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患關係這麼惡劣,真的只是病人的問題?

醫患關係這麼惡劣,真的只是病人的問題?

03:12

所 有 愛 成 長 的 人,都 關 注 我 了

文字@/栗子來了

圖片@/栗子來了

是時候想談談職業精神這個話題了。在美國不同場景遇到的一些事情,帶給我不小的觸動。

場景一:超市

來美國後基本都是自己做飯,經濟又實惠,所以超市是常去的地方。日子久了,跟不少超市的收銀員打過交道。

超市收銀員,這在國內老百姓看來是個不起眼的職業,但正是這種不起眼的職業,卻經常能做出讓我肅然起敬的事情。

一次是買生活用品,有個商品包裝破了個很小的洞,結賬的時候被細心的收銀員檢查出來,讓我重新去貨架上換個新的。她和後面排隊的顧客則耐心等待,等我換好商品再繼續結賬。不得不佩服她的眼力,那麼小的破損都能發現。其實那個商品是外用的並不是食物、藥物,需要內服,包裝破一點其實並不礙事。

一次是買菜,結賬的時候收銀員發現金針菇根部長了小塊白毛,他指給我看,讓我去貨架換包新鮮的再繼續結賬。

還有一次是買的東西太多,酸奶忘拿了,收銀的小夥子追了一路,把酸奶送到了我手裡。那一刻真的覺得世界格外美好。

不同的超市,不同的收銀員,清一色的不怕麻煩,愛崗敬業。

在Ta們眼裡給顧客提供優質服務是責任也是義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換個不同場景,身份轉變,收銀員也是顧客。

場景二:研究所

美國人雖然不加班,一般下班準點走人,但涉及教育培訓這塊,那不管怎樣,總要把你教會,沒有一絲不耐煩,學不會多教幾遍就是,接受培訓的人聽不懂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大膽提問,不用擔心Ta們會冷嘲熱諷。

即便不是工作任務,如果找美國同事幫忙,只要Ta們答應了會盡心儘力幫你做好。

比如最近有感英語寫作的差勁,找了一些句子讓實驗室的實習生幫忙,看能否換成另外的一種表達形式,實習生很爽快的答應。原本以為寫出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就夠意思,結果那天經過他辦公桌,發現他若有所思,每個句子下列了好幾個阿拉伯數字,他說要把他能想到的表達形式都記下來。

那一刻,內心一震,有時候對自己的事情都有點小敷衍,更別說對待別人的事情這麼上心了。

在美國生活久了,會發現這是種普遍現象。這應該是對職業精神的最好詮釋。

在一個成熟的職業社會裡,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你從事哪個職業,不管你的服務或合作對象是誰,雙方人格是平等的。從事職業的人對自己的職業懷著感恩、敬畏之心,盡心儘力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時服務對象和合作夥伴也從內心尊重你,認可你的工作,積極配合,共同把事情處理好。

當職業精神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身邊的人和事用一個詞形容,就是靠譜,民眾的安全感自然很高。

有人給靠譜的人下了個定義,即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這樣的人也只有在職業化成熟的社會裡才會生生不息,層出不窮。

想到國內醫療領域的不平靜,那邊傷醫事件餘波未了,這邊又爆出假疫苗事件,一次又一次突破人們的心裡防線,做人做事的底線到底要跌落至何處才是盡頭?

這種周期性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發達國家是職業社會,而國內還停留在等級社會。

這種等級,並不單純指「官大一級壓死人」。而是各行各業,內心對賴以生存的職業懷著感恩、敬畏之心的人少之又少。不少人把職業當成為所欲為、發號施令的工具。

比如,從事某個職業自然比外行懂得多,懂得多就意味著高人一等,掌握了主動權,想怎麼弄就怎麼弄。

太多人並不懂職業的真正含義。每個職業都是為了解決某個社會問題存在的。既然從事某個職業,領著某份薪水,幫人解決問題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把矛盾升級,製造更多問題的,是對職業最大的褻瀆和侮辱。

整個社會是一個縱橫交錯的職業化體系,誰也不能置身事外,喪失了職業精神,只能讓整個社會陷入無底深淵,人人自危。

雖然美國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美國也有美國自己的問題。但在一個成熟的職業社會裡生活,身心會輕鬆很多。作為一名醫生,我開始重新看待醫學專業的職業精神。

誠然,現在國內醫療環境最惡劣的時期。

醫生過勞死、傷醫、殺醫事件層出不窮。

我的同行給我留言,說每天不罵罵餵雞委心裡就不舒服。

醫療圈知名自媒體人阿寶,如同聖鬥士一般,隔三叉五就跟人開撕,每每看著他孤軍奮戰,痛心之餘,不時為他的安全捏把汗。

可仔細回頭一想,醫患關係惡化到這個地步,作為醫生的我們就只是受害方,就沒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嗎?問一問自己:

我們是否真的把病人放在人格平等的地位?又或許對自己骨子裡的從內向外彰顯的優越感茫然不自知。

是不是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醫學領域自然是醫生說了算,病人什麼都不懂,聽我的話就好好給你看,不聽話就惡言相加,甚至不作為讓病人多走彎路以示懲戒?

還是面對現實中的種種不滿,病人成了很好的發泄對象?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病人身體有病本就難受,再加上惡語刺激,情緒很容易失控。雖然經常說美國對醫生如何保護得好,但那也是建立在美國醫生良好的職業修養上。如果醫生惡言相加、出口傷人,病人恐怕要起訴醫生精神虐待了。

醫生也是人,也會生病,當角色轉變了會看到職業的另一面。曾經在上海某三甲的一次看病經歷就讓我終身難忘。某些同行身上的戾氣實在太重,病人多問一句,從來不會好好說話,不是大聲斥責,就是挖苦、諷刺。身為醫生的我都被那裡的醫護人員當傻子一樣呼來喝去,更別說其他病人了。而正因為我是醫生,我知道醫生的種種艱辛與不易,苦笑了之,沒有懟回去,也沒有投訴。不過自那以後,再跟家裡人提及去那家醫院看病,家人死活不願再去。

現在流行「聖母婊」一詞,估計有些醫學同行看到這裡會有這樣的想法,好好一個醫生,為什麼要幫病人說話?如果有,那是你根本不懂什麼是職業精神。

不管什麼原因、不管什麼理由,只要一天還在醫生這個職位上,就應該好好履行醫生的職責,儘力幫病人解決問題,而不是把病人當成發泄對象,記住:病人並不欠你什麼。一個病人可能只是你看過病人中的百分之零點幾,這在你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並不算什麼,可對於這個病人自身來說所有的體驗是百分之百,有可能影響Ta的一生。

覺得行醫環境惡劣,實在受不了,可以走人,想別的出路,並沒有人逼著你繼續做。

蠻不講理的病人畢竟只是少數,試想如果一個人對別人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在生活中只能是失敗者。醫生不需要對病人失敗的人生負責,只需每次診療對得起醫生這個職業,做到問心無愧就好。

願醫療圈真正職業化的那天早日來到。

願一個成熟的職業化社會早日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醫旅程 的精彩文章:

TAG:奇醫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