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商業》8月刊

《藝術商業》8月刊

將藝術作為一種手段,引入到商業行為中去,除了藝術文創商品,藝術化生活的理念傳播成為主要方式。無論是否出於商業目的的驅使,各類文化商業機構都成為藝術大眾化的推手。本期《藝術商業》的重磅專題,將結合博物館、電商、書店、出版平台等多種行業的案例以及古董傢具收藏家的觀點,對藝術大眾化的進程溯本逐源,探討文化商業團體所推動的藝術大眾化商業模式。

藝術大眾化生產力|《藝術商業》8月刊封面

重 磅

03:12

藝術化生活的古與今

藝術與生活的結合以及藝術文創品的使用,並非僅僅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利。在古代中國的各時期,人們也有將前人製作的藝術品通過舊物改造等方式,轉變為適應當代所需的「文創品」。而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由於自身的文化素養,更將自己的生活經營得有滋有味,那些往昔歲月的圖景甚至成為我們現代人追求的藝術化生活的理想典範。

《胤禛行樂圖冊·書齋寫經頁》中描繪的清代宮廷書房中的嵌玉壓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製作的紫檀壓尺上鑲嵌著漢代風格的玉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趙之謙用雙鉤法鉤摹的宋拓本《劉熊碑》(石碑雕刻於漢代)

華藝國際拍賣 2018 春拍

博物館的藝術傳播事業

藝術面向大眾的推廣是項長期而艱巨的事業,在此過程中,博物館無疑要承擔重大的社會責任。近些年來,國內眾多大型博物館除了延續用舉辦展覽的方式向大眾展示藝術外,也在積極通過各類與館藏文物相關的文創產品,將博物館的影響力延續到大眾的生活中,可以說文創產品已經成了博物館與大眾銜接的重要紐帶。

北京故宮的衍生品攝影:張軍

圓明園銅獸首前,孩子和父母在一同感受和分享藝術的魅力與趣味

保利藝術博物館

唐代菩薩像,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文化大號:售賣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說,前幾年如火如荼的「互聯網+」代表的是一種科技形態,那麼這兩年風生水起的「文化藝術+」則代表了一種社會形態。伴隨著消費升級的愈演愈烈,原本「高冷」的文化藝術品牌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地滲透進商業領域。與看破卻不宜說破的「屌絲經濟」決然不同,文化品牌所追求的流量變現,大多以輔佐新中產階層品質生活為前提。這種商業模式所誘導的,不僅是一種消費,還是一種生活方式。

室內生活節活動:我們採訪我們—正午故事會

攝影師:楊明

「看理想」出的葡萄酒「年華」

一條生活館

大眾化電商的藝術情結

2018「藝術北京」京東藝術展位

藝術和電商似乎天生就應該八字不合。

藝術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小眾的、陽春白雪的;電商則更加大眾化,滿街亂躥的快遞三輪車就足以給人這樣的印象:電商是低價低質的象徵。就在四五年前,品牌們還拿電商只當作銷庫存的渠道而已。

《藝術商業》經調查得出的2015 年中國藝術消費品購買人群信息統計

然而,隨著「網生一代」逐漸成為社會消費的中堅力量,電商平台脫胎換骨,成為諸多品牌甚至奢侈品品牌的重點關注渠道。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電商涉足藝術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北京和上海推出京東無界零售快閃店「京致集美學館」#apartment STORE(快閃店)

藝術生活類媒體:涉足大眾化電商

這是一個喧囂的時代。

承蒙技術進化的福,新奇事物層出不窮。很多概念還沒被捂熱,就成了昨日黃花。人們的注意力被打散,感知閾值被提高,口味越來越挑剔。此刻,內容成為搶佔用戶注意力的大殺器。

對於以內容為主要產品的藝術生活類媒體來說,他們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以內容為基礎,在傳統的廣告模式之外尋求更為多元的商業模式。

《家居廊》策劃的「京致集生活美學館」

#apartment STORE 快閃店項目

書店的救贖:放大藝術性?

