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就別人,才能讓自己真正有力量

成就別人,才能讓自己真正有力量

03:12

早課時間 | 2018年7月31日

主題 |我和哲學教育的故事

分享者 | 張 倩

1

去年10月17日,我加了陳老師的微信。隨後,我成了他的骨灰級粉絲。

我平時是一個愛思考、愛學習、愛思考人生、對教育也非常關注的人。遇到哲學教育之前,我覺得從小到大尤其是畢業後,一直在學習一些人情世故:如何同社會、外界打交道,怎樣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等等。

但是,越學習,我越找不到自己,甚至覺得認識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認識、尋找自己的過程。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我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找不到內心世界和外界的平衡。

我有一個寶寶,馬上就5歲了。我覺得家庭傳承的終極意義,是讓下一代能夠比我們更接近真實的自己,不要依附過多外在的東西。

我希望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能給別人創造價值,能夠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而不是去荒廢時光與人生。

後來我了解到,陳老師說要留給兒子一個身邊充滿好人的世界,這讓我看到了人和人的不同。陳老師想的是整個世界、民族的改變,這讓我特別震驚。

2

之前,我很「小我」,心沒有打開,不開心,不快樂。

在我看來,陳老師不僅有一千種不同的笑容,還有一千種不同的角色。陳老師不僅是公司董事長、領導者、老師,還是一個大廚。

老師因為場合的不同、面對的人不同,可以隨時轉化很多角色,他總是能順勢而為。

而且,我覺得老師更像一個下筆不凡的詩人。

《拜孔銘》

雲端承聖脈,你我繼先賢。

蛟龍鯤鵬志,轉身化杏壇。

朝露與微風,浩瀚布宇寰。

世界大同日,同喜混沌間。

有一天聽完早課,我寫了一首無題詩,講的是自己歸隱田園的心態。

《無題》

青階綠瓦映水間,空山幽谷砍柴人。

寒蟲鬆土聞蜇聲,潺流舔苔戀雀鳴。

採菊煮酒登高處,烹茶頌詩現雪景。

浮世囂塵皆意動,悠然野居歸心悟。

經過陳老師的潤色,這首詩又進入了一種新境界。

《悟》

青階綠瓦水間映,空山幽谷砍柴聲。

潺流舔苔合雀鳴,寒蟲鬆土瑞氣萌。

採菊煮酒登高處,烹茶頌詩讚雪景。

浮世囂塵皆意動,悠然野趣溢心情。

詩歌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志向和心境。

這些細小的改動也讓我明白:原來,每一首詩歌都有它自己的能量場,你要去體會詩人的能量,然後把能量汲取出來。

當你積累一定的能量,觸景生情,作詩就會變得自然而然。

我記得陳老師說過: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我們很容易成為在別人眼光里活著的人,我們總是以別人的眼光來評判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我要幹嘛,我能為別人帶來什麼。

陳老師的無我利他、至真至善,讓很多人因為哲學教育獲得了第二次生命,他用哲學教育一點一點幫我們打開心扉,提升自我。這是靈魂的綻放和升華。

3

哲學教育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打開了我的心,幫我找到了能量通道。我開始感受到了能量,開始想我能夠為別人做點什麼。

我覺得在無我利他的前提下,超越本我和自我、進入超我之後,才能體會真正的快樂。

舉幾個小例子。

受陳老師影響,我每次去超市,都要拿一袋被壓到、但不影響使用的水果。我告訴孩子,這些水果如果沒有人要,就會浪費掉。這件事,在我們生活中變得非常自然。

還有一次,我跟孩子去河邊散步。她想看釣魚,每走到一個釣魚攤,釣魚者覺得孩子可愛,會給她幾條手指那麼長的小魚。孩子說:「媽媽,我們回家可以做炸魚了。」

我想到陳老師講過,萬物都有靈性,萬物都是宇宙的一分子。

我就對女兒說:「這些魚有自己的家,如果我們把它帶走吃掉,它就不能再見媽媽了。小魚不回家,媽媽該擔心了。」

女兒很快答道:「媽媽,那我們把小魚送回家吧。」我們一起把小魚放回了河裡後,女兒很高興,說:「媽媽,小魚回家了,我們也回家吧。」當時我突然感覺到,哲學,一直在我們身邊。

通過學習哲學教育,我不再以得到為導向,而常常想著我能夠為大家做點什麼。

當你開始這樣想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發現身邊有很多小事,可以踐行無我利他。當你去做的時候,內心的快樂感無以言表。

4

我想跟大家聊一下生死觀。

中國人比較忌諱談死亡,甚至從來不會跟孩子們聊。比如我,因為無知、不了解,我從小非常害怕「死亡」這個詞。

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卻是我的末日。

那一年,父親突發心肌梗塞,離開了我們。太突然了,爸爸是晚上離開的,我們第二天早上才發現。這個噩耗對剛畢業的我來說,完全承受不了。一直到2012年年底,我有大半年的時間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父親的離開給我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陰影。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做惡夢,有時候突然自己醒了,常常一個人坐到窗邊直到天明。

時間久了,我還有一點抑鬱。我的心裡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生命這麼脆弱?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在哲學教育的課堂上,陳老師的一句話突然把我點醒了。他說:人,從無而來,到無而去。人的一生只是走向死亡的一個過程,所以不要懼怕死亡。一個人離去,就像他來過一樣,如去亦如來。

當時,我就覺得父親的離去是否也是一種回歸呢?

每個人的出生都像一段旅程,每人一張單程票,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地釋放自己。從無而來,到無而去,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展現無限的價值。對於死亡,不要特別介懷,因為這本身就是非常自然的事。

後來,我了解到聖賢們對死亡早就有屬於東方的哲學理解。比如,莊子在妻子離世時並沒有哭泣,而是鼓盆而歌。他的朋友惠子就問他:「你妻子都走了,而且你不死就罷了,為什麼要鼓盆而歌呢?」

莊子說:「人的死亡就像春夏秋冬一樣,都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我為什麼要哭呢?這是不合乎命的。」

古人關於生死的智慧,真的令人折服。

我記得莊子快死的時候,他的弟子準備給他厚葬,他說:「我不要厚葬,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為我陪葬的玉石珠寶,世上萬物都是上天送我的。難道陪我安葬的東西還不夠齊全嗎? 」

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有終結的時候,而我們只能在有限的生命裡面,去展現無限的可能性和自我價值。

所以,面對死亡,不要去悲傷和哭泣,坦然面對才是最好的一種狀態。

我有時候會在思考:為什麼哲學教育改變了我們?為什麼哲學教育沒有給答案,而我們已經找到了答案?這個答案是怎麼發生的?並且,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哲學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改變了我們。通過哲學教育,我們在靈魂深處與自己對話,觸摸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許多人的心靈處於一種飢餓狀態,他的內心是不圓滿的,他想不明白,或者壓根沒有想過。對待萬事萬物,我們容易陷入一種自我、小我的狀態。情緒多了,理智就少了,總要以一種受害者的心理去尋求安慰。

哲學教育能夠進入我們的潛層意識,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它已經開始改寫我們的底層編碼,讓我們從小我變為本我,再變成超我。

當我們的心靈開始得到撫慰和照應時,我們就真正開始懂自己了,我們的內心真正打開了,我們開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環境,甚至是不完美的世界。

而此時,你接納的越多,你就越開心,你的心就會越來越寬,你的情緒也會平和許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東尼文化傳播 的精彩文章:

知道得越多,才發現知道得少

TAG:安東尼文化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