了最深沉的痛苦,命運多桀。明明是一雙寫字的手,偏偏去干粗活。滿腔振興中華的熱血,卻徒勞的灑下了滿地的汗水……

我沒有說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的人是可恥的,我也沒有說抵禦天災是為人不屑的,我想說的只是,人盡其用,難道不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其最大的能力嗎?

難道不是把奇人墨客放逐于山水之間讚美大自然的美妙,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嗎?難道不是把文人學者放在課堂里傳授知識,抑或是圈禁在辦公室撰寫厚厚的文獻嗎?難道不是把身強體壯卻精神匱乏的男人擺放在田間,揮灑他們的力氣和汗水,換來秋季飽滿的成熟嗎?難道不是把年紀尚輕的孩子們放在學堂里,將興趣愛好發展成職業,待學成歸來孝敬父母報效祖國嗎?難道不是把一腔熱血精忠報國的年輕人們放在國家重要的軍事要地,用他們的鮮血和忠誠為國效忠嗎?難道不是人盡其責,國盡其責,把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建造的越來越好,不再有戰爭、不再有迫害、不再有饑荒嗎?

而為什麼地痞流氓小人當道,踏踏實實學習工作的那一群人,反而落得沒有容身之處?

我在尚且年少的時候便讀過余秋雨的文章,那時也入了余秋雨全套的書籍,只是年輪已久,而至今依舊居無定所,在幾次搬家之後,很多書籍都找不到了,著實可惜。

而近十年後再次拜讀,才懂得,這個深受苦難迫害,卻不忘初心,一步一步丈量著這個世界的文人,是多麼的偉大。

托馬斯·曼——威尼斯之死

一個短篇小說,應該很快就讀完了吧。

我的確也是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讀完了,並且——並未陷入很漫長的思考。

這是一件可恥餓事——說明我又讀了一本毫無意義的書,一個不知所以的故事。

一個偉大的作家,為了尋找所謂的「靈感」,或是為了「逃離」,來到了威尼斯,遇見了他驚為天人的小男孩。

本該離開,本該逃脫不幸的死亡。鬼使神差的他留了下來,感染了流行性疾病,不幸死於非命。

短暫的快感,可能會造就不可抵擋的未來。

節制。隱忍。

愛默生——愛默生隨筆集

這是一本豆瓣評分8.7分的隨筆。

關於愛默生,第一個標籤就是「思想家」。美國前總統林肯稱其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地位不亞於中國的孔子。

愛默生的文字要慢慢的讀,慢慢的思考。

關於財富

「有三種人的慾望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一是富人的慾望,他總希望得到更多的財富;一是病人的慾望,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活的長久一些;一是旅行者的慾望,他說:「除了這裡,我願意到任何地方去。」」

富人的確是覬覦更多的財富,不僅僅是富人,窮人在疲於奔命的時候,不也是一種「得到更多的財富」的過程嗎?只是他們會把更多的財富放到活命上。

窮人和富人攥取財富的出發點不同,可是結果卻是相同的;為了延續有限的生命。人生而懼怕死亡,所以才有十八層地獄一說,在人在死後會經歷無限的苦難,所以人們都懼怕死亡。病人也是。人經歷了幾千年的進化,都無法化解死亡來臨時的恐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似乎自古以來旅行就是可以和讀書相提並論。我本人也有著和作者筆下的旅行者相同的願望,我哪裡都想去。我也很努力的想要去到每個地方,只是深知生命有限,再怎樣努力終有遺憾。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他們有時會一個接一個地離你而去。」

人生而孤獨。我們一直只有一個人,也只有一個人。我們虛構社會讓我們連接在一起,讓我們共同運作共同努力,讓社會更好的發展。可是難道在社會裡我們就不孤獨了嗎?