2011年前後是實體書店倒閉的高峰。當時上海有電視節目專門討論了這件事,得出幾個結論:一是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二是買書的途徑從線下轉到線上,三是租金及人力成本上漲太快。每一家書店的倒閉都會引發唏噓和感嘆,消失的不只是書店,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無論怎樣感慨,「我們應該去書店看書買書」這種哲學上的義務論,也都無法成為一種普世行為準則。市場規則多少是六親不認的,不管你站在怎樣的文明發展至高點上。但市場規則未必能徹底摧毀一樣東西,畢竟到現在,又過去六七年,中國的實體書店在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復甦。據《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超過800億元,達到803.2億元,較2016年的701.2億元同比增長14.55%。其中,實體書店零售渠道走出了負增長的態勢,實現2.33%的同比增速,達到344.2億元。

2015 深港城市 建築雙城雙年展廣州方所推廣會Credit 深港城市 建築雙城雙年展

言幾又王府中環店

Page One 北京坊

服裝品牌的藝術戰爭

Hermès、Armani、Zegna這些國際男裝品牌盤踞了國內男裝高端市場,七匹狼、勁霸、報喜鳥這樣的國內傳統品牌則穩坐主流消費市場前十幾名。那麼中端年輕化的男裝品牌在哪兒?

速寫是其中最不容忽視的一個。

10年前,在母公司JNBY豐富經驗的推動下,速寫已開遍各大城市商業中心,在特定的目標人群中備受推崇和追捧。

速寫與徐震聯名開設「NEO Market 速寫市場

10年過去了,中端年輕化男裝市場風起雲湧,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潮流品牌、設計師品牌湧現。整個男裝市場的份額也在服裝市場逐年攀升,據相關數據顯示,男裝消費市場在2011~2015年,消費金額增長了近1倍還多,複合年增長率為26.2%。預期2016~2020年,設計師品牌的複合年增長率將維持在26.7%。

由此也引發了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在各大品牌紛紛出動吸引消費者時,當年被標榜為「有個性、文藝、優雅」的速寫彷彿有些低調。

2018 年 COS 與美國藝術家PhillipK. Smith III 合作的在米蘭設計周的大型雕塑裝置 OPEN SKY

速寫三里屯旗艦店

視 界

「一年一鑒」讀懂當代藝術里的中國

2018年6月24日,「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7」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行開幕式,這天也正值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成立三周年。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作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品牌展覽,目前已經舉辦了四屆。每一年的年鑒展,都是人們了解當年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風向標,每一年的年鑒展也反映了在整個社會洪流下文化思潮所經歷的演變。藝術或許不是最迅捷的,但它無疑是最直觀、最動人的回應,而解讀中國當代藝術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欒佳齊

( 上 )《震波與浮沉系列》,528赫茲、浮雕,鑄不鏽鋼,直徑 120cm ,2016

( 中 )《克拉尼 - 漣漪》,裝置,金屬納米水、聲音振動裝置,1.20×120×30cm,2016

( 下 )《震波與浮塵》,裝置,振動裝置、金屬納米粉末,200×200×200cm,2016

雷磊 《一個人的美術電影製片廠》,影像裝置,尺寸可變,2009-2016

回歸理性的現當代收藏

2018年6月底,北京最後一波拍賣的結束標誌著這一季春拍的塵埃落定。從整個春拍現當代板塊來看,似乎沒有頻頻的破億成交讓我們熱血沸騰,而此前被看好的有望打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紀錄的《愚公移山》也遭遇流拍。市場低迷、資金緊縮,是這次春拍之後大家的一致共識。相較動輒幾千萬的那個時代,現在的買家更傾向於持續觀望後再出手,並且對於精品的追逐也更加集中,這或許證明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正在經歷一個逐步理性化的重塑。

趙無極《大地無形》,布面油畫,200.4×162.3cm,1956-1957 年

(在保利香港 2018 年春拍「現當代藝術專場」中以 1.829 億港元成交)

朱德群《紅肥綠瘦》,布面油畫,87×116 cm,1959 年

(在香港蘇富比 2018 年春拍「現代藝術晚間拍賣」中以 6155 萬港元成交)

經 典

被埋沒的寶藏——銅胎掐絲琺琅器

近20年來,盛清三代的琺琅彩瓷器一直是拍賣場上的寵兒,動輒就有千萬元、上億元的成交價。而原本在清代宮廷中地位不輸瓷胎琺琅的銅胎掐絲琺琅器,其整體價格水平卻一直低迷,拍賣成交價能過幾百萬元已屬難得,大量作品停留在十幾萬或幾十萬元的水平,你甚至能在春秋季大拍中,淘到幾萬元的精美作品。那麼銅胎掐絲琺琅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真的不高嗎?而造成此種現狀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景泰(款)掐絲琺琅番蓮紋盒

