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遊記:江淮第一山-天柱山之旅

遊記:江淮第一山-天柱山之旅

03:12

安徽的第三座名山,天柱山(又名:皖山),被譽為江淮第一山。

此山是大別山山脈東延的一部分。也是我計劃要拿下的。時值禮拜天,報了長城戶外。4號早4點起吃完早餐,開車帶上女兒到達指定地點蒼梧綠園北門。

同行有大如,探路,留念,肥達,花香,雪兒,智曉,群主漂等。

行程是先游石牛古洞,石牛古洞也屬天柱山景區,但不在一塊。車行8個多小時下午2點50左右到達安慶市潛江縣天柱山所在地。漂買票帶我們先游三祖寺景區石牛古洞,三祖寺又稱三谷寺屬國家重點寺觀,我們去時正在裝修,西景區就是石牛古洞景區,是歷代文人墨客留下詩篇碑刻,現存的唐,宋,元,明,清時期碑刻。但最大的亮點,看到的是陽刻,大多數地方是陰刻。這在全國很少見的。

最知名的有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歷史珍品分布在洞壁的摩崖石刻,有楷,草,隸,篆等書法體風采各異!古代的《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就在安慶天柱山,以及黃梅戲《天仙配》故事。聽導遊介紹,現代名人故居《程長庚紀念館》民國第一寫手,《張恨水故居》黃梅戲大師嚴風英,馬蘭等。老公餘秋雨大師。曾在1987年寫過一篇《寂寞天柱山》一石激起千層浪!煲貶不一!總知文人:讓我們聽到了,來自不同時代的不謀而合的聲音,李白,蘇軾,王安石....這些神采飛揚的文豪。儘管性情各異。命運交錯。都有一種把天柱山作為養老之地。

從碑刻中總看到他們內心無時不在的嚮往......可惜的是最終都沒能在天柱山安家!心愿詩篇成為文化的象徵。留在我們民族的記憶里!我們在景區轉悠一陣,拍一些追思片片。時值秋冬交替季節天黑的早。漂與導遊帶我們去景區停車場飯店吃飯AA制。然後安排在景區接近半山腰的三星級南嶽大酒店休息。

天柱山與它的大哥!黃山!二哥!九華山相比如:諸葛亮與周瑜比喻。在安徽被它們罩住呢:雄,奇,幽,秀。山體結構花崗岩。總面積304.02平方公里。周文王,漢武帝,隋文帝都天柱山祭拜和浩封過。原4A後升5A。早7時吃完早餐。從南嶽酒店坐景交到登山入口處。35人一聽說海拔1489.5米高天柱山,不少人放棄選擇坐纜車!只有我們9人選擇登山。

我們下車在佛光禪寺周圍抓拍幾張!接著從佛光禪寺入口處登山,因有近兩月沒戶外,帶女兒爬了一陣子感覺不在狀態,2百斤體重氣喘而汗流,爬了近三百米才調整過來。沿途除了不少松樹較多,但也有竹林。因天氣晴好。也是登山的好時節。藍天碧雲,晴空萬里。行不遠就看到崖壁有石刻紅字南天一柱。繼續前行路過龍吟虎嘯崖,飄雲瀑,美滿鴛鴦,犀牛望月,六月雪等碑刻再到文德山莊,一直爬到纜車終點站。

在古南嶽亭和南關處周圍停留休息一會,繼續前行。女兒嫌疲乏不想爬呢。我鼓勵堅持,勉強跟著到了連珠橋,象鼻石,觀景台,皖公神像,通天谷。好容易到達神秘谷碑刻處。再也不走呢。沒辦法又不想放棄登頂。叮囑在休息平台休息千萬不要亂走,等我下來帶你。

接下來於探路者,肥達,留念。向神秘谷縱深處前行。神秘谷是天柱山精華之處奇居于飛來峰與五指峰之間有1100米高峽谷之中,谷內巨石林立,錯落有致。幾百米長神秘幽谷石隙。因地殼運動而自然形成。沿途有逍遙宮,迷宮,龍宮三個大的洞群,迂迴曲折。我們沿途步步升階,登天柱,攀龍脊,入仙境。直至上到蓮花峰。基本完成上行線路。登上主峰抓拍一些片片後沿一環線下山。

我與跑馬拉松多年探路者老兄,從主峰東南下山繞到左慈煉丹湖,在這個1084米高,有2公頃左右多範圍平湖邊拍了兩張,放眼看去一池清澈天池水,碧綠如玉,湖面如鏡。可謂天湖瑤池!但我無心戀玩。抓緊帶孩子。這時已很疲乏。到達往神秘谷處。看我累。探路兄講:你看包,我上去帶你女兒。女兒看我二個多少時未下來帶她,緊張借安慶一叔叔手機打我電話。我一接是她就安慰她與我同來叔叔上去帶你,你不要亂走動在原地。我又不放心上去迎。匯合後我們三人往纜車站下行。這時體能恢復不錯。看時間離集合將近。就選擇坐纜車下山。這次天柱山之旅點評:有抬轎的山工人文。山峰奇特,怪石多。因天晴好,未能看到瀑布和雲霧!男人天生與山有緣,山代表偉岸,堅毅,有擔當!總知感覺良好不虛此行。

王紅軍,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板浦人。業餘喜愛讀書,愛好器械健身,登山戶外,旅行,攝影,美食。中國專業攝影網會員,市武協會員,市文保學會會員等。喜歡用文字與圖片記錄生活點滴。常有文章在紙刊和各網路平台發表。今生願望足跡踏遍神州!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三張圖告訴你:什麼叫換位思考
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王陽明心學最重要的三句話

TAG:中華詩文學習 |