「真正的朋友身上都有一種強大無比的磁力,能夠把我們身上的美德給洗印出來,展現出來,根本就不需要說任何多餘的話,這才是真正的友誼。」

我們註定孤獨。真正的友誼,可遇不可求。

關於平庸

「世界上的每一件東西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也應該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價值。每個人的能量和潛力都是巨大的,除了他自己,別人是並不能夠充分認識到的,即使是他自己,也是要儘力去試驗,因為只有在行動之後,才能夠知道自己能力的大小。」

「世界上每一件東西都有自己的價值」,這句話沒錯,只是說成「世界上每一件東西都能為人類貢獻價值」會更貼切現在的社會。我們從不經眼的物種爬到了食物鏈的頂層,恰恰是在試圖尋求更好的生活中發掘出了自己的價值。我們現在坐在食物鏈的頂層卻依然不知足,依舊在無限的挖掘自己的能量和潛力。我們的能力恰恰把我們分為鴻鵠和燕雀。

「世界是不喜歡懦夫的,如果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竭盡全力,並且干一行愛一行,那麼他就會感到無比的充實與快樂。相反,如果他做事總是心猿意馬,淺嘗輒止,那麼他的內心就會永遠是痛苦的。」

是啊,原來就不是愛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愛一行。我們年少時那麼多的夢想,那麼多的理想,有幾項可以實現呢?長大後,誰不是照著被畫好的人生軌跡前行?我們應該心懷夢想,可是難道不應該看清現實嗎?

「永遠不要過分相信你的感覺,不要把過去帶入到現在,這樣我們就可以永遠生活在新的一天里。」

辛棄疾在《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寫: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誰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底經歷了什麼呢?再說,誰又能一成不變呢?

從容應對生活

「生活只有在充滿魔力和音樂時,才是最美好的,當我們不去仔細剖析它時,才是最完美的。你必須虔誠地對待它,認真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而不能像一個大學教授一樣拷問它。」

為什麼不可以拷問呢?真正的生活,難道不是一種經得起拷問的生活嗎?我們擁有思考的權利,自然也擁有提問的權利。如果每個人都緘默不語,這個世界會不會很可怕?

世界就像是難解的謎語,它包括所有的事情,據說的、了解的、在做的。

蘇格拉底說: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但不要過分拷問。

蘇格拉底說:我沒說過這句話,但我的確是因過分拷問而死。

當我們揭去幻想神秘的面紗,找到了歲月的意義所在,我們也就開始了真正的生活。

恰似前文所說,而今識盡愁滋味。

「思想的源泉和思想的力量會使我們的生活漫長而沒有盡頭。」

同樣,孤獨會使我們的生活漫長沒有盡頭。

「孤獨會蒙蔽我們的眼睛,是我們看不到廣闊的天空;懦弱甚至會封閉我們的思想,凍結我們的熱情。畏懼是殘忍的、平庸的,它會讓人們變得瘋狂、病態,它還會完全曲解人類的思想,使他們顛倒善惡的評價標準,讓他們錯誤地認為最優秀的人道德敗壞,是不應該存活在世上的。」

孤獨會使我們快速的蒼老,可是也會使我們變得堅強。我還記得我25歲那一年,一個人拎著小皮箱,坐上夜間巴士,去往一個陌生的城市,前方充滿了未知,我只知道新的城市的一個公司許諾了我一份工作,而具體的尚未得知。我的身上只有幾百塊,可能是場背水一戰。慶幸的是我拿到了offer,並留了下來。我去的地方是森林城市,那個公司是碧桂園。

一個北方的姑娘,對海的概念還很渺茫。一個沒有房子的姑娘,對房地產還很陌生。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面對一群陌生的人,孤獨感偶有存在。感到孤獨,就讓自己忙起來吧。

我在工作期間完成了自己MBA的dissertation,讀了幾篇paper並自己做筆譯,看documentary,旅行。嗯,平時還有時間刷手機。

回國之後迷茫了大概有半年的時間(是的,我回來才半年),前段時間摔了一跤,骨折,休息了一個多月,人徹底的靜了下來。現在業餘,看書,寫文章,做手工,學韓語,學吉他,另外準備要學開車了。