高6.3cm、口徑12.4cm

台北故宮藏

清乾隆御制銅胎掐絲琺琅春壽寶盒(局部)

用源自歐洲的華麗多彩的琺琅彩料,表現中國傳統的文人故事,體現了十八世紀清代宮廷所喜愛的視覺藝術形式。這類藝術作品是中西文化融合後的產物,是那個時代特有的藝術成就

人 物

潘雅德:在藝術與生活之間找尋自我

「沒有藝術,我們就和機器人沒有區別。」關於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潘雅德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潘雅德—在這個儒雅的名字背後,卻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外國人。他是Arthur de Villepin,來自法國。如果你問他為什麼會來到中國,他會給出一個非常接近於中國式玄學的答案:「我有一種直覺,中國是我要去的地方。」

Yellow Korner黃角已經在中國開了5間畫廊

潘雅德 ARTHUR DE VILLEPIN:藝術企業家、葡萄酒品鑒家和藝術收藏家,法國前總理的兒子。生活藝術集團 Art de Vivre 創始人及總裁,藝術美酒品牌 Pont des Arts 創始人之一,藝術品牌整合平台 Art de Vivre Collection 創始人。

潘雅德與好友一起創建了藝術紅酒品牌龐狄莎Pont des Arts

他堅信藝術生活,喜好以「酒」會友、以「藝」會友,傾心藝術事業,力求使藝術走進生活、人人可觸。

藝術家方塊(Carréd』Artistes)以經營繪畫和雕塑為主

視 角

以藝術的方式讓職場人直面焦慮

股價下跌、社保改革、問題疫苗、人民幣貶值等關鍵詞成為最近的社會焦慮引爆點。2018年,智聯招聘主辦的「奇妙夜系列」活動進入第三季。第一季與歌手尚雯婕一起做了音樂會,為「90後」初入職場的群體發聲;第二季與《奇葩說》聯合為中產階級發聲;第三季,他們選擇更小眾的藝術展,為更廣大的白領群體發聲。智聯招聘高級市場總監李強在展覽同時發布了《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報告指出:94.9%的白領都有焦慮情緒,孤獨感、迷茫感也如影隨形。於是,智聯招聘希望通過藝術展覽來為這一群體發聲。

為什麼新零售帶動不起文創消費購買力?

商業發展的驅動從來不是靠一二個人的模式創新實現的,面對消費升級、面對積蓄巨大購買力的供給側,我們的商業大佬們依舊是在遙遠的星空里夸夸其談。

文創的價值在於提供了消費內容和需求的創新、創造,更重要的在於對社會發展和產業推動,特別是商業經營的未來性提供了從文化再造到思維創新多維度的系統思考。

打破藝術邊界的可能不是藝術家

北京、上海等中國諸多城市都陸續進入舊城改造時代,改造基於政府出台的政策,首先是以不可以拆遷為條件的,而且希望保持原有的規劃和格局。那麼問題來了,在不重新修建的情況下如何進行社區文化營造?這給開發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為未來的公共藝術和藝術介入帶來了巨大的空間,我們對藝術的理解也將隨之改變。

古籍市場難點:讓愛讀書這件事從小眾變大眾

2018年6月,中國嘉德推出的宋代陳鑒輯《石壁精舍音注唐書詳節》以1.104億元成交,20世紀初胡適《嘗試集》手稿的第二編也取得了1150萬元的佳績。這樣的拍賣結果在2018年春拍頗為冷靜的市場中,顯得分外亮眼,這也使得以往少被熱議的古籍善本走到了更多大眾的眼前。然而這是否就意味著古籍善本將有良好的市場走向呢?本刊就此問題採訪了《石壁精舍音注唐書詳節》的經手者宋皓。

趨 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商業 的精彩文章:

「奉三堂」主人,在保利開講宮廷銅胎掐絲琺琅
志村姐弟:他們如何把電影變成一種裝置?

TAG:藝術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