孤獨使我變的堅強,變的無所不能,變的更好。自己的時間,浪費在自己身上,總是甘願的。

「如果一個人沒有遭遇過苦難,並且有效地克服他們,那麼他就還沒有學會如何來生活。」

苦難?有過吧,有過很多吧。感謝自己,走出來了,而且越走越好。恰應驗了一句話:多年後,你的負擔將變成你的禮物;你受的苦、會照亮你的路。

苦難不可怕,無法擺脫苦難才可怕。

熱愛生命

「沒有了對前生和來世的過分憂慮,只是努力地把我現在,使現在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這才是你活著的職責所在。」

恰青春、定不負韶華。

我從不擔憂生命。因為我擁有昨天、期待今天、也熱愛明天。(出自佚名)

這世界這麼美,吃野東西也要活下去啊。(出自《三十二》)

生命是美好的。既然生命如此美好,那麼就讓它繼續下去吧!

這世間雖有太多的苦,但是,過去了就過去了吧。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那麼,就盡情享受美好的生命吧!

「未來取決於我們所掌握的各種才能和努力的程度,取決於我們的智慧、激情、希望、想像與理性。」

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以及願意為其付出的代價。所有隻靠嘴巴來描述的生活都是經不起考驗的。

追求偉大

「如果讓十個人每天寫一篇日記,那麼我相信會有九個人對思想或結果閉口不談。也就是說,他們會避開自己的經驗,只是在錯誤地敘述其他人的想當然的經驗,卻迷失了他自己。」

只有對生活有著堅定的信心,以及不遇的熱愛的人,才能完全的主宰自己,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並不被別人所影響——起碼有著辨別能力,不會被別人不好的思想所影響。不是說別人不好,只是、人與人是不同的。偉大的思想通常獨一無二,蘇格拉底也未曾想過被世人所接受。

「當一個社會處在學識淺薄的時期,人們會寬恕一個有豐富知識的罪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十全十美的偉人。」

是啊。偉大的人總是容易被原諒——因為人們會不自覺地拿他做過的好事和壞事互相抵消。

同理亦適用於普通人。想一想,好人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上天堂,而壞人只需要放下屠刀便能立地成佛。是不是很諷刺?

智慧拯救靈魂

「一個人有多麼仁慈,那麼它就會擁有多少的財富——因為,所有的事物都來源於這同一個精神,這種精神在不同的場合被賦予不同的名字——熱愛、正義、節制,就像同一個海洋沿著它沖刷的不同海岸而被賦予了不同的名字一樣。」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當下的時代。我們當下處在怎樣的一個時代?有一句話說得好: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只有拆遷戶才能一夜暴富的時代。

房價的高漲,消費的降級,讓每個人都噤若寒蟬。和物質世界相比,我無法辨析精神世界是在前還是在後。只是我深深地感覺到,如果一個人長久的處在物質匱乏的焦慮里的話(恰如我回國之後這半年),是沒有辦法擁有富足的精神生活的。他總是在滿足物質需求的路上掙扎徘徊而疲於奔命。

在《大佛普拉斯》里有一句台詞:都會有困難,但他們沒有辦法去想生命里的困難,因為光是生活裡面就有解決不完的困難。社會常常在講要公平正義,但在他們的生活之中,應該是沒有這四個字。畢竟光是要捧飯碗就沒力了,哪還有力氣去講哪些有的沒的。

而仁慈是什麼?只不過是物質生活貧瘠的人用於竊取物質富足的人的財富的借口。諷刺的是,很多別人生來就有的東西,他們一輩子都拿不到。

「當一位混世魔王偶爾做了一件好事的時候,你很可能會對他稱讚不已,但是你卻很少想到要去稱讚一位總是做好事的天使。」

這就是好人與壞人的不同。好人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立地成佛,而壞人只需要放下屠刀便能立地成佛。感謝慣性思維,讓人們看不清事實的真相。

「危機往往會使大多數人陷入手足無措的境地,但是對於這種人來說,危機要求人們的不是用謹慎與節儉來度過困境,而是以含蓄、堅定與視死如歸的氣概闖過難關。

危機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讓強者越挫越勇,也可能會奪去弱者的全部。「

我有時候會回想過去。如果當年不是巨大的生活壓力,我可能早已辭職,或是去讀博,或是去專職做慈善。如果我選擇了另一個方向,現在的我、會是怎樣呢?

生活從來不曾有如果。為了應付危機,我選擇了最穩健的方式。這結果並不壞。

「讓我們感謝上帝,讚美上帝。」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父的,直到永遠。阿門。

積極思考的力量

「我們必須尊重和信任自然地規律,否則只會傷害到我們自己。」

可是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違背自然規律。我們大規模的捕殺野生動物,砍伐樹林。這是「尊重」和「信任」自然規律嗎?

人類的發展史,即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歷史。無數的物種滅絕,或是已經走到瀕臨滅絕的邊緣。綠洲變為沙漠,呼嘯的狂風捲走了漫天的黃沙,也捲走了美麗的生態景觀。

但是人們並不是為了奔波受累而生活的,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安詳和寧靜。

可是我們總要經歷半世的奔波受累,晚年卻未必可以換得安詳寧靜。人生若能幸福安穩,誰又願意顛沛流離?

「大自然給予人類無窮無盡的活動空間,使人們都忠實與自己的思想。」

可是除了破壞,我們什麼都沒有給回過大自然。而大自然曾經給予我們的,現在幾乎都被我們的社會所奪去了。

那些令人生畏的普遍而真實的東西,既不是智慧,也不是愛;既不是美麗,也不是力量;而是一種整體和部分都能夠充分揭示事物本質的精神。

而事物的本質,人的本質,本就令人生畏。

「如果一個天才人物,一個激情四射、才華橫溢的人,毫不顧忌社會的準則而為所欲為,那麼他很快就會成為一個為眾人所不齒的圈外人。「

所以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的社會需要有法制的保障。法律是一條線,把我們框在了道德的世界裡,不去做違背道德的事情——真的會為人所不恥。

可是。可是。可是。我一直在quora為中國洗地,可是我說的真的對嗎。

「諾言有時是有利可圖的,但是事情的發展難免會使他遭受打擊。「

從小便懂得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了不能完成便容易失信於人。

「即是是在爭論中,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思想,用適當、對路的方式來表現能力,而不是蓄意攻擊和憎恨。」

只是很多人都不懂的「適當」、「對路」到底表示的是什麼。很多人盛怒之下慌不擇言,雖然事後怒火平息會覺得內疚,或是去和被傷害者道歉,但是說出的話就像是釘子,哪怕日後把它拔出來了,傷痕依舊在。

人生而平等。奧威爾說「動物生而平等,只是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是指社會地位的平等,此處說的,是從精神層面上來講,每個人都處在相同的地位,誰也未必比誰有優勢。

陳斌——李鴻章·甲午之殤

甲午戰爭是壓垮搖搖欲墜的清政府的最後一根致命的稻草。

而甲午戰爭,看似日本對中國發動的戰爭,從根本上來說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

清政府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驕縱奢靡的生活。閉關鎖國阻斷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繫。第一次工業革命全世界都沒帶中國玩。而同時興起洋務運動的中國和日本的結果也迥然不同,一個擁有千年古文化的泱泱大國,居然被毫無任何文化底蘊的日本蠻夷打開了國門,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聽起來多麼的不可思議。

堂堂禮儀之邦,再找不到任何「禮儀」的樣子,被打的好像找不到洞的老鼠。

而清政府的態度也真的是讓人髮指了。日軍攻破了大連,將軍來報,慈禧竟然問:3天的時間,他們可以打到紫禁城嗎?如果不能,就先開開心心的過完六十大壽再說!

是啊,對她來說,幾十年的勾心鬥角才爬到這個位子,接下來的終極目標即是享樂。國是她一個人的國,財是她一個人的財。每日都有無辜百姓餓死街頭,而她的經費是一天四萬兩白銀。

李鴻章雖然簽訂了《馬關條約》,卻是以清政府的名義,得到了清政府的首肯。

如上文所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所以說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也沒什麼不妥。

一己之力,抵禦列強的侵襲,卻也敗的沒那麼慘。

雖敗猶榮。不顧後世怎樣評價,重要的是抵禦的了現在。

沒有想過推卸責任,沒有想過逃避。無論什麼時候都在為清政府謀取福祉。

一個漢人。在滿政府朝廷做最高的臣。統領滿軍,鎮壓漢人的起義。

心是好的,出發點卻有待切磋。

忠,是好的。愚忠,是壞的。以李鴻章的眼界、格局、能力,完全可以帶領中國邁向前進的一大步。

敗就敗在了愚忠。哪怕最終收穫的是千古罵名。

一旦錯誤發生,總要有人承責。而這個人,不可能是清政府、也不可能是西太后。

那麼就讓李鴻章來吧,畢竟他打了那麼多敗仗。

畢竟在日本最高天皇一天只吃一餐攢錢買最新的武器的時候,清軍的軍費已經挪給慈禧修花園了。

畢竟在日本全民勒緊褲腰帶攢軍費的時候,慈禧一天有四萬兩的經費。

畢竟日本都是最先進的武器,最先進的配備,而清軍因軍費不足多年未曾配備武器,本身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就連用的炮彈都是砂心的,對敵軍完全造不成任何的傷害。

畢竟日本侵略中國的目的就是打贏勝仗,逼迫中國割地賠款。而清政府無心戀戰,只盼早日割地賠款結束戰爭。

清政府的滅亡結束了中國任人魚肉的日子。

改革開放加速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進程。

這兩件事情,都是對的。對吧?

雖然都有著失敗的意味,但是只要達成了最終結果就是好的。

文德琳·范·德拉安——怦然心動

「有些人外表平庸,有些人外表華麗耀眼。但是,你總會遇到一些人,由內而外的散發著彩虹般的光芒,一旦遇見過,別人對你來說都只不過是浮雲。」

因為百度閱讀讀了很多免費的書,有爛書,有好書,也有一本讓人怦然心動的書。

想起小時候。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1

03:12

我好像一直都是一個追不上熱點的人,在別人都在熱烈的討論著明朝那些事的時候我是一個一臉懵逼的看客,熱度過去後,我開始拿起這本書。

也可能是因為熱度過去了,百度閱讀的明朝那些事系列開始打折了,於是理所應當的就用抽獎/簽到得來的代金券入了全套——順便入了如果這是宋史系列全集。

本來想一系列全看完了之後再寫書評,然後怕自己堅持不下去,就一本一本寫啦。

之前看了《大明王朝1566》,忿恨嘉靖的陰險不承責,這是對明朝所有的了解。看朱元璋時代,從放牛娃,到乞丐,到萬人之上的皇上。最初他只是為了一口飽飯,一塊土地,或許還能有一頭牛為他耕地,後來卻奪得了大明江山,不知道心裡作何感想。

「這是一個真實版本的逼上梁山,也是那封建時代貧苦農民的唯一選擇。」

不成功,便成仁。在那樣的時代,即是沒有朱元璋,也會有馬元璋,牛元璋,來完成一統大明江山的偉績。

是朱元璋。他踩著無數人的鮮血和身家性命爬上了至高點。

他站在高處,卻感覺不勝寒。那些陪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已不復存在。

他迎來了他們,也送走了他們。

接下來:明朝那些事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vian的生活日記 的精彩文章:

TAG:Vivian的生活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